【摘要】? 期刊編輯提高審稿質量,是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基石。社科類學術論文通常會運用多種多樣的論證材料來幫助立論和展開論證,主要包括引證材料(史實、權威觀點和代表性研究成果)、社會背景描述、調查和統計數據、案例等。對這些論證材料,社科期刊編輯應審慎核實其準確性,分析材料使用的合理性與規范性,判斷材料對于論證的有效性,辨析論證材料運用中的邏輯謬誤,從而對稿件質量做出更準確的評價,并以工匠精神對稿件精編精校,盡可能地避免文字性、知識性、邏輯性錯誤,進一步提升稿件品質,做好學術傳播工作。
【關? 鍵? 詞】學術論文;社科期刊;編輯;論證材料;審稿
【作者單位】唐靜,天津社會科學雜志社。
【中圖分類號】G23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7.014
當前,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不僅在于積極利用新技術、發展新業態,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中拓展學術期刊陣地,還在于緊緊抓住以“內容為王”的辦刊精髓,創辦特色欄目和推出精品選題,將期刊發展與學術研究及學術共同體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共同成長。學術期刊編輯提高審稿質量則是上述一切工作的基石,新的發展理念和各種選題構想最終都要落實到每一篇即將發表的學術論文上,學術研究成果的更好呈現也離不開編輯精細的審稿工作,同時,在與各種新媒體的發展競爭中,編輯的審稿質量更是學術期刊以質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與其他媒介不同,學術期刊是展示和傳播專業學術領域研究成果的平臺,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和傳播的學術論文需要在科學性、邏輯性、創新性、理論性等方面達到一定水準,這決定了學術論文的寫作需要符合一系列學術規范,可大致概括為:宿有起源、命有結果、出有根據、注有結論、文有考證、溯有影響。需要注意的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由于研究對象不同,兩個領域的學術論文寫作也會有明顯的差異。相比較而言,自然科學研究更重視直接材料,大多在對直接材料進行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而社會科學研究則更重視間接材料,通常在間接材料的基礎上求新、求異,甚至對間接材料的整理和歸類本身也是一種主要的研究方法。因此,社科類學術論文的作者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多種形式的論證材料來提出論點、輔助分析、證明結論。可以說,好的社科論文貴在選題,但寫作的重點卻在于收集資料,并按照論文的論證邏輯來使用和編排論證材料,對于一些以文獻研究為主的社科論文來說,尤其如此。
因此,社科類學術期刊的編輯在審稿時,除了從政治導向、學術性、思想性、創新性等角度對文章的觀點、學術水平進行總體判斷,更要緊密結合論文中的論證材料及其具體運用情況,提出更為精準的審稿意見和修改建議。這就要求社科期刊編輯在審稿中必須審慎對待社科學術論文中運用的各種論證材料,注意核實論證材料本身的真偽,分析、判斷論證材料運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即檢查論證材料的運用是否存在邏輯謬誤等。下文將圍繞社科類學術論文在寫作中通常使用的引證材料、社會背景描述、數據、案例等幾種主要的論證材料,簡要探討社科期刊編輯審讀工作的重點。
一、論文中引證材料的真偽及其論證邏輯
引證法是學術論文常用的寫作方法。對社科類學術論文來說,常見的引證材料主要包括史料、權威觀點和代表性研究成果等。
第一,就引用史料而言,按照通常的認知,似乎歷史資料反映的就是歷史的真相,揭示了歷史的“真理”,因此具有強大的說服力,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簡單。歷史本身就是復雜的、多維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孤立的、靜態的事件。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史實來源于歷史記述和相關的研究成果,但這些記述就像修昔底德所感嘆的:“不同的目擊者因有缺陷的記憶和出于偏向對于相同的事件給出了不同的敘述”[1]。當學術論文的作者引用相關的史料時,作為編輯,對于史料的出處應細心核實。具體而言,一方面須核實史料的出處是否具有權威性,是否為學界所認同,是否存在爭議性觀點,避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或給讀者帶來有失偏頗的引導;另一方面是確保史料得到正確、準確的呈現,避免出現文字性的錯誤或疏漏,比如其中的人名、地名、時間等具體信息要與文獻出處進行核對。而從論文寫作者的角度來說,論文作者通常會選擇最有利于論證其觀點的史料,而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一些不利于論證的重要史料。也就是說,依據現有的知識來看,所引用的史料本身的真實性可能不存在問題,但具有高度選擇性的引用不僅會使論文本身的論證令人質疑,而且很有可能由于對歷史的片面呈現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歪曲和知識的誤傳。學術期刊編輯在審稿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論文引用的史料是否存在這方面的問題,這不僅要求編輯注重知識積累,堅持關注本專業領域及相關學術領域的研究進展,提升專業素養,拓寬知識面,而且需要編輯不畏煩瑣,細心查閱相關書籍或者借助互聯網等多種渠道查找相關信息,對論文中引用的史料做多方核實。
第二,權威觀點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在本質上屬于同一類引證材料,即論文寫作者都是借助其權威性、專業性或代表性來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對此,編輯審稿時須仔細分辨這類引證材料的有效性,注意作者對這類引證材料的運用,也就是作者的論證邏輯是否正當、合理。以引證權威來說,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權威提出的觀點和主張限于其專業或擅長的領域,并且建立在邏輯嚴密的論證、實驗的基礎上,或者已被證明具有高度的準確性和實效性,將其援引為論據無疑是一種有效的論證手段。例如,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論文通常會引用馬克思、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觀點來展開論證。但是,如果權威或專家的言論超越了其研究領域,或者其言說并非基于理性論證而提出,那么以此為論據就是一種無效的論證。應該強調的是,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引證權威,僅僅是將其作為一個論據,與此同時,還需要依據事實和理論展開論述,如果以權威取代事實與邏輯,將權威觀點教條化,或片面理解權威言論,就會造成“訴諸權威的謬誤”[2]。同樣地,如果學術論文引證的是代表性研究成果,編輯審稿時則須注意論文寫作是否存在生搬硬套數據或結論的問題,是否存在斷章取義、張冠李戴等引證不當的情況。此外,論文寫作假如只引證其中某一種或某一派的“聲音”,同樣也是缺乏說服力的。
二、論文中社會背景描述的效應機制
在學術論文的寫作中,通常作者需要闡明“研究的緣起”,也就是“提出問題”的社會背景。一般在論文引言或者開篇部分,作者會進行社會背景的描述,以介紹提出問題的來龍去脈。社會背景描述關注的是社會現實層面的情況,不同于梳理相關學術脈絡或對既有研究進行綜合歸納、分析評論的文獻綜述。一個有思想深度的文獻綜述可能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篇學術論文,本文關注的“背景”僅指輔助論證的社會背景,而不涉及學術背景綜述。
論文對社會背景的介紹會極大地影響讀者對現實的印象。從思維的邏輯順序來說,作者通常基于社會現實提出研究問題,但是在論文寫作中,作者常常會為了凸顯研究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對社會背景進行重構,可能強調其中的一些部分,從而使讀者聚焦于論文中提出的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讀者對研究價值與意義的評價。
在這里,背景描述的作用相當于議程(或框架)設置。在大眾傳媒研究中,議程設置和框架理論是兩個重要理論。“議程設置”主要指大眾媒介加大對某些問題的報道或突出某些問題,能影響受眾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認知。而“框架”則是一種意義的建構活動,是人們將社會真實轉換為主觀思想的重要憑據,也就是人們或組織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框架設置的主要機制是選擇、強調、排除、重組等[3]。因此,對學術論文來說,背景描述也是一個重要的輔助部分,論文的作者應該重視背景描述的寫作。一個有利于論證的、恰當的背景描述,能夠為論題構建一個令人信服的框架,在進入具體論證之前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對論題的認知,從而為后文的論證做好鋪墊。
學術期刊的編輯在審稿中,需要注意作者對社會背景的選擇和重構是否存在以偏概全以及忽略重要背景的問題。如果作者自身對相關的社會背景缺乏宏觀的、全面的認知,在描述中只抓住一點而不及其余,或者作者忽略的背景其實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則很可能會影響文章的立論,使讀者由此而質疑文章討論的問題是不是真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必要。
三、論文中數據及數據意義的核實與分析
數據可以提供語言常常無法提供的關于世界的清晰度,可以說數據是一種跨文化的世界語言。在現實生活的許多領域中,人們依據統計數據做出合適的選擇,相對于其他事物,都更加相信統計數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因此,在社科類學術論文中,調查數據或者統計數據也是非常重要的論證材料,作者常常會使用數據來比較、評價事物,測量變化,總結規律、預測趨勢等。但是,在統計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辛普森悖論”,即同一個數據可以傳達兩個完全不同的真相。因此,社科期刊的編輯在面對學術論文中的數據時,要對數據進行審慎、全面的核實。
具體來說,第一,編輯要仔細核查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可以通過核對數據來源查詢第一手文獻資料以及相關數據的計算、對照等多種方式來完成。第二,編輯要檢查論文中數據使用的規范性。社科期刊編輯在工作中通常需要結合論文議題與統計學、調查研究的相關要求,觀察數據的選取和使用是否合理、規范,重點關注數據圖表的標示(橫軸、縱軸的標注)是否完整、準確,分析是否存在偽造調研數據、夸大趨勢或者誤導讀者等極端情況。在論文寫作中,作者通常會根據需要選擇性地使用數據,或將一些數據組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和說明。編輯在審稿時,尤其要審核、分析這種數據選擇和組合導致的結果是否出現背離現實情況。第三,編輯要深入理解論文中的每個數據的意義。編輯審稿時須注意數據單位是否貼切,所對比的數據是否處于同一級別:找到數據來源的情境,將數據與這一情境中其他相關數據進行比較,以確定它們的真實大小。例如,對于平均數、中位數這樣在直觀經驗中十分容易混淆的數字,編輯應嚴謹對待,必要時與作者進一步核實。第四,編輯要綜合思考數據的有效性。編輯在審稿時除了要從數據來源、樣本選取的情況來看數據是否有效,還要分析所使用的數據與文章的論題之間是否具有真實的相關性。事實上,僅具有相關性還不夠,更要看所使用的數據是否能夠準確、恰當地支持文章的觀點;同時,編輯還要檢查相關數據之間是否有相互矛盾的情況。
總之,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取決于我們如何“測量”世界,我們的理解反過來又決定我們的行動和態度。數字很重要,對此,學術期刊的編輯擔負著重要的責任。
四、論文中案例選取與運用的恰當性
當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正在改變由純理論性、思辨性研究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實證研究方興未艾,其中,案例分析作為實證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開始為國內學者所關注和采用。編輯工作中通常有兩種類型的案例研究,一種是描述性的案例研究,通過對一個人物、團體組織、社區的生命歷程、焦點事件以及過程進行深度描述,以堅實的經驗事實為支撐,形成主要的理論觀點或者檢驗理論假設;一種是因果性案例分析,旨在通過特定的案例對事物背后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和解釋[4]。做案例研究的學術論文一般有嚴格、規范的寫作要求,但由于不少研究者缺乏這方面的專業訓練,社科期刊的編輯在工作中面對的多數論文還算不上規范的案例分析研究,只能說是借助案例展開分析和討論,其中難免存在各種疏漏和錯誤,對此,編輯在審稿中須嚴格把關。
具體來看,編輯尤其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相對于論文的理論假設,案例的選擇是否恰當,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和解釋,對結果的解釋基于分析歸納而得出,如果選取的案例不恰當,則很有可能影響研究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第二,是否缺少跨案例分析和比較分析。一個案例只能告訴讀者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類狀態,展示一件事情可能具有的情況,而不是證明某個結論,簡單地將一個具體案例外推為普遍規則是一種邏輯錯誤。因此,編輯在審稿中要注意在典型案例的分析之后,是否還有跨案例分析和比較分析,包括相互矛盾案例的分析和同類型案例的分析等。第三,是否出現依賴主觀直覺夾敘夾議、缺少結構性描述與分析的情況。當我們描述一系列事件時,我們會選擇起始點、敘述時段和描述事件的方式,重要的是,我們有時候會簡化原因和結果。也就是說,可能敘事是很有條理的,但因缺少結構性的規范設計,常常會出現“敘事謬誤”,即 “在不編織解釋或強行拼湊邏輯鏈條的情況下觀察事實序列的能力存在局限”[5]。因此,編輯在審稿中對案例描述的結構性安排也要有所關注,盡量避免“敘事謬誤”而造成誤導。在案例分析的論文中還有許多其他需要關注的問題[6],但囿于本文的研究主題,僅圍繞作為輔助論證材料的案例進行討論,而不涉及理論假設的提出、理論驗證與升華等論文主體方面的問題。
五、結語
學術論文中輔助論證的材料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在大多數論題上,可供研究者選擇的材料有很多,材料本身的多面性、多維性,材料呈現方式的多樣性等,不僅是學術論文的作者在謀篇布局時需要考慮的問題,更是學術期刊編輯在審稿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價值不僅在于發揮主體性和創造性,將自己的社會關懷、學術關注點與期刊本身的傳統及風格相結合,基于學術動態和社會需求策劃精品欄目、熱點選題,還在于在日常煩瑣的編輯工作中發揮工匠精神,對稿件精編精校,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多方求證、審慎核實,在避免各種錯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稿件的品質,作為學術傳播的重要一環,為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做好基礎工作。
(本文系首屆北方期刊高質量發展征文大賽獲獎論文)
|參考文獻|
[1]Harriet Swain. Big Questions in Science[M]. London: Jonathan Cape, 2002.
[2]黃展驥. “訴諸權威”及其“謬誤”辨析[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1):18-21.
[3]張洪忠. 大眾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與框架理論關系探討[J].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0):88-91.
[4]羅伯特· K. 殷. 案例分析:設計與方法[M]. 周海濤,譯.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
[5]赫克托·麥克唐納. 后真相時代[M]. 劉清山,譯. 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
[6]張麗華,劉松博. 案例研究:從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現有理論的解釋力:中國第二屆管理案例學術研討會綜述[J]. 管理世界,2006(12):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