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載軍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對字詞句的加深理解,規范化用普通話教學,這是對教師的一個基本要求,更有利于對字詞句的閱讀和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和校園內各種場合堅持使用普通話,要繼續提高普通話水平。
關鍵詞:普通話;語文;教學
關于普通話,我的理解是它是我國標準語言,以其自身普遍性、大眾性、通俗易懂等優勢,成為地球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種語言。因此,它也理所應當地成為我國現代教育教學工作中最基本的媒介,與此同時,它也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凸顯出自身獨有的意義及其作用。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用普通話進行教學是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之一。教學中推廣使用普通話,使學生說好普通話,用好規范字,提高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應用能力,是教師的基本義務。
讀小學時,那時我還是四川人,學得是四川話,周圍的一切環境都是四川語,連老師上課的語言也是四川語。初中開始,語文老師上課使用普通話,我在朗讀課文時還能跟著用普通話讀讀。就讀師范后,我又成了重慶人,老師一律講普通話,學校要求要成為一名教師必須達到相應普通話水平,自此,才正式與普通話接軌,從字音、發音、感情色彩一點一滴學習、揣摩,當我能帶著感情流利地朗讀一篇文章時,發覺普通話是那么的有趣。
現在有許多語文教師普通話不標準,講課時使用方言,我個人認為違背了上級有關部門的規定和要求,不符合教師的標準。教師不能以身作則,或者教師的普通話水平不過關,直接影響學生們的普通話水平,這一現象極大地阻礙著我們推廣普及普通話。以前,有個同學跟我說起,孩子回到家里悶悶不樂,說老師上課班里大部分同學聽不懂老師講課。后來一問才知道,他們班里語文老師是老教師,上課時朗讀課文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老師講課用方言,孩子們肯定聽不懂,這樣肯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特別是一年級,如果前后鼻音、平舌音和卷舌音不分,不知會對今后的語文學習在無形中加大多少難度。
以下談談我在教學中應用普通話的實踐體會:
一、語文情感教學,有利于學生盡快入情、入畫、入悟
21年教學來,我一直擔任小學中高段語文教學,深刻領悟到情感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小學語文課標要求朗讀做到有感情、流利地朗讀課文,小學語文教材所選課文有的感情情真意切、熱情奔放,有的描繪祖國美好河山如詩如畫、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有的課文透過內容所呈現的是清晰的事理、哲理。教學中,要把這些準確地表達出來,使學生隨同教師一道去體昧文章的真諦,就必須用到普通話了。學生們通過場景、片段、詞語來揣摩如何朗讀,比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語文《萬年牢》一課,書中三處出現“萬年牢”,如何理解每處的含義,只有讓學生用普通話多讀、細揣摩,才能真正體會到它在每處的含義。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教師和學生一起使用標準的普通話,學生才能盡快地跟隨教師一起入情、入畫、入悟,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縮短教學時間。
二、凈化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早入學境
普通話給我最真切地感受是:清晰明快、朗朗入耳、親切中聽。一陣上課鈴,我走進教室,無論是多么喧鬧、嘈雜,當我用普通話親切地說“上課”后,教室里馬上鴉雀無聲,當我和學生使用普通話“同學們好”、“老師好”后,身上的疲勞消失得無影無蹤;集合時,寬闊的操場站滿了學生,嘻笑、私語、竄動……整個場面熙熙攘攘,主持人站在主席臺上用普通話宣布“現在——大會開始”,學生們變化之快,全場肅靜、隊伍整齊,令人不禁咂舌。
在教學中,普通話給我帶來的優勢是:凈化教學環境。在教學中,正確地使用普通話,更能夠飽含熱情、激情,能夠較早地讓學生進入學境,早入佳境,可以較早較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一堂課僅僅四十分鐘,讓學生早入學境,就能做到較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四十分鐘教學。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課》,之所以一百年來為人們說傳頌,并被收入多個國家的教材,就是因為這其中蘊含著的愛國主義精髓,而同時這種精髓又是通過熱愛本國的語言具體體現出來的,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對普通話的熱愛,以引導同學從更深層意義上認識普通話的重要性。
三、規范學生言行,有利于文明禮儀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普通話對話最大的特點是:文明禮貌用語甚多,具有語氣文明、對話和氣的特點,給人以親切感。拿我們重慶話或四川話來講,因其地方用語習慣,受地方習俗影響,粗魯話直至痞話及字眼較多,對于學生的文明禮貌養成教育很是不利,有時正是由于使用地方語言,學生間還引起不少的打架罵娘現象,而普通話則無粗痞字眼及不文明禮貌語言。因此,在學校中,師生無論在哪個角落、哪種場合,均使用普通話,一旦形成講普通話的氛圍,可以使學生用語文明,對于學生文明禮貌、行為規范的養成,有極大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校園精神文明建設。
四、豐富學生語言,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普通話詞匯豐富多彩,同一詞語、句子,存在多種表達方法,含義隨之變化。比方說“你真是聰明”一句,可用以表揚,可用以反語(批評),語氣不一,含義不一。任你是如何復雜的感情,何等優美的自然景觀……都能用普通話的文字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在學生中推行普通話,在不知不覺中,能起到豐富學生語言、詞匯的作用,從而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這是因為如果學生想要把自己眼中所見、心里所想,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就必須摒去方言和口語化,而是選擇普通話中相應的詞匯。
五、提高審美意趣,有利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普通話以其動聽、優美、響亮的語音具有了美學方面的意義,語文課也要求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一堂內容充實,學生積極參與,普通話流利的課,就象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讓人口齒留香,久久不忘。但是如果沒有了流利的普通話,也就是去了“味”,而無味的菜肴又怎能算是上等菜肴呢?特別是語文課,更充分體現了普通話的美育作用,一片優美的文章需要用優美語言文字來表達。作為本土人來說,重慶方言肯定使用起來更得心應手些,但若讓他用重慶話來念文章,即使他覺得再美,可又有多少人能讀出課文的美趣呢?可見美也要有普遍的意義才能稱其為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在機械的傳授知識,還要講求方法,最好有些美感,那么學生聽起來也會輕松自然些,而普通話就具有這種功效,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二十來年普通話的學習、摸索、運用,使我越來越覺得它在教育教學中舉足輕重,是我重要的教學媒介之一,應用普通話、用好普通話是我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學技能,也是要求新一代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