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路犇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北京 100000)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其中,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發展中的重要環節,是具有較高戰略地位、保證國泰民安的民生產業。自2018 年設立首個“農民豐收節”以來,黨中央強調在全社會形成關注農業農村的濃厚氛圍,緊抓“三農”工作。隨著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出口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在早期國際貿易理論的建立過程中,大多以農產品貿易表現作為貿易理論的例證,人們常常視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為國家或產業的整體活動,忽略了農產品企業間的異質性。誠然,相對于機器設備或電子設備零部件等高新技術產品來說,農業產出品的異質性相對較弱,但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跨境資本流動日益頻繁,企業異質性不再僅表現為某單一要素的差異。因此,在分析企業的貿易行為時,應采用內因與外因相結合、資本與勞動同考察的多維度分析框架。
通過對先前文獻的回顧,現有關于研究外資規模與企業出口的文獻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文獻以國家或行業為出發點,從宏觀角度探討了外資對企業出口的影響,包括出口規模、出口決定、出口績效等。Karpaty和Kneller(2011)等學者認為引入外資對國內企業開展出口貿易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隨著出口二元邊際定義邊界被不斷拓寬,Mayneris(2015)在產品和市場的視角下證實了外資能夠促進內資企業出口新產品至新市場。同樣置于該視角下,黃遠浙等(2017)[1]指出,外資對新產品出口至老市場與老產品出口至新市場同樣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此外,楊夢泓(2011)等學者支持外資“抑制論”的觀點,認為外資引入對于提升企業出口的作用并不明顯或具有負向的影響。第二類文獻對行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細分,以企業層面數據為基礎,探究了某一行業內外資對出口的作用。李軍(2015)[2]對新興貿易理論下的單一生產異質性企業模型進行了拓展,利用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數據檢驗了影響農副產品企業出口的決定因素,其研究指出,我國農副產品企業整體“走出去”程度較低,僅有17%的企業具有出口意愿。企業所處區域、企業規模等因素也是影響農產品加工企業是否出口的重要因素[3]。
參考宋勇超(2017)所使用的基本模型,以引入外商資本為核心自變量,以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是否具有出口行為為因變量,通過Logit 模型考察引入外資是否與企業出口意愿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假定待估計的各參數與核心變量均滿足“邏輯分布”,則企業選擇出口與否的概率見下式。
式中:y為1 表示企業具有出口意愿,為0 表示企業不具有出口意愿;xi為影響企業出口的因素,包括核心解釋變量外商資本規模與其他控制變量;βj為各待估計參數。
構建如下Logit 模型。
此式為回歸分析中所采用的基本模型,等式左側衡量的是企業選擇出口行為的“概率比”,capitalit是核心自變量引入外資規模,xit是一系列控制變量,β0為常數項,β1是核心系數。
主要數據來源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與海關數據庫。以工企數據庫列明企業為基準進行匹配,得到企業面板數據,進一步按照國民經濟四位碼的分類標準,選取13(農副食品加工業)內的企業作為實證分析需要的觀測企業。在針對樣本觀測期的選取上,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2000—2013 年的數據研究外資引入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出口之間的關系。由于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存在指標缺失的情況,使整體樣本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1.1 被解釋變量
核心被解釋變量為企業是否存在出口行為虛擬變量,若企業在t年有出口行為計為1,否則計為0,出口數據取自海關數據庫。
2.1.2 解釋變量
解釋變量為外商資本投入規模,以工企數據庫中外商資本項目取對數的方式表示。當前關于農產品加工企業出口行為的研究中,外商資本常常以虛擬變量的形式出現在方程中,即討論是否引進外資對農副產品出口的影響。將外商資本的投入視為連續性變量,探究在外資引入規模動態變化的條件下,農副產品出口將受到何種影響。同時,考慮到跨境資本流動需要一定的時間以便其充分發揮全部的效應,采用外資的一階滯后項代替當期外商資本[4]。
2.1.3 控制變量
影響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出口意愿的因素是多樣且復雜的。在文獻的基礎上選取以下控制變量。企業勞動生產率,參照李宏兵(2016)的研究,運用LP 法測量企業勞動生產率,在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視角下,勞動生產率高的企業越有可能具備較強的出口意愿;企業年齡,企業年齡=觀測樣本企業當年所處年份-企業成立年份+1;企業規模,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對數衡量;創新能力,記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新產品產值與當年總產值之比為新產品創新能力;是否為國有企業,虛擬變量,國有企業記為1,其他為0。表1 為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1 描述性統計
表2 為總體與異質性回歸結果。

表2 回歸結果
“總體”列為基礎回歸結果,從核心解釋變量與各控制變量的系數來看,外資引入規模每上升1 個單位,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出口意愿將提高10%,即外資引入對提高企業出口意愿具有正向的促進效應。從其他因素來看,勞動生產率水平、企業規模均能夠提升企業出口的意愿,但企業年齡與是否為國有企業則顯著地降低了企業出口意愿。
參照國家統計局的分類標準,將企業所處區域分為東部、中部與西部,并進行分組回歸。“東部”“中部”“西部”列為分區域的分組回歸結果。結果顯示,處于東部地區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在引入外資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具有出口行為的概率更高[5],引入外資規模每擴大1 個單位將導致企業選擇出口的概率提高約11%。
以工企數據庫與海關數據庫為基礎,通過Logit 模型驗證了在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中,外資引入規模擴大顯著提升了企業的出口意愿。在異質性分析部分,通過對企業所處區域不同進行分析,證明了在同等條件下,外資引入規模擴大對東部地區企業出口意愿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據此,提出如下建議。
(1)鼓勵跨境資本流入,提高外資便利化水平。現代農業不斷發展背后蘊含的是國際資本與要素的流動,農業國際化展現出由生產到市場的多環節、全方位國際化趨勢。整體上來看,由于外資引入對農副加工產業出口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政府應積極倡導跨境資本流動,完善相關政策,提高外資進入的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拓寬資本流動渠道,以期通過外資溢出效應提高我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跨國貿易水平,參與國際化競爭。
(2)合理配置外資流動方向,制定差異化扶持政策。從企業規模來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研發能力較為薄弱,不利于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各級政府應當在引入外資的同時,積極引導外資投資方向,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減少跨境資本僅流向大型企業而破壞市場競爭環境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