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賓,王 蒙
(1.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22;2.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19)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農村物流建設作為公共事業,能夠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加速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消費的便利性,促進了農民增收,尤其是為農特產品走出農村、走進消費市場提供了可能性[1]。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健全城鄉流通體系,加快電商、快遞進農村”,強調“加快快遞進農村”,為農村消費市場提供了機遇,為農村農產品進城提供了平臺。
“十四五”時期是農村物流建設發展的關鍵期,研究顯示,2020 年農產品電商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拼多多2020 年的農產品交易總額超過2 700 億元人民幣,漲幅超過100%。農村電商的發展為農產品上行提供了平臺,提升了農產品商品化率,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農產品鏈條包括前期種植、中間流通、后期銷售,而商品流通離不開物流,創新農產品上行運營模式需要結合農村特點,各物流企業因地制宜,可見農村物流“最初一公里”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農村物流主要包括農產品、冷鏈產品、手工藝品、土特產、糧食谷物、食品、茶葉、花卉、水果等商品,對物流設備、設施、服務水平的要求較高,尤其是冷鏈農產品具有易腐爛、價值相對較低、分散生產、標準化難度大等特殊性,更需要流通渠道的多樣性、專業化運營。農產品的專業化包裝、冷藏、真空處理、加工等大部分處在“最初一公里”階段,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在“最初一公里”階段進行集中作業處理是最合適的,尤其是生產規模較小的產品。抓住農村物流“最初一公里”的機遇,可以帶動農民增收就業,是目前物流下沉市場的重要陣地。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部分農村物流服務體系逐漸完善,而偏遠農村的物流運營環境差,農村物流“最初一公里”發展滯后。從市場主體來看,農村物流的主體是快遞公司,由于其市場敏感性較強,導致服務意愿不穩定,服務農村的大型運輸公司、專業化的倉儲公司更少[2]。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產品上行主要由收購方對外運輸,而收購方的不穩定性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農民在市場競爭中缺少主導性。
由于農村地區的交通存在硬件條件薄弱、地域面積廣闊、人員不集中等問題,導致農村物流發展緩慢,農村物流“最初一公里”由于規模小、快遞收件路程遠、快件分散、信息分散等原因,導致物流成本高和物流供給不足,嚴重制約了“農產品上行”進程。一方面,物流網點在農村的網點少,大部分企業不提供上門派送包裹的服務,需要農民到鄉鎮物流網點辦理,部分農產品價值低,農民收益低,抑制了農村地區物流上行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村地區具有小戶分散經營等特點,部分農產品季節性強,不能形成產業聚集效益,從而缺少對物流專業化、規模化運營的引導,不能拓展農村上行物流市場[3]。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就是價值,農村物流的信息流沒有充分發揮商業價值,物流需求方和服務供應方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雖然農村網購、網銷和農村電商飛速發展,帶動了農村物流的發展,尤其是“工業品下行”物流發展迅速,但是農村物流農產品上行的“最初一公里”需求依然沒有得到滿足,制約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其中,農民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低、數據沒有高效傳輸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將農民生產、人口分布、農產品時節、農村手工藝品、農村企業等信息及時傳輸給農民,解決需求側數據價值問題成為推動農村物流“最初一公里”發展的重中之重。抖音、拼多多等平臺雖然為農產品提供了銷售平臺,但是物流體系不配套導致成本較高,冷鏈產品物流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民的信譽度,致使農民獲得的利潤低。
提高農村物流“最初一公里”的運營效率,關鍵在于物流快遞等服務類企業。一是通過政府引導、財政補貼等手段激勵快遞公司、物流公司、運輸公司、倉儲公司、農貿市場等主動投身于農村“最初一公里”服務中,形成市場機制,發揮服務“三農”的作用,讓主體企業創新服務模式,結合農村地區產業特點挖掘農產品上行物流市場的潛力[4]。二是加強行業間協同合作,盤活農村地區物流資源,比如將農村村委會閑置房、公交站點、客運站點等作為物流中轉點;融合交通運輸與郵政快遞服務,推進農村物流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貫通交通運輸企業與物流企業,推動電商平臺和物流企業開展郵快合作、快快合作和駐村設點,在確保安全和符合行業標準的前提下,實現客貨兩運,即提高車輛利用率,增加收入。三是根據農產品銷售規律,開通專線運輸、定制運輸、駐點收購等業務,確保農產品上行順暢。
一是充分發揮拼多多、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的作用,通過政府引導,打造農產品上行平臺,實現農村電子商務與農村物流協調發展。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因農村特性導致的農業產能分散與農產品消費端需求通過“云端”連接在一起,打通信息流,突破傳統流通模式的限制[3]。二是發揮農民需求側數據、信息的商業價值,通過信息化平臺滿足農民農產品上行的需求,提高農村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讓產品信息能夠在市場上以合理的價格展示出來,縮短原產地“最初一公里”與消費端“最后一公里”的距離,加速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重構;信息化平臺不但要對接主流電商平臺、農貿市場等,擴大農產品上行銷路,還要提供包裹郵寄、大件運輸、倉儲、上門、流通加工等服務,讓消費者按需選擇。
加強農村產業規劃,形成農產品產業鏈,推動農產品品牌化、產業化發展,實現產業聚集效益,增加物流需求量,以確保農村“最初一公里”物流需求的穩定性。以“規模效應”壯大農村物流經營主體,以需求推動物流產業發展,提高“最初一公里”的市場活躍度。
產業振興是農村發展的根本,需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打造農業全產業鏈,逐步形成特色農產品區域產地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發布中心、倉儲物流中心,從而促進農村物流上行。以冷鏈物流、產地直供、生鮮電商等構建農產品產銷新模式,打造便捷高效的農業產業供應鏈,發揮農村合作社、產銷協會的作用,健全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體系,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拉動當地物流上行需求,同時為農民增收致富打開通道,讓更多農村勞動力有事做、有錢拿。
通過財政政策加強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力度推動資金、技術、資源等要素向農村流動。一是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農村物流體系。根據產業特色及物流需求量,逐步加大網點、中轉冷鏈倉儲、田間地頭倉儲、分揀中心、流通加工節點等基礎設施建設,減輕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壓力。二是強化物流人才支撐。研究顯示,農村電商、農村物流、農產品營銷等專業人才不足,需加快研究農村人才回流機制,農村物流職業培養機制,不斷優化農村產業人才結構,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支持大學生到農村參加實踐,引導廣大畢業生積極投身農村物流行業。三是盡快建立農村物流市場監督管理機制和相關行業標準,比如農產品檢測、商標注冊、定價機制、作業標準規范、農民維權、行業協作規范等,打通農產品物流“最初一公里”。
農村物流發展與鄉村振興密不可分,農村物流“最初一公里”是關系農產品上行、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農村物流一定要與農村產業同步發展,做好農產品上行物流服務,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發展質量,推動農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