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通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中國學者對可以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文化形式——民俗體育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盡管中國很早就出現了具有普遍性的生活方式和儀式化的傳統體育文化,但其作為一種體育文化和一種生活文化的概念,卻是在最近幾十年才被明確定義。涂傳飛認為,民俗體育是一種以地方節日或集體活動為基礎,繼承和享受的傳播的體育形式的文化。在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中,對以慶祝、犧牲、紀念等為背景的民俗體育文化這一概念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沒有統一的結論。
對現有學者關于民俗體育的定義進行綜述后發現,民俗體育的內涵是一致的,即民俗體育既包括民族體育,又包括具有文化意義的民間體育活動[1],民間體育是最廣泛的表達方式之一。
體育旅游是振興鄉村文化的重要動力,民俗體育可以有效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具有其獨特的地域特色,挖掘與當地旅游經濟相協調的特色資源,可以有效提高當地和優秀民俗體育文化的價值及知名度[2]。為了提高經濟利益,更好地保護和繼承特色體育文化,實現地方產業振興,人們應更加珍惜有利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體育旅游,以有效吸引游客,使更多農村人口參與當地的民俗體育文化,促進游客對農副產品的消費,促進鄉村住宿、飲食等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鄉村旅游和農村農業深度融合發展。
農村地區長期缺乏工業,家庭生活困難等因素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人口遷移和產業轉移的空間軌跡促使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體育產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轉變,促進了經濟增長,使農民更加富裕,有利于農村人口回歸[3]。
隨著體育產業的發展,人口回歸不僅為農村帶來了農村人力資源,而且影響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等各個方面,讓農民留在農村,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實現人口振興。
文化是產業類型之一,農村文化振興是農村振興的任務和基本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合理構建新時代的文化體系,發揚和繼承特色傳統文化,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促進當地人基于民間體育文化,有效推動當地文化規范發展,利用民間體育文化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使文化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起點,這是地方社會善治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掘農村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凸顯地方文化的價值和凝聚力,有效提高當地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實踐文化意識,整合政府的扶持政策,讓更多人參與文化建設和社會治理,探索并創造文化產業品牌,促進農村自治[4]。
同時,應該更多地維護文化自信心,更新人們參與鄉村振興的價值觀,增強獨立參與感,以滿足農村社會民主的需要。
由于交通和通信不發達,農村環境保留了區域特征,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農村地區與外部環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基礎設施逐漸改善,一些農村拆除古民居,修建別墅,農村民俗文化受現代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嚴重。
農村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城鄉文化逐漸趨于同質化,這與當地農村的地域性格格不入,農村地域特征減弱,農村社會正面臨著與城市相同的困境。
近年來,大力發展特色城鎮盡管保護了傳統民俗文化,但節日活動體現的體育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滯后,缺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不足。民間體育文化市場小,缺乏對民間體育等方面的監督和指導,主要體現在市場布局不合理,生命力不強。體育旅游業、分散的民俗村與當地的旅游市場總體規劃不合理,農民的文化消費潛力低下,旅游環境沒有得到改善,導致旅游市場的吸引力不足,文化消費群體小。
隨著時代發展和生產力的變化,農民生活方式發生了一定改變,生活空間逐漸被壓縮,農民曾經賴以生存的技能逐漸消失,嚴重壓縮了中國傳統民間體育技能的發展空間。隨著新型城市化的發展,年輕人外出工作,許多民間體育和各種傳統民俗正在迅速消失,長期存在于生產和生活中的民間體育技能難以繼續發展[5]。
有關部門以鄉鎮兩級為核心,開展有針對性的民俗體育教育,積極舉辦民間體育文化活動,挖掘和利用農村民間文化資源開展民間體育文化活動,把民間體育活動和民間體育文化傳播納入全民健身戰略之中。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強現代媒體的應用,做好體育健身宣傳,引導農民開展體育鍛煉,根據民間體育文化活動的需要,開發和推廣符合農村環境及地域特色的民間體育活動。
在地方政府的指導下,以自然環境、生產勞動、生活習俗和傳統節日為基礎,結合節日活動,通過互聯網、電視、廣播等媒體傳播民間體育文化,優化農村休閑娛樂場所和設施的分配[6]。
在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發展的背景下,民間體育產業的發展應與農民和農村發展現狀緊密結合,充分展示民間體育項目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實現民間體育的產業化發展。此外,推動旅游項目和民族地區民間體育項目相結合,建立區域體育咨詢室,促進民間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結合。深入挖掘和利用現有的民間體育文化,促進民間體育文化的傳播和保護,在政府引導下,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體育旅游項目。
民俗文化旅游需要與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相結合,因為旅游不僅需要民俗文化,還需要滿足游客的娛樂要求。發展鄉村體育文化旅游可以利用傳統村莊現有的旅游景點增加民間體育旅游項目,在展示體育文化創造力的同時,開發攀登山區等,提供視覺和感官體驗的項目,發展特色民俗體育模式,共同提升文化品牌的價值,以高效利用農村剩余住房、剩余勞動力和傳統農業資源[7]。
同時,可以增加野外捕撈、騎馬、射箭等項目,滿足人們對農村牧民生活、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更深層次的需求,增加游客與當地藝術家之間的互動。民間體育文化應與養老產業深度融合。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可以與地方高校體育部門和美術部門合作,建立“產學研”培訓基地,創新運動健康與維護方式,促進師生與當地民間藝術家的合作。
進入互聯網時代,各種自媒體能夠快速傳播信息,可以利用各種新媒體通過現場直播和微視頻的方式向城市居民廣泛宣傳農村傳統體育文化,引導他們關注農村生活,使孤立和封閉的村莊不再封閉。可以模仿《舌尖上的中國》等節目,通過拍攝視頻,委托專業企業發展民間傳統的計算機程序和移動應用程序文化,鼓勵在城市生活和戶外工作的青年回鄉發展事業[8]。以文字、照片、錄音等形式,建立數據信息平臺,為傳統村落、古巷、傳統建筑、節日和習俗建立“身份證”,提高群眾對農村傳統文化的興趣。建立社會教育平臺,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舉辦專題討論會、知識競賽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官員的文化水平和文化保護意識[9-10]。
此外,在建立傳統村落檔案和保護管理信息系統的同時,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宣傳教育及其對整個社會的責任意識,充分發揮民意對傳統村寨保護的宣傳和監督作用,利用報紙雜志、展覽、演講等方式激發全社會對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從而創造良好的民俗體育文化氛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