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起華
(馬尾區瑯岐鎮人民政府 福建 福州 350015)
現階段,農村金融機構分布較為廣泛,且數量急劇增加,種類也更加多樣,不僅具有農村商業銀行以及村鎮銀行,還具有農村信用社。這些金融機構不僅豐富了農村金融組織形式,同時還為農村經濟快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整體發展的背景下,小額信貸業務具有較為明顯的指導目標,其根本發展目標是最大程度為農村貧困地區提供最基本的經濟發展補助,幫助農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經濟補給,提高農村發展過程中的整體服務質量和服務品質,利用政府的優惠政策和政府補貼條件,進一步拓展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的發展空間和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農村經濟組織整體發展[1]。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金融組織的多元發展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特點之一。金融機構的實際運轉和發展,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充分表現出了靈活性和多元化特點,不僅為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傳統的金融發展模式相比,現階段金融機構以多元化發展為主,進一步豐富了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為農村小微企業提供了發展動力。
金融業務的服務對象直接決定了金融產品的服務模式和金融產品的服務目標。金融產品的實際運作功能和特性是根據客戶具體需要而確定的,在此基礎上,金融機構結合客戶具體需要,進一步創新產品,拓寬金融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從而為后續發展提供動力。
現階段,農村金融業務不僅包括擔保和貨幣服務業務,還包括多種理財產品和保險信用卡等業務,進一步滿足了社會多樣化發展過程中服務對象的個性化需求,豐富了農村增收渠道,為農村增收提供了便利條件[2]。
第一,近年來,雖然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但是我國的金融沒有受到世界金融的影響,發展速度較快,特別是我國農業行業規模大,因此農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在當前發展模式下,農業經濟僅依靠種植糧食產物提高糧食作物和農副產品產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狀況下農村人口發展的需要和農村人口提高收入水平的要求。在當前發展狀況和勞動狀況下,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收益水平逐步下降,經濟效益低下,農村勞動生產的整體水平很難提高。
第二,由于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為農業發展模式,這不僅使我國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依賴于人力和土地資源,同時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隨著人口基數不斷增加,現有土地資源難以滿足農業種植等需求,人多地少問題逐漸凸顯。
第三,農產品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如果農業產業在發展中存在問題,農村金融也會受到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和模式受環境及天氣因素影響,而且生產周期較長,但農副產品的單價卻低廉,導致農產品投入大但收益少。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下農業投入量大但收入少的問題,已成為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最為關鍵的問題之一。
第四,在建設和發展農業經濟組織的過程中,農民是最關鍵的勞動力個體。農民作為主體推動農村生產,使農業整體經濟組織結構具有極大的分散性,農業生產部門難以直接同市場銷售部門進行良好溝通,難以提高綜合經濟生產效益和綜合利益。
第五,受農業經濟投資規模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農民對社會信用的重視不足,從銀行獲得貸款的難度大,增加了銀行的不良貸款[3]。
農村金融變革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一,由于地域限制和溝通限制,農村整體融資渠道窄,基于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現狀,農村整體融資渠道只有農村信用社和農商銀行,業務種類單一,影響了農村資金使用和收入情況。第二,農村整體金融變革過程中面臨的市場風格問題顯著,直接限制了金融的活動等級,使農民對銀行的依賴程度降低,農村的資金運轉和流動方式從傳統的銀行流轉方式變成了現金快捷支付模式和民間信貸模式,農業銀行功能進一步降低。
由于金融機構需要更加先進、符合市場的管理方式,且發展農村整體經濟組織需要更加先進的市場管理方式,導致現階段經營發展過程中,經營機構整體的發展經營模式不符合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出現了金融機構管理方式和農村經濟組織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傳統的農村信貸管理較為嚴格,不僅需要嚴格履行擔保抵押手續,同時還有復雜的貸款程序,審批周期長,傳統信貸的透明度不足,導致農民更多選擇民間借貸,忽視了信貸業務[4]。
農村金融變革的目的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農村經濟主要依靠農副業、種植業、農民收入等方面的改善而得到發展,因此在提出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金融變革問題的措施前,需要探索兩者之間的關系。
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業經濟發展有深遠影響。金融創新促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農村生產量增加,資本流動性增強。
此外,農副業、種植業產量的提升促使農民收入顯著提高。農村金融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經濟進步,同時金融發展會降低農村的儲蓄率,而儲蓄率的升降會對農業經濟產生影響。
從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可以看出,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是正面的,金融機構可以為農民提供農業貸款,農民在投資過程中收獲利潤,“轉化率”的高低是農業經濟情況的表現,其過程是金融體系積累資金成本,再通過各種投資獲得利潤。但是,獲得的資源中有一部分不能通過投資實現利潤轉化。
農村金融發展能夠保證利益最大化,推動農村金融和城市市場融合,實現一體化發展,鞏固農業經濟基礎。因此,農村金融機構需要增加貸款金額,為農村發展提供便利。
在新時代金融發展模式下,發展農村金融組織和經濟,更需要關注整體變革和創新問題,使其更加適應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應從根本上加大對城鄉發展的統籌規劃力度,進一步為農村提供動力,同時關注城鄉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建設和經濟發展差距。
配置農村經營機構內部人員時,需要注意所配置人員的能力和實際工作內容相適應。要想讓農村整體經濟組織從根本上取得創新性改革成就和良好的發展效果,應從根本上對農村發展環境和農村金融環境進行改革,建立更加適合農村生活環境的創新發展目標,明確客戶地位和客戶需求,使農村經濟發展整體目標更加滿足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對金融機構內部人員進行合理配置和安排也至關重要。
提升農村金融機構內部人員的功能和配合管理技能,都基于機構改革手段。這些手段能夠進一步吸引農村金融客戶,是提高農村服務質量的關鍵。在改革過程中,要更加全面地對服務體系進行優化,在建設服務體系時要注重對弱勢群體進行幫扶,使服務體系的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方向一致,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推動農業發展。制定服務體系方案時,需要結合農村最新的經濟發展結構和“三農”結構性變化的情況,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化的金融服務體系。建立服務體系前,應建立農村保險金融等多方位協調體系,建立良好的金融組織監督管理秩序,注重信用合作,進一步形成全面完善的金融組織協調方案,服務農業經濟發展。
為推動經濟發展,部分農村進行了變革。在當前全國經濟快速增長的環境下,不僅要以農村經濟組織快速發展增長為基礎,進一步推動農村整體金融體系變革和創新,同時應當分析變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不可控因素,明確問題可能造成的后果,為更好地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全力推動農村經濟快速增長打下基礎,為農民創造更多經濟收益,改善農民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