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樺
摘要:由于物理學科較為顯著的生活性特征,學生在掌握基礎物理知識的同時,多方面能力也會得到培養,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要任務,彌補當前教學模式上的不足,改革物理實驗教學的方式與內容,幫助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結合教學實踐,筆者也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議,在此與各位同仁分享。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當前初中物理教學更加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實驗教學在整體教學中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改革已經勢在必行。作為教師,在新的教育階段也承擔著更多的教育責任,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將創新的理念應用于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環節,借助合理的教學改革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一、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必要性探析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將核心素養培養滲透于物理實驗教學環節,而基于學生自身的學習與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勢在必行。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教材上的物理知識內容,讓學生在深度理解的基礎上在生活中應用與創新,培養學生優秀的精神與品質。隨著時代與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今社會的競爭也變得越發激烈,要求學生具備更高的能力素養,才能在激烈的環境中贏得更多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就顯得極為重要[1]。
不同于其他學科,在初中階段物理學科有著鮮明的探究性特征,物理概念和規律相對抽象,學生理解起來面臨一定困難。越來越多的物理實驗內容也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壓力。物理實驗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將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主要目標,學生才能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與價值,在深度掌握物理知識的同時,有效應用于實際生活。實驗教學的開展,也為學生創造了大量實踐、探究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獨特的魅力,在物理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與探索能力。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策略
(一)解構物理實驗原理
作為物理核心素養之一,物理觀念涵蓋了物理規律和概念等多重領域。在物理實驗原理的基礎上才能開展實驗教學[2]。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帶來的優勢,在教學的同時將實驗中的物質規律和結構等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掌握實驗原理,并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如,在物理實驗“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教學環節,利用多媒體將平拋物體的運動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深入觀察并了解物理實驗原理,站在本質規律上理解相關知識,推動后續實驗教學的開展,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
(二)優化物理實驗方案
科學思維是學習物理知識、開展物理實驗必不可少的素養,物理實驗方案以及具體的實驗裝置,都離不開科學思維的支撐。在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嘗試改進物理實驗具體環節,優化物理實驗的過程與細節,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學生在此環節也可以提出質疑,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如,“滑動摩擦力影響因素”實驗的教學環節,傳統的方式就是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小木塊,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物理知識。在具體的教學環節,小木塊很難在木板上勻速直線運動,所以獲得的示數也不夠準確。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自身思維能力,深入思考實驗的具體環節和步驟,優化教材中的物理實驗,從拉動木塊改為拉動木板的方式,解決無法勻速直線運動的問題。學生通過自身的深入思考以及實驗操作,形成了良好的思維方式,掌握了相應物理知識,在培養核心素養的同時也展現出應有的教育價值。
(三)強調學生主體地位
正是因為物理實驗教學的開展,為學生創造了大量實踐與操作的機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思維,調動學生的思維活躍性,積極參與實驗操作。所以,在課堂上需要教師合理的引導與幫助學生,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心態和地位參與物理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物理實驗的各個環節,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推動物理實驗教學的有序開展。也要讓學生站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對實驗環節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解決,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實驗環節引導學生探索、操作與質疑,培養學生的精神與思維品質。如,在“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教學時,教師就要積極引導學生,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進行自主探究,提出自身的想法并優化實驗方案與過程,在物理實驗中升華自身的思想意識,才能有效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結束語: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改革當前的物理實驗教學內容和模式已經勢在必行。作為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在樹立主體地位與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索與實踐,內化教材上的物理理論知識,只有打好物理原理基礎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創新物理實驗,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林志鵬.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6:80+82.
[2]楊崴崴.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探討[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