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濰坊學院,山東濰坊 261021)
家庭環境包括家庭物質條件、父母教養方式、家庭語言環境等,相關理論及實證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對兒童的性格形成、學業成績、學校適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與普通兒童一樣,聾童承擔著學業、生活等方面的多重壓力。此外,由于聽力的差異性,他們還面臨著語言習得、身份認同、社會適應方面的特殊性。這些問題處理不當會影響聾童一生的發展軌跡。作為聾童最早接觸、最主要的成長環境,家庭環境不僅影響著聾童發展的結果,還深刻影響其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良好的家庭環境能夠促進聾生開朗、自信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這些積極品質能夠幫助聾童正確看待自身殘障、建立恰當的身份認同、抵御社會環境中的負面評論,從而健康發展。那些家庭環境不良的聾童往往會面臨身份認同混亂等狀況,甚至會出現不良行為。
因此,本文綜合探討家庭環境因素對聾童第一語言習得、身份建構以及學校適應的影響,探求其對策,使家庭因素在聾童成長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形成良性發展。
作為交流工具,語言對個體生活有著深刻、持久的影響。聾童出生后聽/看到的第一個詞一般是來源于父母,幾乎在家庭語言環境中度過了個體一生中最重要的語言形成時期,也正是這些家庭語言奠定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語言基礎。由于聽力損失,即使有助聽設備,絕大多數聾童在復雜的環境中依然存在障礙,他們聽不清嘈雜環境中的聲音或陌生人的話語,這對聾童有聲語言的習得存在重要影響。而語言和個體身份認同息息相關,恰當的語言觀有助于聾童建立正確的身份認同,有利于聾童的社會適應。因此,家庭語言環境為兒童語言發展設定了基本框架,影響著聾童的語言實踐。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同手語(自然手語)是聾童的第一語言。手語習得也有關鍵期,錯過關鍵期,聾童手語的表達能力會受到影響。父母雙方或者一方是聾人的孩子,其家庭中會使用手語,聾童處于手語環境中,能夠自然習得手語。健聽家庭中,聾童可能是唯一的聾人,其他家庭成員是健聽人。家庭主要使用有聲語言進行交流,聾童處在口語為主的家庭語言環境中。而且,大多數健聽父母在最初階段難以接受自己有一個聾孩子,他們熱衷于口語康復,期望通過各種方法讓聾童掌握有聲語言,讓孩子開口說話。另外,大多數健聽家庭對手語、聾人持有消極態度,甚至阻止孩子接觸手語、使用手語。數據表明,93%的聾童出生在健聽家庭中,他們處于這種唯口語觀的家庭語言環境下,導致聾童否定手語,錯過手語學習關鍵期,聾童很可能終生無法習得手語,影響聾童的第一語言習得。
個體身份建構是一個過程,既受到個體與所處的特定情境的影響,也受到個體對其身份主觀認同的影響。因此一個人建立起何種身份,不僅有賴于個體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更受到周圍人群對他的影響。前面提到聾童的父母多數是健聽人,諸多健聽家長會站在聽人的角度教育聾童、要求聾童、描述社會生活與工作等。聾童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受到家庭環境對他們的影響,使聾童自身傾向于建立聽人身份。再者,聾童通過與周圍人群的互動建構自己的身份。生活在健聽家庭中的聾童與聽人接觸更多,很少有機會甚至完全沒有接觸過其他聾人。在這樣的環境中,聾童更可能一直以如何成為說話清楚的“聽人”為終極目標,遠離聾人身份。
然而,聽力損失導致的有聲語言習得困難使他們無法完全融入聽人社會,時間一長,他們將會進入“游離”狀態,難以自我定位,產生“我是誰”迷茫,身份構建混亂。而且,從長遠來看,建立起聾人身份對聾童個體的社會適應、婚姻、就業等眾多方面更為有益。聾童個體無法建立起合適的身份,可能會影響心理健康。
學校適應指學生在學校里參與學習等各項活動,從而獲得發展的動態過程,表現在人際適應、學業適應等方面。出生于聾人家庭的聾童,其適應能力要優于出生在聽人家庭的個體。多數聾人父母會營造一個聾人自立自強、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環境,以積極地聾人觀教育孩子,引導孩子接受聾人身份,培養他們自信的心理品質。而健聽家庭中的聾童,多數父母會從健聽人角度教育孩子,期望他們能夠回歸主流社會,最終形成健聽人優于聾人的家庭環境。這些家庭中的聾童會全力學習口語,使用有聲語言交流,積極向主流社會靠攏,遠離聾人群體。但由于聽力損失、信息無障礙建設不完善等原因,他們無法達到父母與自身的期望,久而久之,致使他們失去信心,變得自卑。如果一個聾生無法接納自己,那么他也很難認可其他聾童,他們甚至會拒絕與其交往,無法獲得群體歸屬感。學生學校適應受心理資本的影響,生活在聾人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更可能擁有自信、希望、樂觀等積極心理品質;生活在聽人家庭環境中的聾童更可能出現不合群等問題。此外,一些隨班就讀的聾童也會“回流”到聾校,當他們進入聾校時,聾校環境需要他們建立起聾人身份;然而長期生活在主流社會中的聾童往往更認同聽人身份,這種身份上的矛盾對他們的學校適應產生消極影響。
家庭環境對聾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家庭環境影響聾童的語言習得、身份認同和學校適應,而且這三個方面之間也會相互影響。因此,家長要更加重視家庭環境建設,進而促進聾童健康發展。本文從如下三個方面提出促進聾童健康發展的對策。
許多聽人家庭的父母會采取各種康復方法讓孩子開口說話,結果往往達不到父母期望的效果,給孩子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即使聾童與聽人交流時使用口語;但當他們和聾人互動時,便自然地使用手語。所以,自然手語是聾童自然、合適的語言,聾童需要通過自然手語進行有效的交流。因此,家庭要樹立恰當的語言觀,根據兒童殘余聽力和口語的情況來選擇家庭語言,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家庭語言規劃。其次,家長也要學習手語,使用手語和聾童進行溝通交流;在家庭中創設手語學習環境,引導聾童積極主動的學習、使用手語,在手語習得的關鍵期掌握手語,建立聾童早期的語言基礎。最后,父母也要意識到聾童最終更有可能回歸聾人社會,而良好的手語溝通能力是聾童個體能否融入聾人群體的前提。所以家長要權衡口語和手語對于聾童未來生活的影響,為聾童將來的社會生活做好準備。
聾童的身份建構受到內外雙重機制的影響,作為影響聾童身份認同的外部機制,家庭要形成平等、接納的家庭環境,正確看待聾這一生理現象,多與兒童談論該身份的習俗,教授作為該身份人應當使用的語言等,讓聾童感受到平等、尊重。因此,父母要多了解聾人的語言和文化,建立起對聾人的認同;同時,營造利于聾童建立聾人身份的家庭環境,家人之間使用手語交流,結交一些聾人朋友,為孩子提供接觸聾人與聾人社會的機會,讓孩子更了解聾人,對聾人身份形成積極地認識。
父母認同并使用手語,增加了親子間交流的可能性、有效性,提升親子間的親密度。親子關系融洽,更有益于聾童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家長以此提供恰當的支持和幫助,促進聾童的身份建構。
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于聾童良好心理品質的塑造以及人際交往等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在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父母與聾童一起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同時給予聾童支持和鼓勵,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質,如聽障兒童在某些環境中可能會感受到他人異樣的眼光,如果父母能真正接納聾和聾人,他們會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當孩子在日后生活中出現類似問題時,能夠坦然對待,采取合理的應對方式。聾童所獲得支持與積極地應對方式都有助于聾童的學校適應。在不良的家庭環境中,則容易致使聾童以自卑等消極態度來應對學校適應中出現的問題,這不利于聾童的學校適應,更不利于聾童將來的社會適應。
父母要與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孩子表達也是舒緩情緒的過程。家長不僅可以了解孩子在學校適應中面臨的困難,更加全面準確的知曉孩子的適應狀況,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也為孩子提供與父母共享情緒的渠道,這樣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長。
家庭環境作為個體最先接觸到的生態系統,在聾童成長的道路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聾童的家庭環境深刻影響著其語言習得、身份認同等方面的選擇、過程及結果。大多數聾童在聾校讀書,進入聾人院校,而且在最終融入社會時,也是進入聾人群體。許多成年聾人表示:在聾人群體中,他們很快樂,彼此之間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可以了解表達的意思。所以,家長要明確多數聾童最終的歸屬是聾人群體。因此家長要立足于聾生,為他們營造適合的家庭環境,使家庭因素能在聾童成長的道路上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家庭教育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