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崨 毛計中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通 226000)
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實現全程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當前高等教育受到了現實社會的壓力,具體表現為高校中功利化、空虛化、自由化、盲目崇拜等思想屢見不鮮。近年來,“00后”進入大學校園,為高校注入嶄新的血液。“00后”大學生個性張揚,重視自我情感表達和價值觀實現,他們喜歡嘗試網絡新鮮事物并通過網絡、數字媒體等表達自己的觀點。由于知識渠道取得單一、社會閱歷較淺,“00后”大學生對社會上的一些非主流的價值觀,缺乏理性和客觀的認識和評價。面對西方思潮和網絡信息糟粕的沖擊,由于年紀輕,容易迷失且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雖然國家要求各高校雖然配備足夠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老師和思想政治輔導員,但是傳統的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無法適應社會現狀,知識傳授走不進大學生的內心,教育效果并不顯著。這些問題,說明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將美育融入其中,通過美育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審美價值、人文精神、核心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重建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美育是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教育,又稱為審美教育,是認識美、鑒賞美、創造美能力的教育。18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席勒先生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且將美育的性質、功能和意義進行系統的闡述,編著了美育方面的第一部專門論著《美育書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育理論體系。中國第一個提出美育、倡導美育的是近代思想家蔡元培。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并在北京大學任教時期開設、講授“美育”課程,為我國美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一直在努力倡導美育,黨和國家對美育工作給予的高度重視,將美育作為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事業,列入國家教育方針之中。1996年開始,國家教委就持續出臺相關文件,規定高校要加強和改進美育辦學條件,開設美育公共課、選修課、“第二課堂”等。現在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的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精心部署進一步實現立德樹人,提高大學生審美以及人文素養。新形勢下在政策體系、育人導向、教育教學、資源保障、推進機制、品牌項目等方面對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定義和新要求,2020年10月,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高度重視,要求堅持美育育人機制,強化美育實踐體驗,將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貫穿教育全過程,凸顯全方位育人的育人導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內容,根本任務是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在高校教育中的實踐運用,承擔著培養實現中國夢的人才的重任。當代大學生作為肩負國家和民族希望的青年,承載著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他們思想觀念新、創新欲望強烈、掌握先進知識,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理想和信念,提升綜合能力,使其今后能夠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不僅要注重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還要不斷與時俱進,吸納新的內容和方法。所以,找到適合的方法與途徑展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變得尤為迫切。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當今大學生面臨的學和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快,大部分的大學生,會把自己的時間放在專業學習和社交活動上,比如參加學生會、兼職和社會實踐。大學的求學階段卻很難意識到思政課對其今后人生的影響,他們關注的內容是所學的課程是否能通過,自己是否能順利畢業,畢業后是否能找到好工作。由于思政課的教材沒有緊跟時代的步伐,還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不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這些情況導致大學生對思政課參與度和接受程度偏低,學習驅動力不強。
思政課是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大學生既是思政課施教的對象,也是思政課學習的主體,還是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要評價主體。部分的高校只是單純地將馬列課程作為思政課程按知識點講授,沒有將美育融入思政課程之中。也沒有豐富和拓展教材內容,從大學生關心的思想和理論熱點問題進行提煉,把這些作為教學的重點。更沒有關注當代“00后”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他們所處的時代特點,通過引導他們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人生價值、理想信念,走進大學生內心。這些照本宣科的內容不能贏得大學生的青睞。想要進行思想引導,從根本上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個高等的根本任務,必須將美育融入思政課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信息化時代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越發廣泛,大眾文化的傳播性、廣泛性和滲透性較強,逐漸得到當今大學生的認同。同時,這種大眾文化,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開闊了審美視野,培養了審美素養,提升了審美體驗和審美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審美也受到一些內容庸俗、格調低下的文化的負面影響,出現了不健康的價值取向。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大“四史”教育比重,必須做好大學生知識傳授,做好大學生理想信念和行動的引導,堅持立德樹人的初心,積極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中,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將美育融入“四史”教育,就是鼓勵從小事做起,愛國愛黨,遵紀守法,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同時,將“四史”學習融入高校課程,充分發掘思政資源,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將思想內涵,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弘揚愛國主義情懷,培育改革開放精神,讓大學生深刻體會和感悟“四史”的現實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和思想理論基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確定積極向上的審美取向。審美情趣的媚俗化的影響,導致大學生美育發展文化審美缺失,出現不健康的價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學生引導大學生提升感悟美育的能力。通過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重視美育素養的培養工作,不斷對各種各樣的大眾文化予以充分考慮,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助推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增強大學生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自身審美能力。
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環境作為一個公共空間本身就具有傳遞文化的功能,代表著一個學校的歷史文化和精神面貌,通過人性化的設計,對校園環境進行審美化的布局規劃,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內涵,將學校的文化迅速的傳播到人群中,不僅滿足師生的使用需求,同時更好地突出師生在校園中的主導地位,形成較為正確的審美觀念,積極推進健康的文化內容,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價值。
普及傳統文化的教育。開設國學、美術、設計、音樂、舞蹈、戲曲、電影等美育課程,定期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將美育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傳統文化進校園”、古詩詞朗誦比賽和傳統文化專題講座等,讓大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修養,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推進健康的文化內容,強化文化育人的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