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婧穎
中國東北地區的二人轉藝術發展至今仍是深受百姓熱愛的黑土藝術。新中國成立后,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下,二人轉呈現出多樣的藝術形態,沖擊了以唱正戲為主的傳統二人轉在東北農村地區的穩定地位。為滿足百姓對二人轉藝術的欣賞需求,各級文化部門大力扶持傳統二人轉在農村的演繹活動,保障經典曲目的演繹和傳承,并以人民群眾的新時代新生活為主進行創作和演出,極大地推動了二人轉藝術的新發展。
與百姓不隔語不隔心的二人轉藝術,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不單是這一藝術形式的演變發展,更是生動演繹了東北百姓的生活變遷。二人轉源于東北農村,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才逐漸走向城市舞臺,進一步走向全國。當今,以單出頭、雙玩意、拉場戲形式構成的傳統二人轉經過專業團體的再塑造,在東北農村持續上演。無論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二人轉從農村到城市,還是21世紀初從城市到農村,都保障了二人轉生命力的延續,是二人轉藝術歷久彌新的重要動力。
新中國成立以前,二人轉為東北農民所生、所養,田間地頭、村院炕頭、馬路道沿是二人轉藝術活動的主要場地,構成了傳統二人轉的生態環境。新中國成立以來,過去的田野村院不斷向城鎮化發展,百姓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滋養傳統二人轉的生態環境逐漸萎縮,活動場地由田間地頭轉向劇場舞臺。回望來看,新中國成立后的二人轉發展基本呈現出兩種趨向:一是“戲改”運動實施后由文化部門主導,對二人轉這門民間藝術不斷加以專業化、規范化、經典化的塑造;二是大眾文化沖擊下由商業市場主導,使二人轉這門民間藝術逐漸市場化、綜合化發展。前者是以繼承傳統、發揚傳統為首要的文化建設,后者是借用傳統、求得新生為目的的文化選擇。兩者并非排斥對立的關系,不論哪種發展凡能產出優秀的作品皆應得以持續。在兩種發展趨勢下,當今二人轉呈現出多樣化的藝術形態,為二人轉從業者提供了更大的演繹空間。對受眾者而言,尤其是生養二人轉這門藝術的東北百姓,雖然有鄉鎮小劇場里小品、相聲、流行歌舞等藝術形式的演出,但以正戲為主的二人轉演出卻大不如前,已難以欣賞得到。受商業發展、流行文化的沖擊影響,民間自發展開的傳統二人轉演出活動大幅減少。這并不意味傳統二人轉在農民中間失去了昔日火爆的追捧熱情,但卻是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難以避免的現實處境。
現在,東北農村的二人轉演出活動,以唱正戲為主的傳統二人轉演出,大多是在政府及相關文化管理部門、文藝團體的組織扶持下展開的。為滿足東北農村百姓對傳統二人轉藝術的文化需求,從相關文化部門、專業劇團、曲藝協會到各級二人轉傳承人都展開了豐富的二人轉演出活動,使農民百姓在家門口便能欣賞到傳統二人轉藝術。
二人轉作為最受東北百姓歡迎的地方曲藝,是鄉鎮演出中最主要的演出形式。東北農村地區最大力度、最大規模的二人轉演出活動是送戲下鄉的惠民項目。吉林省從2009年起開始實行“送戲下鄉”的文化惠民活動,2016年進一步擴大受眾范圍展開“送演出下基層”文化惠民活動,每年的公益演出場次達到4000多場①,其中在鄉鎮屯村的演出占主要比例,尤其是提高了在貧困村的演出比例。2021年,吉林省梨樹縣地方戲曲劇團自6月3日開始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送演出下基層”活動,劇團的演出流動舞臺車開到了梨樹縣各地,為百姓獻上近百場的二人轉演出。演出節目通常以二人轉風格或歌頌新時代的歌舞開場,以四五個傳統二人轉的正戲為主,穿插少量歌曲演出或戲曲小品。演出曲目包含了經演不衰的《西廂觀畫》 《包公斷后》 《胡知縣斷案》 《馬前潑水》等傳統節目,也有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新創排展現梨樹紅色文化的曲目《鎏金鎖》,以及具有教育意義的現實題材曲目《天下娘心》 《五嫂請客》等。其他院團如舒蘭市瑞風二人轉藝術團每年去榆樹溝、金馬等偏遠山區送戲下鄉20多場,節目同樣以傳統二人轉的新老曲目為主,穿插歌舞和小品。除縣市級院團的參與,其他單位如長春市九臺區文廣旅局于2020年承辦的下基層演出,為期一個月演出了28場,巡轉17個鄉鎮,觀眾達7萬多人②。黑龍江省委宣傳部主辦、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公共農業頻道承辦的“咱家門口唱大戲”送戲下鄉巡演活動,自2012年開始,提出“踐行群眾路線,龍視送戲下鄉,弘揚民間藝術,助推文化繁榮”,每年在黑龍江省內鄉鎮巡演,現場巡演的情況同時可在電視收看。演出節目同樣以傳統二人轉為主,并進一步突出北派二人轉特色。遼寧省還有黑山縣文化館、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祥和藝術團等以唱二人轉正戲為主,到村屯、廣場、公園開展的二人轉公益性演出活動。
2017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做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在這一精神指導下,吉林省曲協開展了“我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這一文化項目。在這一文化項目中,二人轉積極參與其中,演出活動頻繁,如吉林省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東北風小分隊在磐石市石嘴鎮省級貧困村永豐村進行二人轉演出活動,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家協會志愿服務組成的吉林省文聯“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在鎮賚縣大崗村、通化縣鞭桿溝村、磐石市影劇院、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梨樹縣白山鄉裴家村、雙遼市臥虎鎮、東方紅村、協力村等地的二人轉演出。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文化館、北林區龍江劇藝術中心、樺川縣文化館、訥河市藝術團、肇東市文化館、海倫市北派二人轉傳統保護中心、望奎縣衛星鎮敏二村縣文化實踐中心等都曾組織“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展開二人轉專場巡演活動。
農民文化節和吉林省二人轉· 戲劇小品藝術節等一些重要節日活動的開展也是二人轉在農村演出的重要平臺。2014年,黑龍江省與吉林省開始舉辦農民文化節,黑龍江省每兩年一屆,吉林省每年一屆,此活動是以助力鄉村振興為重點展開的又一形式送演出下基層活動。如吉林省在2020年第七屆農民文化節,文藝小分隊深入到九臺區山咀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九臺區二道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演出了《豬八戒背媳婦》 《西廂》 《過河》等二人轉曲目。2019年第六屆農民文化節進行了二人轉專場演出,并在西太平村設立“吉林省二人轉文藝志愿者創作服務基地”。2017年第四屆農民文化節中進行了《二人轉總動員》10周年巡演活動等。吉林省也舉辦了多屆“二人轉·戲劇小品藝術節”,其中優秀曲目作品在省內鄉村進行展演。遼寧省黑山縣政府、縣文化館舉辦的“傳統二人轉藝術節”自2016年至今已持續展開了5屆,每年還為新立屯關帝廟廟會舉辦二人轉演出等。
傳統二人轉的西廂系列曲目《大西廂》 《西廂觀畫》 《西廂聽琴》,包公系列曲目《包公賠情》《包公斷后》,其他曲目《豬八戒拱地》 《鋸缸》 《梁祝下山》,單出頭《洪月娥做夢》 《王兒姐思夫》,拉場戲《回杯記》 《馬前潑水》 《梁塞金搟面》 《非誠勿擾》等都是深受東北農村百姓喜愛的經典節目,這些節目在東北農村展開的二人轉演出中占有很大比重。
在新曲目編演問題上,梨樹縣地方戲曲劇團積極推行的“二人轉+”文化發展模式具有典型意義,把二人轉曲目的編演與廉政教育、精準扶貧、民法普及等主題結合起來,運用二人轉形式,將黨的政策宣傳到村屯,以滿足百姓的文化需求。比如,有《害兒救兒》 《百姓書記》等廉政教育主題曲目,也有《樓上樓》 《望兒山》 《盼你回家》 《引火燒身》等推進移風易俗、精準扶貧主題曲目,還有《離婚對對碰》 《誰來賠償》 《各不相讓》等為百姓普及民法典主題曲目。今年,下鄉演出活動中以革命英雄王根幫為原型的新編曲目 《鎏金鎖》,整理挖掘二人轉第二代傳人“雙菊花”而編演的曲目《雙菊花》,還有運用創新手段演繹的大型情景劇《尋根》,都展現了梨樹近300年的傳承與發展歷史,歌頌了二人轉藝人的藝術精神。黑龍江省海倫市北派二人轉藝術傳承中心編演的大型拉場戲《海倫往事》,以抗戰淪陷區扎音河畔小山村為背景,揭示底層百姓從被動、蒙昧到最終覺醒、抗爭的心理變化,謳歌了黑土地民族精神,展現了關東文化地域風情,在省內惠民巡演中受到百姓熱烈贊揚。吉林省伊通縣滿族藝術團原創二人轉《真情永駐》,通過普通醫護人員小視角,展現了時下疫情防控的大主題。新編演曲目不僅在演出內容上緊密百姓生活與時事熱點,在手法上也作出了新調整,普遍加快了戲劇情節的發展速度,如將拉場戲《馬前潑水》緊縮為半小時版;或強化戲劇性,一出二人轉也可盡覽人的一生,抑或300年的歷程。
目前,二人轉在東北農村的發展現狀,一方面反映了20世紀末期大眾文化盛行后,二人轉面臨沖擊的現實處境;另一方面反映了為滿足百姓文化需求,相關部門對二人轉藝術作出的大力扶持力度與舉措。二人轉藝術在東北農村不單有小劇場表演,更有大量送演出下基層等文化惠民的活動,一直傳唱著東北農村百姓熱愛的傳統二人轉經典作品和與時俱進新編上演的佳作,以人民群眾親切的新面貌展現在東北農村,唱響廣袤農村地區,迎來了新時代二人轉的新發展。
注釋:
① 載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官方網站,《2016年吉林省直文藝院團優秀舞臺劇(節)目惠民系列演出啟幕》,2016年5月9日,http://whhlyt.jl.gov. cn/stdt/201605/t20160509_3109261.html.
② 載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官方網站,《長春市九臺區2020年送演出下基層文化惠民演出活動成功舉辦》,2020年9月28日,http://whhlyt.jl.gov. cn/dfwhxx/202009/t20200928_7558724.html.
(作者: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