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湘
2021年5月,由多位曲藝名家共同主演的四幕相聲劇《依然美麗》在北京劇院火爆上演。該劇是在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資助下,由北京曲協創作的“回天”題材項目,講述了主人公王守儉在退休后為支持孫子上學,委曲求全從城里搬到回龍觀生活,“回天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為心灰意冷的王守儉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變化的故事。這部將來自真實生活的煙火氣化作一幕幕含淚帶笑的劇情的相聲劇是如何誕生的,近日,《曲藝》雜志專訪了該相聲劇負責人——北京曲協主席李偉建,他為我們娓娓道來了創作和打造該劇的幕后故事。
《曲藝》:為何會有創作相聲劇《依然美麗》的想法,其初衷是什么?
李偉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一下“三年回天計劃”。這個計劃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據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百姓出行難、就醫難、入托難等民生問題制定的改造計劃,這個計劃不僅惠及百姓,也給身在北京的文藝工作者提供了絕好的藝術創作機會。自2019年起,北京曲協創作小分隊扎根回天地區,深入回龍觀龍澤苑、天通西苑等社區,開展了近3年的“蹲點式”采風。我們從一開始的被懷疑、吃“閉門羹”到后來與回天居民成為朋友,成為家人,互動頻繁。有了這樣的群眾基礎,故事多了,素材多了,自然就形成有感而發的創作沖動。2019年8月,我們就拿出來一臺反映回天地區的曲藝作品,李寅飛、葉篷的相聲《這兒是居委會》,王玥波的單弦《飛天彩虹》,李菁、王文水表演的數來寶《換心房》和年輕曲藝作家回想創作的小品《辦公室的故事》都深受歡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好轉后,我們又進入社區了解了很多動人的故事,感覺經過大考后的北京更加讓北京人團結、感恩和自豪。為了讓這些故事能有一個更大的載體,我們商量利用相聲劇這種形式來演繹回天故事。龍澤苑居委會的書記叫伊然,她是一個特別好的基層干部,疫情防控帶頭,垃圾分類帶頭,獻血帶頭,打疫苗帶頭,是全心全意、積極落實“三年回天計劃”的好干部,于是我們的相聲劇起名就叫《依然美麗》。
《曲藝》:據了解,創作該相聲劇時團隊曾用時3年去回龍觀“蹲點”采風,其中有哪些故事讓您印象深刻?
李偉建:從2019年3月起,我領著北京曲協創作團隊扎根回天地區,深入回龍觀龍澤苑、天通西苑等社區開展為期3年的采風活動,這期間難忘的事還真不少,其中去采風時,從最初的被居民們拒絕到后來被接納的這個過程就讓我記憶深刻。為了不給居委會的人添麻煩,我自己敲開居民的家門,大媽開門問我:“你找誰呀?”我說:“我來采風。”大媽問:“采風?采什么風?”我說:“我是演員,我叫李偉建。”大媽一下認出了我:“對對對,聽你說過相聲。”我當時心里特高興,覺得如果能被認出來接下來采風肯定沒問題了。我這正琢磨呢,就聽大媽說:“李偉建上我們這兒干什么呀,你別是騙子吧。”“騙子”倆字都沒說完“嘭”一聲就把門關上了,站在門外沒反應過來的我真是哭笑不得。不瞞你說,當時要是有個地縫兒,我真想鉆進去,太丟人了,我學生還跟著我呢,面子往哪兒放啊?后來我回想起來,這些年的好多采風都是單位組織給安排好,采風成員走馬觀花轉一圈就完成任務了,其實我們已經不具備獨自采風體驗生活的能力了。說實話,我跟我徒弟在小區轉悠了兩天都沒進去百姓家。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一天我看見一個房屋中介跟看房人介紹得頭頭是道,把回天地區的房夸得跟一朵花兒似的。我靈機一動,心想能不能通過房屋中介走進百姓家中呢?于是我找個機會就跟中介小伙子聊上了,沒想到這個小伙子還真把我帶進居民家中了。進屋我就以一名租客的身份各屋看看,邊看邊詢問房主的情況。之后我們又走了兩三家兒,臨了一樓的一位姓馬的大哥特別熱情,主動請我到他家聊聊。就這樣我們跟滾雪球一樣,馬哥介紹到李嬸兒家,李嬸兒家出來奔對門兒張大爺家,一來二去的,我們就跟鄰里串門兒一樣在龍澤苑社區扎下了根兒。
后來相聲劇上演了,我們還特意邀請了回天地區龍澤苑西區、霍營和天通苑北的百姓來免費觀看演出。這些來自回天地區的居民,看著自己身邊的事情被搬上了舞臺,化作一幕幕生動有趣的故事,都非常感動、開心。現場觀眾席里一波高過一波的笑聲,也讓我們的主創和主演們很是欣慰。
《曲藝》:“蹲點”式采風為作品的創作帶來了哪些幫助?
李偉建:3年的采風讓我更深地領悟到了只有深入到基層,不斷與老百姓接觸,寫出的文藝作品才能豐滿、語言才能鮮活。有些故事坐在家里是編不出來的,比如社區干部小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負責分發隔離戶的外賣,外賣到了社區大門口由小范騎著電動車再分發給小區住戶,有電梯的樓房還好,沒電梯的樓房一樓上六樓,六樓下一樓常事兒。爬樓爬得小范這腿是又酸又疼,一上午沒送幾家,一看表一點了,來不及做午飯買盒方便面回家給女兒吃。連著半個月,孩子吃了十多天的方便面。這天小范依舊送完快遞一看表,時間又一點多了,順手買包方便面回家了。他女兒接過面直接從陽臺扔下去了,小范一下就急了,砸著人怎么辦?女兒邊哭邊說:“以后許愿再也不要吃方便面了。”小范一頭霧水,沒明白什么意思,孩子解釋說平時爸爸媽媽不讓吃方便面,說有防腐劑,于是過生日的時候許了個愿就是想多有機會吃袋方便面,沒想到現在爸爸天天給她吃方便面。小范這才意識到天天忙工作忽略了孩子的午飯,原來天天在拿方便面對付孩子。講到這些事,對忙于社區事務對女兒照顧不及而心有愧疚的五尺男兒小范淚水止不住地流,我聽了心里也頗為觸動。你說這種鮮活的語言和故事,你坐在家里怎么能想出來?
“三年回天計劃”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改善百姓生活的惠民工程,我們總說這項計劃為市民做了多少工作,但只有到現場聽百姓講述,從他們的語言到眼神到經歷,才能感受到他們對這項工作的滿意。在采風中,我就發現了很多這樣的事,比如“三條裙子”的故事。一位居民說,以前因為社區外面的自行車亂停亂放,自己一個夏天刮壞了三條裙子。“回天計劃”實施后,社區周邊環境治理完善,隨便怎么走都不擔心刮著衣服了,立馬就有幸福感了。像這樣的故事我們還發掘了很多,老百姓自己講述和親身經歷的故事就是創作時最好最真實生動的素材。當你把鮮活的家長里短、兒女情長的故事編織成一臺能讓觀眾時而開心大笑、時而感動落淚的文藝作品,將他們搬上舞臺,表演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事,作品才不會顯得空洞,才會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曲藝》:在創作該部相聲劇時,有無遇到困難以及最后如何解決的?
李偉建: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把握曲藝和劇之間的分寸,劇的成分過大就失去了曲藝的特點從而變成不務正業,而完全的曲藝特色又不能促進情節的跌宕起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故事“不走道兒”,這個困難是創作過程中才發現的,而且困擾了我很長時間。我不想讓曲藝界同行說我搞了一部話劇,也不想讓戲劇界人士看著像活報劇,看著太水。所以在選擇演員的時候我堅決不選沒有曲藝表演經驗的演員,而在舞臺呈現上又杜絕沒有戲劇經驗的主創,也就是燈光、舞美、音響、服裝、化妝、多媒體都必須是有成功經驗的戲劇專家,從而帶來戲劇的創作理念。編劇則采取戲劇專家搭架子,曲藝作家填內容的混搭模式,導演就更需要慎重了。李伯男導演是獨一無二的,作為八〇后的新銳導演,他的狀態正在高峰期,現代戲劇理念是融在骨子里的,他從小在北京長大,有深厚的相聲情結,是最有可能把曲藝與戲劇完美結合的關鍵人物。作為制作人,我跟導演配合得相當默契,對劇本、音樂、舞美甚至海報設計我倆都有很好的溝通和一致的品位,這無疑奠定了這部戲的正確走向。
《曲藝》:《依然美麗》成功上演,在創作優秀曲藝作品等方面,您有何收獲與思考?
李偉建:蹲點采風讓我們獲得第一手材料和鮮活的故事,但是真正創作的時候我發現能利用的故事并不是很多,而且有時候生活當中精彩的故事由于環境、人物、敘述方式的改變一下變得索然無味,我為此著急過也對自己蹲點采風產生過質疑,但當我慢慢放下創作的焦慮,放下對原有故事的依依不舍,從人物出發,從劇情需要出發的時候才感覺到,生活中的每個故事都觸及到了但又沒有原樣照搬,在創作過程中采風的場景不斷在腦海里浮現,像一股甘泉滋潤著我,使我在創作中心生甜意和自信,筆下生花。也許這就是曲藝前輩們所說的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界吧。
相聲劇《依然美麗》成功了,成功就成功在它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有著強烈的相聲包袱,更有著北京曲藝人的創作熱情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蹲點采風不是我發明的,馬季先生在基層一扎就是幾個月,這是人盡皆知的。有人說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不可能像以前那樣深入基層了,我之前也這樣認為,但是今天我要說,我們得有深入基層扎根人民的一份惦記,我就是總惦記著龍澤苑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過段時間就想去看看他們,見著他們就踏實,見不著就想。
此外,在打造《依然美麗》這部相聲劇的過程中,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我有了更深地認識和體會,習總書記指出“希望大家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依然美麗》將視角聚焦在回天百姓身上,不僅巧妙地梳理了“三年回天計劃”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大北京”的概念,回天地區的變化,正是北京整體發展的一個縮影,是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在反映居民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關注了城市化改造進程中人們的精神世界,以小人物的生活變化折射大時代的社會變遷。文藝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是反映時代、謳歌時代的生動載體。寫現實寫當下很難,但文藝工作者就是要把翻天覆地的時代刻畫下來。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將波瀾壯闊的建設歷程、偉大生動的社會實踐以藝術化手段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是文化藝術工作者的職責,也是我們的社會價值所在。所以我想表達的一點是,曲藝工作者要立足現實土壤,從藝術的視角出發來觀察社會,感知時代跳動的脈搏,記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方方面面的變化,發出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關切,留下時代的思想印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