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民閱讀”的大背景下,提高公民閱讀素養是首要任務,兒童、青少年就更應該從小培養閱讀素養。另外,近年來英語學科一直強調“學科育人”,新課標中也提到,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閱讀教學,作為學科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僅是教語言知識,更是教思維能力。而目前中職生的現狀是由于語言基礎薄弱,導致不愿意也不會自主進行英語類閱讀,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筆者將通過分析閱讀理解要素構想模型的基本要素,結合教學實際案例,淺析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關鍵詞】閱讀理解要素;構想模型;閱讀圈;支架
【作者簡介】任媧,四川省內江醫科學校。
約翰·杜威認為,思維乃教育的核心,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考。馬修·李普漫同樣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中也明確寫道:英語是當今世界使用最為廣泛的通用語言,是思想與文化的載體,對人的全面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在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因其豐富的英語教育文化內涵而體現了英語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學習者思維培養方面具有其他技能類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側重閱讀能力的培養,認為閱讀能力提升的基礎是詞匯和語法學習,這樣基于表面的教學目標讓語言知識過于碎片化,無法達到學科育人,提高學生“素養”的教育目標,因此,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什么是“閱讀素養”?目前國際上最廣泛使用的閱讀素養的概念來自國際學生測評項目(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和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前者對閱讀素養的定義為:人們為達成目標、發展自身的知識和潛能及融入社會,而理解、使用、評估、反思各類文本,并全身心地投入閱讀的能力。后者所提出的閱讀框架把閱讀素養定義為:為滿足社會需要或達到個人目標而理解和使用書面語言的能力。讀者快樂地閱讀,并通過閱讀多種形式的文本構建意義,以達到學習、融入學校和日常生活社會團體的目的。從以上定義我們可以了解到,閱讀素養的養成與個人認知水平、閱讀動機和經歷有關聯,在有效的活動中去解碼語篇信息后再重構語篇內容,當然這一切的活動都應在一定的語境下完成。以上所述也就是2002年美國閱讀研究小組在報告中提出的閱讀理解要素構想模型。
中職學生所面臨的閱讀困難根源何在?閱讀本身是極為復雜且具有互動性的閱讀思維過程。讀者要調動自身的經歷和已知的語言知識來解碼文本信息,而英語閱讀在此基礎上還須得對文本進行二次解碼。學生普遍存在母語文化基礎薄弱的問題,已經形成初步的理解障礙,再加上英語詞匯量的匱乏和語法知識的欠缺,會造成語篇理解上更加困難。其次,閱讀動機會決定讀者是否能堅持并積極地去進行一系列閱讀活動,而激發動機的關鍵在于語篇是否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信息類和說明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較重,而學生恰恰對這類文章是比較排斥的。再者,在閱讀過程中是否調動語言策略會影響閱讀的效果和效率。但事實上大多數學生沒有有效地采納語言策略。另外,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也是影響閱讀的因素之一。對于學生而言,這也是涉獵較少的一部分內容。
教師該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培養閱讀素養主要培養兩個方面,即閱讀品格和閱讀能力。閱讀品格包括習慣和體驗。閱讀能力主要包括解碼能力、語言知識、閱讀理解和文化意識。要培養學生長期并堅定的閱讀習慣一定是在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后才能繼續的,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內化后,有了獨立解碼文本的能力,才有可能繼續主動參與閱讀活動,在持續的閱讀活動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最終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繼而養成閱讀習慣。因而,閱讀品格和閱讀能力,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對于如何實施閱讀教學,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鼓勵學生合理利用網絡等資源去了解補充文本的背景知識,挖掘背后的信息,并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通過學習平臺把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分享在班級群里。由于課前學生對文本背景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正式上課的時候對文本內容就不會有畏難情緒,也有想要了解文本的閱讀興趣。2.引導學生在主題意義下,判斷文本中哪些詞匯應該重點掌握,并借助詞典或網絡工具查找含義,為解碼文本信息做好準備。
案例:《英語基礎教程2》Unit5-Activity8-Reading&Writing
(課前準備)教師在學習平臺發布問題。
問題1:Do you know what“couch potato/mouse potato” is? Why do we call them “couch potato/mouse potato”?
學生1:沙發土豆,指終日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
學生2:指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薯片的人。
學生3:是1976年美國人羅伯特·阿姆斯特朗創造出來的。因為形象就流傳開了。
學生4:一般用來指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最早流行于美國,后來傳遍西方國家,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
學生5:既然“couch potato” 可以指看電視的人,那“mouse potato”是不是就可以指長期用鼠標的人?
(注: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允許學生可以用中文先發表自己的觀點。)
問題2:“couch potato” and “mouse potato” are key phrases in this text, so which words or phras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m?
學生1:“couch potato”——couch, sofa, snacks, stare, TV screen
學生2:“couch potato”——couch, fulltime television watcher
學生3:“mouse potato”——spend time using computer
學生4:“mouse potato”——more and more
(設計意圖:通過布置課前任務,調動學生使用元認知策略和情感策略,明確預習任務,為正式閱讀做好準備;學生通過信息共享促進相互間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能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形成整體良好的學習氛圍。)
3.利用“閱讀圈(Reading Circles)”讓學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閱讀。“閱讀圈”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集體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一體的閱讀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學生被分為不同的小組,每位小組成員擔任不同的角色,先獨立閱讀約定的文本,完成承擔的角色任務,并填寫角色任務單。
4.完成“閱讀圈”任務對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教師要如何幫助他們?——利用“支架”(scaffolding)來幫助學生完成。“支架”就是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和幫助,使學生完成靠自己本不能完成的任務。教師要怎樣做才算“有效”呢?首先,利用背景知識或標題去教學生預測文章主要內容;其次,帶領學生梳理文章結構并找出各段中心詞或中心句;接下來,用對話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寫作意圖,從而鎖定文中重點詞匯和句子,如有需要可重點講解復雜句,重點是,整個過程教師要用啟發式提問來引導學生一步步往前走,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又能讓學生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增加學生自我效能,促進其主動參與閱讀。
閱讀是什么?是獲取信息,學會思考的一個復雜行為。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么?是培養學生會閱讀的能力,想閱讀的興趣。英語,作為人文學科之一,理應擔負培養學生閱讀素養的責任,去培養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獲取信息進而思辨的能力。因此,閱讀教學實際也是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本人,理應持續性地學習先進的閱讀教學理論,保持自身閱讀習慣,才能授人以漁,為學生可持續性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薔,齊相林,敖娜仁圖雅,等.英語分級閱讀教學指南[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