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愿望與日俱增,他們迫切地希望全方位、立體式地了解當代中國,并從中汲取相關成功經驗。正是基于這種大背景下,中國對外文獻翻譯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與此同時,與持續提升的綜合國力和國家軟實力相比,我國外宣翻譯的相關研究還相對滯后,翻譯的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其傳播效果尚未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本文將以安德魯·切斯特曼的翻譯倫理模式作為理論支撐,為當下外宣翻譯研究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并希望借此提高外宣翻譯質量,更好地發揮外宣翻譯的使命,向世界傳達更多更好的中國聲音。
【關鍵詞】翻譯倫理;模式;文獻翻譯
【作者簡介】盧祺晉(1983.10-),男,漢族,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翻譯倫理觀照下的外宣翻譯研究——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例”(項目編號:18C0113)。
一、引言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進一步加深,在交往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外國的語言與中國的語言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如何客觀、公正、全面地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是翻譯工作面臨的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本文擬以安德魯·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種翻譯倫理模式作為切入口,從理論的角度對翻譯進行分析,并希望可以為今后的翻譯工作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
二、外宣翻譯及其特點
翻譯是以外國讀者為目標受眾,以交際翻譯作為主要手段,并且將源語信息轉換成目的語信息的一種翻譯實踐。它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新聞翻譯、文學翻譯和科技翻譯,還涵蓋了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但是外宣翻譯自身又具有明顯的特點。在進行外宣翻譯的過程中不但要遵守普遍的翻譯準則,更要符合其獨特的要求。
在進行文學翻譯時,為了讓譯文更具文采,讓其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譯者往往通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以及采用意譯的翻譯技巧來傳達原文的意境和神韻。但外宣翻譯的特殊性,要求在翻譯的過程中真實性與靈活性并重,兼具嚴謹性與創造性,并且兼顧政治性與時代性。
所謂真實性與靈活性并重是指譯者在外宣翻譯過程中對于原文的理解不得歪曲,對其內容不得隨意刪減,譯文在最大程度上需要保留原文的寫作風格。同時,譯文也需要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接受程度,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靈活運用一些翻譯技巧,使得譯文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接受。
所謂兼具嚴謹性與創造性是指譯者在從事外宣翻譯時必須秉承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認真的工作作風,準確把握原文的語言和文風。由于中外在語言和文化背景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譯者在進行翻譯時也需要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發揮創造力,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和理念更好地融入譯文中。
所謂兼顧政治性與時代性是指外宣翻譯的內容很多涉及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如翻譯不當,則會影響到國家的形象以及國際關系。同時,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新生事物不斷涌現,新的政策、新的理念、新的詞語層出不窮。因此,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使譯文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總而言之,譯者在從事外宣翻譯時,既要注重事實,內容精準無誤,數據可靠,又要文字簡潔,邏輯縝密。
三、切斯特曼翻譯倫理模式概述
法國翻譯家安托瓦納·貝爾曼提出“翻譯倫理”這一概念后,立即引起了譯學界的普遍關注。隨后,安東尼·皮姆、勞倫斯·韋努蒂、安德魯·切斯特曼等眾多學者紛紛就此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眾多言論中,切斯特曼的翻譯倫理理論最為全面,也最為引人注目。他從五個方面闡述了翻譯倫理問題的研究領域,包括再現倫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服務倫理(ethics of service)、交際倫理(ethics of communication)、規范倫理(norm-based ethics)和承諾倫理(ethics of commitment)。他認為這五種倫理模型既相互獨立、相互區別、各有側重,又相互交融、互相聯系、相互制約。它們不但促進翻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而且作為一個功能互補、互融共動的系統翻譯理論模式在翻譯研究領域熠熠生輝,迸發出強大的促動力量。
1.再現倫理。所謂再現倫理即譯者必須將原文視作經典,認為原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得對原文進行任何形式的刪改或者變化。換句話來說,該倫理模式要求譯文應該精準地還原原文所表述的含義,完美再現原文的基本特征。再現倫理的重點在于“真實”和“忠實”。正因如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除了最大限度地忠實于原文的文本內容外,還需要模仿原文作者的文風,從而使譯文與原文的對等最大化。
2.服務倫理。服務倫理多見于商業服務類型翻譯,即譯者所從事的翻譯活動必須達到事先與委托人協商所達成的要求。該倫理模式要求譯者所從事的翻譯活動必須對委托人負責,與此同時,還要忠實于原文作者,并考慮到譯文使用者的角度。正因如此,譯者需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翻譯的過程中適當地對原文作出調整。
3.交際倫理。交際倫理著重強調譯者 、原文、譯文、讀者間的動態關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充當橋梁的作用,翻譯不再僅僅局限于對原文的再現,而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使原文文化與譯文文化相互貫通,從而完成跨文化、跨語言交際的使命。
4.規范倫理。規范倫理是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社會倫理規范。 “通過接近讀者的閱讀期待,使自己的譯作能夠在譯語文化語境中得到認同或發揮特定的作用”。因為譯文讀者對于譯文的寫作風格、接受性、語法性等方面有所期待,所以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需要考慮譯入語的翻譯傳統以及文本類型選擇適當的翻譯規范。
5.承諾倫理。承諾倫理是指職業譯者向與翻譯相關的主體以及行業本身作出承諾的一種行為。切斯特曼以《圣哲羅姆誓約》(Hieronymic Oath)的形式闡述了承諾倫理。它表明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應當履行相應的職業道德規范,展現出應有的專業水準,對譯文負責,憑借自己的專業素養,令各方都感到滿意。
綜上所述,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譯倫理模式為翻譯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它從多角度探討了翻譯倫理的問題,豐富了翻譯研究的內涵,對傳統翻譯實踐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文獻翻譯與翻譯倫理
翻譯的目的是讓世界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通過翻譯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宣傳和介紹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情風貌、優秀的文化傳統等。隨著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國際交往進一步密切,翻譯質量也成為增強國家軟實力和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體現之一。
1.再現倫理在翻譯中的運用。翻譯的特殊性決定了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求譯者務必嚴格遵守再現倫理。因為外宣翻譯涉及了大量的方針政策和立場,所以,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精準地還原原文所表述的含義,完美地再現原文的基本特征。如稍有不慎,則有可能導致對相關政策和立場的誤讀。
2.服務倫理在翻譯中的運用。翻譯既是促進對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工具,也是國際社會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途徑。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除了忠實傳達原文的意義之外,還需要站在譯文使用者的角度上發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在翻譯的過程中適當地對原文作出適當地調整。
3.交際倫理在翻譯中的運用。翻譯是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環節。通過開展翻譯工作,可以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中國優秀的文化,增進外部世界對我國的了解,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然而,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在語言和文化上存在著重大差異,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目標讀者的教育背景、文化背景、認知水平等因素,扮演好“溝通橋梁”的角色。特別是在處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負載詞時,為了方便目標讀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內涵,譯者應當作出適當的改變和解釋,從而達到交際順暢的目的。
4.規范倫理在翻譯中的運用。翻譯歸根結底仍是翻譯,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務必要考慮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價值觀等方面的因素。因此,譯者的翻譯行為應當適當考慮目的語的用語規范。
5.承諾倫理在翻譯中的運用。承諾論理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履行其職業誓言,“譯者作為一名翻譯從業者,應當承諾在翻譯中追求更好的表現。這允許譯者根據實際情況偏向不同的倫理模式”。譯文既要符合原文的內容,準確傳達原文作者的意圖,又要考慮用戶和讀者。因為外宣翻譯涉及范圍廣,不同類別的外宣材料,其特征迥異,所以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會采取不同的翻譯技巧,以便切實履行其職業誓言。
五、結語
切斯特曼翻譯倫理模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動態的、立體的維度去分析翻譯,它既涉及翻譯內容的研究,也涉及翻譯規范的研究,以及翻譯主體關系的研究。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側重的倫理也會有所不同。本文僅借用切斯特曼翻譯倫理模式對翻譯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一定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希望更多專家學者能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Chesrterman A.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 The Translator, 2001(2):139-154.
[2]侯麗,許魯之.從Andrew Chesterman的五個翻譯倫理模式談譯者主體對翻譯倫理的堅守[J].外國語文,2013(6):133-136.
[3]Chesterman A.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 The Translator: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01(2):139-153.
[4]楊鎮源.翻譯倫理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