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娜
摘 要:寫作是語文學科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隨著教育大環境的改革與發展,傳統的作文教學的方式方法已然不再適用,現如今的作文教學首先應當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表達能力有限,整體作文水平不高,只有不斷地對其創新能力進行培養,才能提高其總體寫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創新能力
近年來所推行的課程改革既強調興趣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又強調創新對教師教學活動的推動作用。基于以上要求,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中,需要利用各種可利用的因素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充分發揮學生寫作的想象力,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而創新永遠是保持教學活力的有效方法,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引用生活化教學法,另一方面可以引用趣味化教學法,有效減少作文教學中的問題,同時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寫作的愿望,從而提高教師作文教學的積極性,進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多樣化的教授方法
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語文作文教學也不例外,面對不同的教學問題,教師應當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小學語文老師應依據不同的作文素材、不同學生的自身寫作水平等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組織課堂活動,讓學生能在小組討論中表達自己對寫作素材的想法,在小組合作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由此,通過學生自己的表達,教師也能充分了解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優點與不足。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靈活多變的課堂活動,讓師生身份進行轉換,讓學生成為作文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此種方法的好處在于:一方面小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往往更加深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觀察生活,描寫生活
文學藝術作品往往來源于生活,最終也會回歸于生活。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小學生在作文課堂上出現的無從下筆、毫無特色等問題的根源在于小學生沒有善于用心觀察生活,不會用手中的筆來描繪五彩斑斕的生活世界。為解決此類寫作問題,教師應當首先根據作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在作文教學課堂上循循善誘,因勢利導,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仔細觀察生活、描繪生活,運用自己手中的筆來展現生活。此外,在實際教學活動的一些觀察類作文題目中,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小學生去大自然中觀察蜜蜂采蜜的過程,通過細心觀察了解蜜蜂的生活習性以及個體特征,最后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所觀所感記錄下來,稍加整理,便會是一篇富有生活氣息的好文章。此類教學方法與小學生的身心特性相吻合,因為小學生對世界往往充滿了好奇心,他們愿意觀察生活中有趣的生活場景,從而充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通過觀察所寫出來的文章往往不會千篇一律,一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學生的寫作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其獲得一種良好的學習體驗。
三、重視寫作素材的積累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寫作素材是決定小學生寫作效率、寫作質量以及創新性的重要因素,為了推動在小學生作文教學中對小學生寫作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當加強對小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重視,讓學生學會從課內課外的多種途徑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和資源,從而為作文的寫作質量的提高和文章創新性的保證奠定重要的基礎。實際上,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的文章和內容都具有鮮明的特性,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些文章,挖掘出文章中有用的寫作方法和技巧,讓學生進行參考,并讓學生學會模仿,與此同時積極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起有機聯系,引起小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素材的積累以及情感的激發。除此之外,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
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因此要想提高小學生的寫作創新能力,就不應該忽視對閱讀素材的積累。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室開設閱讀角,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喜愛的圖書帶到學校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并學會借鑒其中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方面能夠享受閱讀的快樂,收獲閱讀的樂趣;另一方面能夠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文教學有了新的要求,作文教學也應當適時地進行改革與創新。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學會運用多樣化的作文指導方法,重視學生對作文素材的積累,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描寫生活,指導學生掌握相關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從而讓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慧.淺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科學咨詢,2021(6):271-272.
[2]陳小鈴.小學作文分類指導教學的創新策略研究[J].讀與寫,2021,18(6):58,60.
[3]呂冰.關于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教學的創新思考[J].教師,2021(3):51-52.
[4]王金寶.淺析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J].魅力中國,2021(3):85-86.
[5]李曉剛.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教學的創新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21(2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