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仁
摘 要: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文化素養等綜合素養都需要通過改革語文閱讀教學加以有效提升與發展。教學中突出“學生中心”,強調學生參與、培養自主學習、重視能力提升是有效增強學生閱讀意愿,擴大閱讀量,實現核心素養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改進措施;學生中心;核心素養
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成為改革傳統課堂教學,實現高效課堂構建,實現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加速學生學科知識掌握與運用,提升學生認識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與意志品質發展的主要方式。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課堂,是當前各學科教學中不斷探索和不斷深化的教學措施。本文在實踐基礎上,探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學生中心”課堂構建的有效策略。以期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一種新的思考。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突出表現為以“知識中心”開展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對閱讀內容的詳細講解,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使學生很快理解閱讀課文的內容,也可通過教師的講解被動接受和認知閱讀材料的主題思想、文本結構、寫作特點等,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被剝奪了通過文本實現信息的獲取和獨立思考的機會。閱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和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不足,學生對教師的講解形成了嚴重依賴,學生很難獨立完成對閱讀文本的閱讀與理解,長期實施此類教學方式,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漸減退,自主閱讀意愿較弱,自然導致學生文本閱讀量不足,沒有足夠的閱讀量,學生信息獲取的機會減少,學生的認識能力、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文化素養的提升和發展也無法有效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成為空談,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我們通過調查發現,這種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知識中心”課堂教學方式,在很多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還占據重要位置,并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有效扭轉。
二、基于“學生中心”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策略
語文教學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產生的原因主要有教學中教師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上因循守舊,傳統教學習慣難以改變,在教學資源方面缺乏資源開發與整合,不能提供適合的閱讀素材。
1.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當前教育改革要求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讓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要求的基本素質和良好品行,學科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講解與掌握,而是依托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將學科教學轉變為學科教育。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所要掌握的知識一樣重要,只有具備學習能力才能夠適應未來發展的需求,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轉變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課堂參與
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現狀,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從教學方式上做出改變,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從傳統語文教學的被動接受轉變為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以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課堂互動獲取相關知識,在課堂教學活動環節,教師應該突出檢測學生的自主學習結果和學生互助合作來促進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提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自主參與,讓學生深度參與課堂,積極互動來解決具體問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3.重塑課堂教學,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語文教學事關學生語言結構的學習與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語文教學還事關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認知能力的提升,語文教學更是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提升與發展的主要渠道之一。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言的掌握和應用不僅關系著語文教學的提升與發展,也是提升與發展學生認識能力的基礎,學生可以將語文課所掌握的語言知識運用到其他科目的閱讀與學習中,也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交流與互動中,語文中所掌握的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應用能力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在教學中除了對學生實施語言知識教育和語言能力培養,還要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思維的發展關系一個人的認識能力,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思維品質,才能在學習和認知中獲得更加有效的提升,語文教育對學生實施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教育是學生素養的又一個基本內容。中華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營養,引領著每一個人不斷前進,語文教學應該重視中華文化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引導學生的認識,規范學生的行為,讓學生在中華文化的引導下,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向前發展貢獻力量的理想。
參考文獻:
[1]李海娥.語文作文教學中的生本教育芻論[J].成才之路,2021(17):32-33.
[2]張立靜.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學周刊,2021(21):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