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摘 要: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中導致學生責任感薄弱的直接原因是學校對德育過于形式化,不夠重視,家庭中的責任教育也不足,所以學生自身欠缺對責任的認識。教師要通過學校及家庭加強對責任的教育及培養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養。專門針對主題班會在中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展開研究,以供各界同仁參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責任意識
在現在社會發展中,時常會聽說食品安全問題以及“扶不起”等社會探討性話題。從這些問題中可以體現社會的目前現狀,我國的公民責任意識有所缺失。這些問題都體現了我國教育在道德方面的缺失,所以教師應對青少年學生加強道德責任培養,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一、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現在社會中,責任教育的缺失已經十分明顯,在中學生的日常表現中就可以看出學生的最大問題在于責任意識薄弱。中學時期是主要的教學階段,如果在這一時期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將步入社會,成為我國發展中的主要力量,在社會中如果沒有較強的責任感,會直接影響我國的發展,因此在中學時段培養學生責任感刻不容緩。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重要性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開展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班會,以此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增進師生感情,并提高班級的凝聚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利用主題班會的形式開展心理教育可以令教學效果大大提升。在心理健康主題教育中應結合學生自身心理特點制訂周密計劃,可以在實踐活動開展之前對學生展開心理調研,并了解學生的想法,制定符合學生心理健康的活動內容。在這樣的環節中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并從中體現學生內心存在的問題,從而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在心理健康主題班會舉行時,其中的內容比較豐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調節課堂氣氛,帶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健康的心理。開展健康心理教育主題班會活動,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還可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幫助改善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從而提高自信心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可以激發自身的潛能,預防產生心理問題;在心理健康主題班會開展中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問題,在班會活動中加強互動,從而減輕自身心理問題的產生,并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教師應通過開展班會活動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開展心理健康主題班會的方案
責任意識不同對責任的理解能力也不相同,責任的認知是指對自身所承擔責任的看法及理解。責任在感情方面體現為自身對待完成任務及履行職責的情況產生的情緒及感受。責任的行為則體現在自身履行責任的反應。過失責任心表現為自身對過失的責任認識及情感等。自我責任心則表現為自我的責任認識與情感等。學業責任心則表現為自身對學業的責任認識與情感。根據責任心的形式分為以上幾種,教師應根據教學環境創新學習方法,針對學生制定合理的樹立責任心的具體方案。比如,在開展主題班會過程中,教師可以展開小游戲,例如開展“胡克船長”游戲時,教師讓所有學生圍坐在一起,并輪流介紹自己的名字,隨后讓主持人叫某學生的名字,被喊到的學生不動,由左右兩旁的同學站起來,在這過程中反應慢的學生或者操作失誤的學生在大家面前表演才藝。以此游戲方式帶動健康主題教育的開展,為下一步進入主題打好基礎。
接下來開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可以為學生提供有關責任的視頻及短片,通過學生對視頻短片的觀看,向學生提出問題:“什么是責任?在大家的心目中責任是什么”以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分組討論,并說說責任體現在哪些方面,從而說說責任包含在哪些方面,最后根據小組討論結果選出觀點正確的學生上臺為大家詳細講解。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講解引導及補充,并根據課程內容強調責任心的重要性,教師還可針對責任布置作業,可以要求學生將生活中能體現責任感的事情記錄下來,在下堂課中講給大家聽。以此游戲的方式對學生潛移默化地培養責任心,可以令學生更加積極與主動地去學習,并在不知不覺中建立健康的思想觀念,有利于學生將來走入社會中的身心健康與發展,做到為社會培養道德心理完善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朱彩玲.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對初中生責任意識的提升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6.
[2]陳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策略[J].文理導航(中旬),201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