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的深入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和教學策略都在尋求創新,其目的是為迎合教學改革要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在德育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地位明顯提升,也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受到很大關注。基于此,就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策略進行了闡述,旨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道德涵養的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小學階段學生身心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而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道德品質養成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基于目前新教育環境、新教學理念,理應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形式進行改革。以感情化增加教學的有效性,以深度化提升教學的實用性,以互動化突出教學的價值性,是改革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的有效途徑。
一、實施情感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
沒有溫度和沒有思想的教學活動只能讓知識繼續成為知識,而不能轉化成學生思想以及學生道德涵養和品質提升的因素。在新課改背景下,“以生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體現了對學生心理的關注,也進一步提示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創新要注入有情感、有溫度的教學,在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關注,才能夠以文字化知識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例如,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我是獨特的”內容,因是關注學生成長的內容,教師可以從學生視角進行教學,為教學增添情感因素。如通過“猜猜他是誰”“我眼中的他”等教學游戲,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并結合故事《我是獨特的》,讓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學會正視自己的不足,以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多給學生正面的鼓勵,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生活中發揮自己的優勢,用優勢去彌補不足,就能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的教學是關注學生的教學,是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情感教學,關注、引導、情感實施永遠是教育的主旋律,只有以學生為需要的情感化教學,才能夠將知識轉化成能力,才能夠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良好發展。
二、實施深度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
深度化教學即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對課本教學進行縱橫交錯的延伸教學活動設計,即通過縱橫交織的網狀教學形式,給學生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新知識的教學,也需要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同時也要做好下節知識的滲透。不僅如此,教師要通過課本知識延伸課外知識,讓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有深入的理解。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大家的‘朋友”內容,是讓學生認識公共設施,讓學生知道公共設施是屬于大家的共同“朋友”,從而讓學生形成關愛和保護公共設施的意識。在講解本章內容時,教師需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想象,讓學生暢所欲言,對自己已知的公共設施發表見解,并讓學生思考公共設施對我們生活的作用,從而連接課本知識和課外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形式既給學生揭示了知識的形成,也加深了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可以更好地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三、實施互動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
在學生道德品質養成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學生是知識接受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兩者構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元素,因此,加強兩者之間的課堂互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最佳途徑。如教師依據教材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問題,通過課堂問答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思考,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教學“我家的好鄰居”時,教師可提問學生“什么是鄰居”“你家的鄰居是誰”等問題,以引發學生討論,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提高自身對課程的認知,以改革為背景,實施新教學理念,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德成.新課改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探析[J].智力,2021(9):123-124.
[2]黃碧琦.新課改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7):48.
作者簡介:楊波(1975—),男,漢族,北京人,本科,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附屬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課程化促進小學生自主踐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