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玉紅
摘 要:英語是高中課程體系的重點內容,有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為個人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模式,促進高中英語教學水平的提升,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學生為中心”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文章分析了“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模式的概念及優勢,提出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問題,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高中英語教學模式實施策略。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高中英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0-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41
高中英語知識點零散、繁雜,部分學生在學習中遇到較大的困難,導致其學習水平的提升受到限制。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構建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以適應當前教育改革的潮流,加快高中英語教學目標的達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對于指導教學實踐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轉變了傳統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升。在傳統模式下,教師往往處于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抑制,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以學生為中心”的高中英語教學模式的應用,更加符合現代化教育的發展要求及特點,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教師應該結合當前的教學內容,制訂有針對性的實施策略及方案,實現對日常教學工作的科學指導。
一、“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模式概述
(一)“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模式的概念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起源于西方國家,該理念的核心是在課堂當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動權,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及多元化需求。教師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扮演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上都應考慮到學生的認知需求。學生在課堂當中轉變了傳統模式下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是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激發。
(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模式的優勢
首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學生的中心地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師的約束與限制得到最大限度的緩解,幫助學生在更加自由的環境中學習英語,避免其產生逆反心理。其次,有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在“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模式下,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會更加高效,針對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和探討。同時,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質疑,增強獨立思考能力與質疑能力,為綜合素養發展打下基礎。因此,教師應該逐步探索“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模式的實施路徑,充分發揮其在實踐中的推動作用,滿足當前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中英語教師在思想觀念上存在一定的固化思維,無法滿足當前教學工作的實施要求,也會對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造成限制。未能認識到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課堂氛圍的調動效果不佳。單一化的教學方式也會導致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對英語學科的興趣下降,限制學習能力的強化。對于先進教學手段的應用力度不足,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下,缺乏網絡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在教學中存在形式化的問題,對于教學資源的整合力度不足,無法從學生需求出發優化教學策略。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高中英語教學模式實施策略
(一)激發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是落實“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基礎與前提,可以使學生在高中英語學習中保持長久的內在動力,自主探索英語學科的魅力。高中英語的詞匯量相對較大,而且語法知識、句式結構、閱讀寫作等難度較高,對于學生綜合能力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提升英語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防止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枯燥乏味之感,營造歡樂、活躍的課堂氛圍。在興趣的驅動下,能夠自主尋找英語學習的規律及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調查分析,并在教學當中加以有效滲透,從而對學生的負面情緒加以有效緩解[1]。尤其是在學習方法指導中,要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其能夠在好奇心的作用下積極投入到學習狀態當中。尤其是在課前導入環節,更應該以豐富有趣的方式將學生快速帶入到學習狀態當中,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減輕學生的英語學習負擔。
(二)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也是提升學生自主性的關鍵措施,有利于“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快速構建,體現學生在情境中的主體地位。同時,能夠運用生動化的情境呈現復雜、抽象和零散的知識點,幫助學生降低記憶與理解難度,實現對英語知識的全面梳理與總結,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相較于單一化的講解而言,教學情境更具有立體化和多元化的特點,是引導學生提高學習專注度的有效方式。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在本質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文化情境下更容易掌握英語學習的要點,為跨文化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教師應該將英語知識相關背景融入教學情境,提升其多元性與豐富性,使學生在文化熏陶下提升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同時,當前科學技術發展速度加快,網絡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為教學情境的創設提供了保障。教師應該采用多種媒介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在情境中的沉浸式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三)劃分合作小組
除了應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外,還要注重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在合作學習中體現個人特長,激發自己的英語學習潛能。很多學習任務單純依靠學生的個人力量通常難以高效完成,只有在合作學習模式下才能明確分工,加快學習目標的實現,提升英語綜合能力與素養。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合作學習的方式更能夠增進學生的溝通交流,在與同齡人的探討當中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2]。同時,能夠在小組內實現互相幫扶,引導學生學習他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真正獲得提高與進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時,應該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面調查與分析,使學生能夠在小組內承擔相應的職責,增強合作學習的整體效果。確定小組討論的主題,教師應該對討論的方向進行有效引導,防止出現偏題等現象。鼓勵小組代表發表討論結果,同時教師要對其展開針對性評價,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實現對教學策略的有效調整,防止在教學中出現盲目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