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
摘 要: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將數學知識的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起來,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因此,教師需全面分析和了解信息技術,并將其融入日常教學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優化整合;實踐性
信息技術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注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和社會形勢,教師應當借助信息技術制作不同類型的教學視頻,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同時還需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日常教學中,降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難度。
一、借助信息技術制作教學視頻
在學習過程中,課前預習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學情、課程目標、興趣愛好、教學內容等方面,借助信息技術制作不同類型的教學視頻,并將其作為預習任務。在課下,學生可借助智能手機、電腦等,下載并觀看教學視頻,完成自主學習,大致了解教學內容。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還可借助微信、QQ等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教師需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調整教學計劃。
例如,在教學“倍的認知”時,教師就可將倍的含義和概念的內容制作成教學視頻,并在視頻結束的地方提出問題:“如果小白兔有三根胡蘿卜,小黑兔有九根胡蘿卜,那么小黑兔的胡蘿卜是小白兔的幾倍?”借助課前預習,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還能初步了解倍的概念,促使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導入環節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如果教師能設計一個較為有趣的導入環節,那么就能在第一時間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現象融合起來,創設出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教師也能順利完成知識導入。
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的內容時,教師就可借助信息技術并結合教學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能夠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圖形物體。在學生完成視頻的觀看后,教師就需順勢提出問題:“同學們,視頻中的物體哪些是長方形?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還是長方形?”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探究欲望,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最終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三、借助信息技術完成輔助教學
小學數學擁有較大難度的教學任務。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數學知識的講解方式,運用小組合作的探究模式,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1.借助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
小學生尚不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難以準確理解一些抽象的數學定理、數學概念、數學公式等。如果教師運用板書+口語的方式,那么將無法降低教學難度。此時,教師就需運用信息技術,增強數學知識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借助圖文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而這也符合學生的形象思維需求。
例如,在教學有關平均數的內容時,教師就可借助信息技術,利用三維動畫的形式,將平均數的概念充分呈現出來。教師需要將語言文字轉變成具體形象的視頻資料,促使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準確理解數學知識。三維動畫的內容是展示一個長方體的玻璃箱,并借助隔板將玻璃箱劃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的水高是20 cm,右邊的水高是10 cm。向上提起隔板后,左邊的水會逐漸流到右邊,當兩邊的水高相同后即可放下隔板。教師可借助“水往低處流”的生活現象,將“移多補少”的概念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合作學習
教師可在微機室中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從網絡上搜集學習資料,教給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并組織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互動、學習和交流,共同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
總而言之,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不同的教學環節中。教師需借助信息技術精心設計教學視頻,編寫多媒體課件,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最終實現學生數學素養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芳,方興利.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實踐研究[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0(8):73-74.
[2]孔繁松.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7):153-154.
[3]秦燕.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研究[J].中華少年,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