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
摘 要: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化,使得其對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要求越發嚴格,而對國有企業內部監督機制的演變歷程進行分析,不管是稽查特派員制度、國有企業監事會制度還是會計監督制度,在實際應用中都存在著監督效能不足的問題。則這種情況下,需要強調企業各部門的協同監督作用 ,從協同監督的角度,推動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機制的完善,在保證審計監督效果的同時,實現對風險的有效防范和控制。
關鍵詞:協同監督;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機制
對于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而言,監督是最為本質的職能,而因為內部審計本身存在缺陷,并不能對企業監督問題進行全面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借助相應的協同監督,推動內部審計工作機制的完善,與其他職能部門實現協同監督,幫助內部審計人員明確自身定位,梳理好工作的重點以及發展方向。
一、協同監督機制構建的理論基礎
現階段,我國國有企業在監督體系建設方面,依然存在有不少問題,各種監督機構相互交錯,如監事會、紀檢、行政監察、內部審計、業務監督等,而在實際運行中,這些監督機構相互脫節,在要求上下對應的同時,無法很好地保障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此為背景,需要企業做好對于紀檢監察、審計、工會等監督資源的整合工作,探索出協同監督管理的模式。
協同監督簡單來講,就是在現有監督體制的基礎上,發揮紀檢監察、審計、法律及工會等部門的監督作用,將職能部門在業務管理領域的監督主體責任突顯出來。在協同監督中,各監督部門共同承擔企業內部監督職責,不過因為分工不同,職責存在一定差異性,不能相互取代,都能夠通過履行自身監督職能的方式,為國有企業提供服務。以協同監督模式為支撐,內部審計工作應該更好地發揮監督職能,與其他監督力量聯合,確保權利的運行能夠處于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督之下,提升監督的效果,以此來推動國有企業防腐敗體系的完善。
二、國有企業內部監督部門協同監督路徑
(一)優化內部審計結果應用
在國有企業內部監督機構中,監事會和內部審計部門的監督范圍最廣,檢查頻率最高,而這兩個部門在開展監督檢查工作的過程中,存在一些職能范圍的重疊,在導致監督成本增大的同時,也會給被檢查部門帶來麻煩。因此,監事會在履行自身職能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對于內部審計結果的優化應用,以此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二)推動審計監督資源整合
紀檢監察具備部署安排以及監督檢查的雙重職責,在實際操作中,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很難實現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基于此,在協同監督機制下,應該由內部審計負責紀委部署的各項工作,實現優勢互補,因為內部審計能夠發現企業運營中存在的問題,但是卻沒有處理問題的相應權利,紀檢監察有權對問題進行處理,卻無法及時發現問題。通過對內部審計和紀檢監察監督資源的整合,能夠賦予內部審計一定的問題處理權利,以保障審計工作的順利實施。
(三)重視法律風險防范工作
應該充分發揮法律顧問的作用,確保企業在決策初級階段,能夠實現對于法律風險的有效預防,而法律顧問本身能夠發揮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對于企業內部信息了解程度的影響。基于此,各職能部門需要定期召開相應的工作會議,對本部門的內部情況和經營管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通報,確保在制定決策時,能夠將法律風險降到最低。
(四)工會參與企業管理活動
新的發展環境下,國有企業工會的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要求工會必須能夠參與到企業管理中,職工群眾是企業的勞動者,要求其參與到企業管理活動中,賦予其參政議政的權利,是維護職工權益,實現民主管理的關鍵所在。職工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也是內部審計的主要對象。國有企業可以通過設置廉潔從業舉報箱以紀檢監察意見箱的方式,對舉報電話進行公開,將群眾的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三、基于協同監督的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機制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流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審計計劃、審計實施、審計報告、后續審計以及成果應用。會對審計計劃編制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有審計工作目標、審計范圍、審計方向以及審計資源,需要內部審計監督機構的重視。
(一)確定審計目標
結合內部審計的概念,可以依照目標,將其分為三個不同層次:一是業務審計,強調企業運營效率的提高;二是戰略審計,強調提高企業的戰略管理能力,三是風險審計,關注的是風險管理的深化。在實踐中;三是審計有著共同的目標,即提高審計管理效能,增加企業價值,推動企業效益的強化。不同層次的目標對于監督部門的協同程度有著不同要求,越是復雜的目標,越是需要更多監督部門的參與,形成監督合力。在最新的內部審計準則中提出,內部審計的總目標是借助增值服務,實現組織目標,需要所有監督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目標設定,盡可能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實現最佳的監督效果。在確定好組織總目標后,需要將其分解為部門及個人份目標,通過紀檢監察、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等部門的分工協作,確保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優化審計范圍
審計范圍包含了審計對象和審計活動的范圍,對照國際內部審計標準分析,內部審計涉及的范圍相對廣泛,如經營、績效、質量、財務控制、財務報表等,而對照內部審計單位的現實需求,可以實施財務收支審計、內部控制制度評審、經濟責任審計等專項審計活動。基于此,在協同監督視角下,各監督職能部門應該結合自身的職責和權限,負責某個部分的審計業務,以此來保證內部審計的效果。
(三)指明審計方向
內部審計計劃的制定,需要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從國有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好內部審計工作的具體方向。在《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審計計劃》中規定,內部審計機構在對年度審計計劃進行編制前,需要重點明確以下幾種情況:
(1)組織目標和活動重點。組織的戰略目標、年度目標以及各項業務活動的重點是對風險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協同監督機制的確立和完善,使得其他監督主體對于相關部門的影響得到了明確,不再贅述。
(2)各種法律法規、政策、合同。法律法規是內部審計工作得以順利實施的基礎,審計人員在開展內部審計的過程中,必須保證自身行為的合法性,確定好審計工作的重點。以協同監督機制為支撐,內部審計工作的實施需要法律部門的配合,審計機構在對審計計劃進行編制前,需要結合國有企業的業務性質和專業經濟領域,向法律顧問進行咨詢,確保企業交易行為的規范性及合法性,借助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四)整合審計資源
一是應該對內部審計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好各監督職能部門提供的信息,建立起良好的協作關系,關注審計過程合作以及審計信息共享。以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為例,應該與計劃、財務、基建等部門聯合,成立投資體制管理領導小組,提升審計監督的效率和效果;二是應該對職能部門資源進行整合,要求內部審計機構應該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從企業整體利益的角度,推動各職能部門專業管理及監督作用的轉變,維護好經濟秩序的同時,配合并監督職能部門監管職責的履行,形成發展合力。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的發展環境下,國有企業需要構建起協同監督機制,對自身內部監督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做好合理的權責分配,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優化資源配置,規范內部審計流程,制定出具體明確的內部審計工作機制,促進企業整體監督效能服務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時現.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內部審計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現代審計與會計,2021,(03):4-8.
[2]馬文杰.全覆蓋視域下政府審計與內部審計協同監督效能探析[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20,22(05):29-33.
[3]周城.構建“三位一體”水利國有資產出資人內部協同監督體系淺析[J].治淮,2020,(07):59-60.
[4]尹國強,胡喜國,孫靜,等.國有企業集團內部審計監督與財會監督協同機制初探[J].財務與會計,2020,(10):8-10.
[5]李會成.協同治理視角下國企內部審計與紀檢監察工作整合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20):209,211.
[6]湯建良,陸堯,徐森泉,王玄.提高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科學化水平的探討[J].廣西電業,2019,(0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