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鳳 萬琴
江蘇省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214062
腦卒中為神經內科常見疾病,是因機體腦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突發性疾病,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同時該病具有起病較急、病情進展較快等特點,會給患者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等帶來極大負面影響[1-2]。腦卒中多發生于老年人群,大多數患者經相關治療后還會出現肢體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等并發癥,促使病情加重,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極有可能會造成患者死亡[3]。因此,對于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進行評估極為重要,是早前診斷并開展合理、科學的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前提[4]。標準吞咽功能評估量表(SSA)在應用過程中通過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狀態、體位控制與吞咽功能等,在吞咽功能評價上具備較強的靈敏度、特異度,根據SSA評價結果給予患者分層干預,能夠有效保證臨床干預的時效性、針對性[5-6]。為探究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分層干預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中,比較常規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10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范圍為60~80歲,年齡(67.98±5.48)歲;病程范圍為15 d~3個月,病程(1.21±0.54)個月。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范圍為60~82歲,年齡(68.05±5.15)歲;病程范圍為15 d~3個月,病程(1.26±0.66)個月。納入標準:經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無意識障礙、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等,具有正常交流能力;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伴隨咽喉局部病變;病情極為嚴重,無法參與本研究。兩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干預時間均為3個月。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主要內容為心理疏導、飲食指導、康復訓練指導以及并發癥預防干預等。觀察組實施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分層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 吞咽功能評估 在患者入院1~2 h后,醫護人員采用SSA對其吞咽功能進行評估。具體內容如下。(1)密切檢查患者的意識狀態、言語反應等,觀察其直立坐位與頭部平衡情況;觀察患者的呼吸方式、自主咳嗽、咽反射等是否存在異常情況。評分為8~23分。(2)若患者無異常情況,開展第2步5 ml水吞咽試驗,即患者采取直立坐位飲用5 ml水,觀察其吞咽動作、口角流水以及聲音改變等情況,重復進行3次試驗。評分為5~11分。(3)若患者能夠完成2次5 ml水吞咽試驗,則開展第3步60 ml水吞咽試驗,即患者采取直立坐位全部飲用60 ml水,觀察其咳嗽、喘息以及發音異常等情況。評分為5~12分。(4)分層SSA量表的分數區間為18~46分。Ⅰ級:SSA評分≤18分,患者吞咽功能正常;Ⅱ級:18分<SSA評分≤25分,患者存在輕度吞咽功能障礙;Ⅲ級:25分<SSA評分≤31分,患者存在中度吞咽功能障礙;Ⅳ級:SSA評分>31分,患者存在重度吞咽功能障礙。
1.2.2 分層干預(1)輕度吞咽功能障礙者:給予該類患者及其家屬飲食指導、疾病相關知識健康教育等,以改變患者的飲食習慣為主,同時輔以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引導患者在飲食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并采用小口慢咽的方式進食,少食多餐,每日飲食以軟食、半流質食物等為主;叮囑患者家屬陪伴患者進食,在進食結束后幫助其清洗口腔。每日給予患者1次咽部感覺刺激,時間為20 min。(2)中度吞咽功能障礙者:該類患者飲食以流質、糊狀食物為主,先給予其3~4 ml,然后根據其吞咽情況酌情增減,每次進食時間在30 min左右。給予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留置胃管鼻飼。每日給予患者2次咽部感覺刺激,時間為20 min。同時引導患者進行頸部活動度訓練、舌肌訓練等。(3)重度吞咽功能障礙者:給予該類患者留置胃管鼻飼,開始每次給予200 ml飲食,根據其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在鼻飼前后采用溫開水對胃管進行沖洗。每日給予患者3次咽部感覺刺激,時間為20 min。同時引導患者開展頸部活動度訓練、舌肌訓練與咀嚼肌訓練。若患者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后,給予其經口進食。
1.3 觀察指標(1)采用藤島一郎吞咽能力評估量表對患者臨床康復效果進行評價[7]。總分為0~10分,10分為吞咽正常,得分越低表示吞咽障礙越嚴重。痊愈:≥9分;明顯好轉:6~8分;好轉:3~5分;無效:1~2分。總療效=(基本痊愈+明顯好轉+好轉)。(2)采用Burke吞咽障礙篩查量表、SSA對干預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進行評估[8]。Burke吞咽障礙篩查量表總分為0~7分,SSA總分為0~46分,得分越低表示吞咽功能越好。(3)不良反應包括誤吸、吸入性肺炎與窒息,觀察并記錄上述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行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康復效果 觀察組干預后總有效率為94.00%(47/50),顯著高于對照組72.00%(3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75,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臨床康復效果比較[例(%)]
2.2 吞咽功能 干預前,兩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Burke吞咽障礙篩查量表、SSA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比較(分,±s)

表2 兩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比較(分,±s)
注:對照組給予常規干預,觀察組給予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分層干預;SSA為標準吞咽功能評估量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a 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50 50 Burke吞咽障礙篩查量表評分干預前5.66±0.57 5.60±0.54 0.540 0.590干預后3.24±0.45a 1.83±0.30a 18.435<0.001 SSA評分干預前30.21±2.54 29.98±2.58 0.449 0.654干預后27.76±1.24a 23.31±1.83a 14.235<0.001
2.3 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干預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3/50),顯著低于對照組22.00%(11/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相關研究顯示,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發生率高達73%,其中部分患者屬于一次性吞咽障礙,但該癥狀會給患者的預后效果帶來嚴重不良影響[9-10]。腦卒中患者在出現吞咽障礙后出現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更高,從而影響導致治療與康復效果不理想,延長疾病康復時間[11-12]。因此,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對其吞咽功能進行評估尤其重要,是開展早期吞咽功能康復訓練的重要依據[13]。憑借SSA對患者的意識狀況、唇舌功能、體位控制等進行檢查,并開展飲水試驗,能夠有效降低評估過程中患者出現誤吸的風險,提高安全性[14]。同時根據SSA評估結果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吞咽功能障礙,給予不同吞咽障礙程度的患者相應的干預,確保飲食指導、功能鍛煉的針對性,促進疾病康復進程[15-16]。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臨床康復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分層干預可改善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原因為給予不同程度吞咽障礙的患者相應的飲食指導、康復訓練等,能夠有效節約醫療資源,還能夠保證各項干預措施的針對性、可靠性,從而有效促進臨床康復效果的改善[17]。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吞咽功能強于對照組(P<0.05)。這表示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分層干預可增強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原因為本干預模式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給予其適當咽部感覺刺激,并引導其開展頸部活動度訓練、舌肌訓練以及咀嚼肌訓練等,改善其唇、舌、咽等結構的功能,逐步增強其吞咽功能,促使其吞咽功能恢復至以往水平[18-19]。在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顯示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分層干預可降低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原因為在干預過程中,醫護人員首先采用SSA對患者的意識、唇舌、體位控制等進行檢查,針對無異常情況的患者進行飲水試驗,能夠有效避免誤吸的發生[20]。同時根據SSA評估結果給予患者飲食指導、吞咽功能康復訓練等,確保每項干預都具有針對性,從而逐漸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基于標準吞咽功能評估的分層干預應用于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中,給予不同等級吞咽障礙明確的量化界定,并給予患者不同層次的干預,能夠有效改善其臨床康復效果,強化其吞咽功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