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閆福磊
1山東省濱州市中心醫院產后康復 251700;2山東省濱州市胡集衛生院辦公室251706
圍產期屬于產婦的一個特殊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產婦不管是在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都會出現顯著改變;特別是初產婦,這一表現更加明顯[1]。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產科的要求也隨之顯著升高,在產科的服務內容方面也開始逐漸呈多樣化,開始更多關注患者在社會支持及心理方面的問題[2]。所以,產科護理工作中所面臨的一項全新課題就是改變服務模式、提高醫療質量。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是為孕產婦及其家庭所提供一種監護方法,其將整個妊娠、分娩及新生兒監護作為健康、正常的一個的生命活動[3]。本次研究分析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對產婦自我效能、分娩恐懼及分娩結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在濱州市中心醫院分娩的88例產婦,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依據不同護理干預方式分為兩組,每組44例。對照組年齡范圍為23~35歲,年齡(29.3±1.6)歲,孕周范圍為29~42周,孕周(35.3±1.5)周;受教育情況:中專及以下7例,大專13例,本科及以上24例。研究組年齡范圍為23~35歲,年齡(29.1±1.4)歲,孕周范圍為29~42周,孕周(35.2±1.4)周;受教育情況:中專及以下8例,大專14例,本科及以上22例。兩組產婦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1)納入標準:①孕周范圍為37~42周,均為初產婦,均為單胎妊娠,均為正常胎位;②整個孕期過程中體質量增長≤15 kg,孕婦體質量≤75 kg;③有相關陰道分娩的條件,且孕婦自身有經陰道分娩的主觀意愿;④未合并相關剖宮產手術指征者;⑤可正常溝通交流,可以獨立性的完成相關問卷調查的填寫;⑥家屬認知正常,均知情且自愿參加此次研究。(2)排除標準:①人為性地選擇分娩方式者;②存在相關剖宮產手術的指征表現者;③合并嚴重的妊娠并發癥者;④合并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或者不全者;⑤既往合并相關精神類方面的疾病病史者;⑥無法正常交流、溝通者。本研究經濱州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 (1)安排在普通產房入住,維持產房環境舒適、溫濕度適宜,提供陪護椅。(2)當產婦宮口開至3 cm左右時,將產婦轉入到產房待產,產后2 h轉回病房。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實施常規住院及產科護理健康宣教,待新生兒出生后,統一入住到新生兒科中進行管理,觀察24 h確認生命體征無異常后送回病房。(3)在產婦分娩后的住院過程中,每天定時給予產婦及家屬集中健康宣教,產婦及產婦家屬自愿交流及聆聽。(4)在產婦出院時,護理人員對出院后的相關注意事項進行宣教。
1.2.2 研究組應用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1)產婦入院后,為產婦提供家庭式的環境,在傳統病房的基礎上配置多功能產床、陪護床、會客廳、分娩區等,確保整個病房環境舒適、溫馨,且允許全程有產婦家屬陪伴。(2)組建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產婦、主治醫師1名、主任醫師1名、初級助產士2名、高級助產士2名、護士長1名。研究者負責對產婦介紹相關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知情書,研究制定方案;護士長的主要任務為負責物資及人員的保障及協調;高級助產士負責產婦全部住院過程中的相關技術指導;初級助產士負責輔助實施干預內容;主任醫師負責查房。除產婦外,所有成員均接受相關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的培訓,且考核合格。(3)構建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方案,制定手冊,內容為產前教育、產時分娩支持、產后護理、產后訪視及出院指導。(4)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的實施。①產前教育:對產婦及家屬詳細介紹相關醫護人員職責。責任護士仔細詢問產婦,對產婦的情況進行初步評估,了解其需求,為其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專職助產士通過引導及討論的方式對產婦及家屬進行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通過模擬互動的方法,醫護人員先向產婦及產婦家屬示范如何吸氧、數胎動、呼吸法、分娩體位及新生兒沐浴撫觸等內容,然后醫護人員指導產婦及家屬親自模仿并進行反復性演練,直到能夠熟練掌握;同時發放相關健康宣教手冊,與產婦交流,鼓勵其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并給予耐心解答,消除其焦慮。②產時分娩支持:為產婦實施導樂陪伴分娩,由助產士向產婦及家屬詳細講解整個分娩流程、可能在臨產過程中出現的不適及相關應對方式;同時及時說明產程進展,配合應用分娩球、音樂療法、分娩呼吸及自由體位等方法,調整產婦的身心狀態。全程家屬在旁陪伴,給予其安慰及鼓勵,當發生宮縮陣痛時,在護士指導下家屬為產婦按摩骶尾部,并記錄產婦的陣痛情況,緩解家屬等待分娩時的焦慮,待新生兒出生之后,可由家屬剪斷臍帶。③產后護理:為產婦實施24 h母嬰床旁護理,篩查、預防接種、臍部護理、喂養技巧、新生兒撫觸及沐浴等均全部都在產婦床旁完成,鼓勵產婦家屬參與新生兒的喂養及尿布更換,由護士協助共同完成。④出院指導及產后訪視:產婦出院當日,由責任組長再次確認并滿足產婦及家屬的健康宣教需求,并發放調查問卷,征求其建議及意見;并對產婦及家屬實施出院健康宣教,宣教內容包括產婦休息、產后衛生、產后營養、母乳喂養、產后復查、新生兒護理等,同時發放保健手冊,向產婦說明咨詢電話、網絡服務方式等,為產婦及家屬隨時提供支持服務。
1.3 觀察指標(1)干預前及產后24 h的分娩態度量化評分。評估工具為分娩態度問卷,包括胎兒健康、產痛傷害、自我控制及醫療護理4個維度,評分方法為4級評分法,得分越高提示產婦存在更高的分娩恐懼感[4]。(2)干預前及產后24 h的分娩自我效能量化評分。評估工具為簡化中文版分娩自我效能量表,該量表包括結果期望及分娩自我效能期望2個平行分量表,得分越高提示產婦的分娩自我效能更高,對自然分娩更加有信心[5]。(3)兩組的分娩結局。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分娩態度量化指標 研究組產婦的醫療護理評分、自我控制評分、產痛傷害評分、胎兒健康評分、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干預前及產后24 h的分娩態度量化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產婦干預前及產后24 h的分娩態度量化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研究組應用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a為兩組干預前組間比較,b為對照組干預前后比較,c為研究組干預前后比較,d為兩組產后24 h組間比較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a t值a P值b t值b P值c t值c P值d t值d P值時間干預前產后24 h干預前產后24 h醫療護理9.0±2.4 8.1±1.6 9.1±2.7 6.9±1.1 1.577 0.921 19.357 0.033 18.345 0.045 16.487 0.041自我控制5.9±2.2 4.6±1.3 5.8±2.3 4.0±0.9 1.031 0.745 18.247 0.024 16.746 0.036 17.245 0.036產痛傷害9.3±2.4 8.1±1.6 9.4±2.3 7.0±1.1 1.845 1.002 16.849 0.011 17.241 0.018 18.002 0.047胎兒健康12.1±2.6 11.1±2.0 12.2±2.9 8.7±1.3 2.336 0.697 17.002 0.016 19.220 0.022 19.321 0.022總分33.6±5.4 30.1±3.8 33.5±5.1 26.1±2.7 1.152 1.152 16.846 0.021 18.415 0.014 17.162 0.021
2.2 分娩自我效能量化指標 研究組產婦的結果期望評分、分娩自我效能期望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干預前及產后24 h的分娩自我效能量化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產婦干預前及產后24 h的分娩自我效能量化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研究組應用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a為兩組干預前組間比較,b為對照組干預前后比較,c為研究組干預前后比較,d為兩組產后24 h組間比較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a t值a P值b t值b P值c t值c P值d t值d P值時間干預前產后24 h干預前產后24 h結果期望95.1±17.5 111.2±20.6 96.2±16.4 132.1±21.5 0.325 0.715 18.034 0.035 17.221 0.029 18.001 0.026分娩自我效能期望85.4±25.1 103.4±36.7 84.6±26.2 124.6±16.8 1.574 0.486 19.225 0.021 19.472 0.016 16.322 0.024總分180.5±51.4 204.5±45.9 180.4±50.9 251.7±65.2 2.032 1.021 17.263 0.011 16.215 0.024 17.821 0.017
2.3 分娩結局 研究組產婦自然分娩40例(90.9%),高于對照組的33例(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002,P=0.015)。
伴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升;人們開始不僅僅局限于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開始更加重視在其他方面的要求[6]。在產婦完成分娩之后,產婦及新生兒就成為整個家庭的關注重點及核心,因此,給予產婦及新生兒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各項分娩態度量化評分均比對照組更低(均P<0.05),說明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可顯著降低產婦的分娩恐懼程度。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屬于全新的一種護理模式,其不僅從硬件及環境方面給予產婦營造舒適、溫馨的環境,盡可能地避免出現多次轉運,使得產婦能夠放松心情,減少其對分娩的恐懼[8];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實施規范化的健康宣教,讓產婦能夠充分地掌握分娩技巧及知識,降低其對分娩的恐懼;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為產婦提供全程陪伴分娩,通過各種方式來緩解產婦的疼痛,緩解產婦的疼痛及恐懼[9]。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在整個實施過程中,產婦家屬均參與其中,讓產婦可以從情感方面得到家屬支持,消除其不良情緒[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各項分娩自我效能量化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可顯著提高產婦的分娩自我效能。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的相關產前選件使產婦對分娩流程有所熟悉及了解,增加相關分娩知識,增加其分娩信心。而助產師為產婦實施的全程陪伴分娩,給予產婦持續鼓勵,及時告知產程,讓產婦可以產生一種“我能行”的心理暗示[11]。同時配合相關干預措施,緩解分娩所導致的疼痛,從而讓產婦更加積極的面對分娩。此外,家屬的有效陪伴可以協助產婦降低負性情緒,使得其分娩自我效能水平增加,提高其自信心。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自然分娩率比對照組高(P<0.05),說明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可降低產婦的剖宮產率。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時,有豐富分娩經驗的助產士給予產婦全程陪伴,并給予相關分娩技巧及知識的指導及講解,跟產婦之間建立信任[12];同時還能夠掌握其心理狀態,解疑答問,消除其恐懼,增加自信心,從而實現順利自然分娩。
綜上所述,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可顯著降低產婦的分娩恐懼,提高產婦的自我效能及順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