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山東省胸科醫院,濟南 250100
間質性肺炎是指肺間質、支氣管和肺泡組織形成的彌漫性病變,老年群體屬于高發人群,患者會出現咳嗽、消瘦以及發熱、乏力和氣短、厭食等表現,身體機能和日常生活均受到嚴重影響[1-3]。間質性肺炎患者急性加重期常伴發急性呼吸衰竭癥狀,采取適合的通氣治療方法至關重要[4-6]。基于此,選取124例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組后對比不同治療模式的臨床療效、安全性以及預后相關指標,對比分析經鼻高流量氧療(HFNC)與無創正壓通氣(NIPPV)在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東省胸科醫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9月124例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研究,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方法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2例。本研究經山東省胸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1)入組標準:①均對研究知情同意;②符合內科學間質性肺炎診斷標準,且經CT檢查確診;③出現病情加重表現,有低氧血癥和呼吸困難癥狀;④胸片檢查出現浸潤性陰影。(2)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力衰竭及肺栓塞;②合并肺癌或是全身嚴重感染;③精神或是語言障礙患者;④無法配合或接受HFNC及NIPPV治療。由表1可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有可比性。

表1 兩組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1.2 方法 (1)對照組采用NIPPV治療,選用MAQUETSERVO-S呼吸機(上海聚慕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進行治療,相關參數方面:血氧飽和度(SpO2)值保持在92%,呼吸末正壓保持在2~10 cmH2O(1 cmH2O=0.098 kPa)的范圍,維持潮氣量為7~10 ml/kg。(2)試驗組采取HFNC方法治療,使用的治療設備為沈陽邁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邁思HUMID-BM;將設備的初始溫度設定為34~37℃,臨床醫師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吸入氧濃度,將SpO2控制在92%及以上;當患者的呼吸循環平穩后,將氧流量調整至20 L/min,并下調吸入氧濃度為26%~30%,使用鼻導管吸氧,至少維持12 h。對于經過HFNC或NIPPV治療病情沒有得到改善或出現不耐受表現的患者,再次進行插管治療。
1.3 觀察指標和判定標準 在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血氣分析等相關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為治療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血氣分析指標基本正常,為治療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無改善或更嚴重,表示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在治療開始前、治療后2 h、12 h、24 h和48 h分別檢測兩組患者的心率(HR)、呼吸頻率(RR)、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和血氧飽和度(SpO2)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指標水平;分別記錄兩組患者的ICU停留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氣道護理干預頻次和插管例數,同時觀察患者發生腹瀉、譫妄、鼻面部皮損、排痰困難、呼吸道干燥等并發癥的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研究數據信息,其中治療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例(%)表示;血氣分析指標、氧化應激指標和住院時間等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總有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43,P=0.013),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治療前后HR和RR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R和RR均明顯下降,且治療后2 h、12 h、24 h和48 h試驗組的HR和RR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前后心率和呼吸頻率比較(次/min,±s)

表3 兩組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前后心率和呼吸頻率比較(次/min,±s)
注:試驗組采取經鼻高流量氧療方法治療,對照組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a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b為與對照組比較,P<0.05
指標心率呼吸頻率時間治療前治療后2 h治療后12 h治療后24 h治療后48 h治療前治療后2 h治療后12 h治療后24 h治療后48 h試驗組(62例)112.95±15.26 90.31±8.24ab 89.12±8.34ab 88.12±5.64ab 87.67±6.45ab 35.76±4.35 25.36±5.14ab 24.12±5.96ab 23.77±5.21ab 23.59±4.78ab對照組(62例)113.25±15.64 98.94±9.57a 97.89±8.84a 97.07±6.94a 97.59±5.87a 35.82±4.27 30.52±5.89a 29.64±5.06a 28.34±4.14a 27.94±4.55a
2.3 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2 h、12 h、24 h和48 h兩組患者的PaO2、PaCO2和SpO2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各指標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水平比較(±s)
注:試驗組采取經鼻高流量氧療方法治療,對照組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1 mmHg=0.133 kPa;a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b為與對照組比較,P<0.05
指標血氧分壓(mm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mmHg)血氧飽和度(%)時間治療前治療后2 h治療后12 h治療后24 h治療后48 h治療前治療后2 h治療后12 h治療后24 h治療后48 h治療前治療后2 h治療后12 h治療后24 h治療后48 h試驗組(62例)56.79±6.09 78.75±8.79ab 82.34±8.75ab 83.95±8.26ab 84.95±8.36ab 73.26±9.12 66.95±8.46ab 56.34±6.52ab 54.26±3.12ab 54.34±2.94ab 78.45±9.85 92.85±7.26ab 94.79±7.98ab 95.94±7.34ab 96.21±6.12ab對照組(62例)56.82±6.11 68.95±7.56a 70.64±9.85a 71.64±9.35a 71.74±7.56a 73.55±9.08 71.56±9.58a 60.75±7.97a 58.05±4.42a 58.11±3.15a 79.12±10.12 85.97±8.12a 88.26±8.54a 89.64±8.66a 90.06±5.94a
2.4 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2 h、12 h、24 h和48 h兩組患者的SOD和MDA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患者的SOD和MDA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s)

表5 兩組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s)
注:試驗組采取經鼻高流量氧療方法治療,對照組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a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b為與對照組比較,P<0.05
指標超氧化物歧化酶(μmol/L)丙二醛(U/ml)時間治療前治療后2 h治療后12 h治療后24 h治療后48 h治療前治療后2 h治療后12 h治療后24 h治療后48 h試驗組(62例)66.67±7.56 85.94±6.77ab 87.78±6.94ab 92.45±8.85ab 92.75±9.34ab 8.69±0.86 6.44±0.37ab 6.35±0.30ab 6.20±0.22ab 6.24±0.41ab對照組(62例)66.52±7.48 75.61±8.12a 75.78±8.49a 75.34±8.37a 75.23±7.95a 8.71±0.90 7.94±0.45a 7.85±0.32a 7.75±0.37a 7.68±0.61a
2.5 臨床治療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ICU停留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氣道護理干預頻次和插管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體見表6。

表6 兩組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臨床治療相關指標水平比較
2.6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92,P=0.006),詳見表7。

表7 兩組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臨床治療中,采取科學有效的通氣治療方法,能夠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降低疾病致死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7-9]。臨床治療中,NIPPV屬于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通過呼吸機、面罩輔助通氣,不需要進行氣管插管就能夠改善患者的通氣狀態[10-11]。但此種治療方法為患者提供的供氧量較為有限,且患者發生胃腸氣、鼻面部皮損以及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的風險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臨床治療效果[12]。在醫學技術和設備不斷進步的背景下,HFNC技術不斷完善與優化,并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療中發揮作用。此次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NIPPV治療方法,為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提供HFNC治療,能夠使患者的血氣分析、氧化應激等指標得到更為顯著地改善,臨床治療效果較好,患者的并發癥發生風險也較低,預后狀況較好。
HFNC治療采用鼻導管吸入方式進行加溫、濕化,屬于高效安全的氧療方法,患者吸入特定濃度的氧,呼吸功能及相關指標均能夠得到顯著改善。HFNC中的氧流速度變化影響供氧濃度,流速越大,氧濃度越高,氣道狀況也得到改善。經鼻導管高流量通氣能夠為患者提供持續性的高流量氧,吸入氧濃度保持恒定,可以達到沖刷氣道死腔的目的,有助于提升通氣頻率,增加肺泡通氣量,患者的呼吸阻力下降,PaCO2等血氣分析指標以及RR和HR水平均得到改善。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采用HFNC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血氣分析指標和呼吸功能均顯著改善,效果較NIPPV更為顯著。與此同時,HFNC能夠達到調節氧化應激狀況的目的,促使患者的SOD水平上升,MDA水平下降,患者的肺組織受損情況得到有效改善,肺功能顯著恢復。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應激狀態會導致腹瀉等并發癥,HFNC治療能夠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風險,HFNC治療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時,患者不需要使用面罩,不會受到面罩封閉和擠壓,患者能夠盡快實現早期床邊活動,還可以和他人進行交流,患者的情緒較為穩定,應激反應相對較輕,譫妄等并發癥發生概率顯著下降。
綜上所述,HFNC應用間質性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治療中,能夠促進患者血氣分析等指標的改善,臨床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得到顯著提升,患者的預后狀況相對較好。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