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松
山東省濱州市中心醫院耳鼻咽喉科 251700
在我們認知的耳鼻喉疾病中,慢性鼻竇炎是其中一種較為常見且復發率高的疾病[1]。在臨床上,慢性鼻竇炎的發病機制主要是鼻竇黏膜被病菌感染,出現非特異性的變態反應(慢性化膿、炎癥等)而引起的[2]。慢性鼻竇炎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流膿涕、鼻塞、頭痛、喪失嗅覺等[3]。如果在發病后,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引發中耳炎等病癥,甚至還會影響患者的視力,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4]。目前,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方法主要是應用手術治療,隨著醫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鼻竇內窺鏡術現已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該手術方法可有效清除病變組織,擴大鼻竇開口,進而恢復患者的鼻竇正常功能,不過,該手術方法對于慢性鼻竇炎的炎癥因子消除不理想,不能完全治療炎癥,需聯合藥物治療來增強療效[5]。濱州市中心醫院慢性鼻竇炎患者在治療時,應用地氯雷他定聯合鼻竇內窺鏡術治療,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濱州市中心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慢性鼻竇炎患者94例,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7例。對照組男28例,女19例;年齡范圍為24~71歲,年齡(40.6±2.7)歲;病程范圍為2.2~12.0年,病程(8.2±2.1)年。研究組男29例,女18例;年齡范圍 為25~72歲,年 齡(41.4±2.3)歲;病程范圍為2.5~13.0年,病程(8.4±2.2)年。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有關于慢性鼻竇炎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2)經過各項檢查,確診為慢性鼻竇炎患者;(3)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此次研究全部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1)患有腎、心、腦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2)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3)哺乳期或者是妊娠期婦女;(4)患有精神障礙或者是依從性差的患者。兩組慢性鼻竇炎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濱州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鼻竇內窺鏡術治療,內容如下:(1)麻醉師對患者應用氣管插管全麻,整修中鼻甲,分解局部粘連組織,對患者使用腎上腺素棉片,促使患者的鼻黏膜組織到達收縮狀態,清除篩泡、息肉、鉤突等組織,保證鼻竇充分顯露。(2)疏通患者的鼻額管,開放其篩竇、蝶竇、上頜竇、額竇,并切除竇腔病變組織。(3)如果患者合并伴有鼻息肉,術者需先切除其肉芽、息肉組織,再切除鉤突。如果患者中鼻甲肥大,可以去掉中鼻甲前部,盡量保留中鼻甲根部,保證術后中鼻道寬度,避免手術腔粘連;如果患者下鼻甲肥大,應部分切除;如果鼻中隔偏曲,矯正后應行鼻竇或鼻息肉手術。(4)應用明膠海綿覆蓋創口部位,密切觀察出血狀況,控制出血量,最后應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并填塞非吸收型的止血海綿。(5)手術結束后,對患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定期清理鼻腔。研究組應用地氯雷他定聯合鼻竇內窺鏡術治療,鼻竇內窺鏡術的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地氯雷他定(浙江華潤三九眾益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60,規格5 mg)口服,5 mg/次,1次/d,患者需持續用藥4周。
1.3 觀察指標(1)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鼻腔黏膜組織沒有發生腫脹等問題,嗅覺恢復;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嗅覺基本恢復;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嗅覺有所好轉;無效:臨床癥狀沒有消失甚至加重,鼻腔黏膜組織出現腫脹等問題,嗅覺沒有恢復。(2)分析并統計兩組患者的疾病癥狀情況,并進行評分。其中包括頭暈頭痛、鼻分泌物、鼻塞、嗅覺障礙等癥狀,得分同癥狀程度呈正比。(3)檢測兩組患者的免疫學指標,其中包括:上皮細胞損傷、基底膜厚度、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灰度值。檢測方法:依據上皮細胞損傷中的相關標準分為4個等級。3級:上皮細胞脫落,基底膜暴露;2級:缺少纖毛,上皮細胞開始脫落,不過沒有到達基底膜;1級:缺少纖毛,上皮細胞沒有脫落;0級:纖毛完整,細胞沒有損傷。基底膜厚度:在200倍顯微鏡下對基底膜的長度進行測量。TGF-β1灰度值:應用DAB顯色試劑盒、ElivisionTMplus檢測試劑盒檢測,檢測方法與操作步驟需嚴格根據說明書進行。(4)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嗅覺功能,應用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SNOT-20)評分進行評估,總分為60分,分值越高,就說明嗅覺功能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2.0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行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7%(45/47),高于對照組74.5%(35/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18,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鼻竇炎患者療效比較[例(%)]
2.2 治療后疾病癥狀情況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頭暈頭痛、鼻分泌物、鼻塞、嗅覺障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鼻竇炎患者治療后疾病癥狀情況比較(分,±s)

表2 兩組慢性鼻竇炎患者治療后疾病癥狀情況比較(分,±s)
注:對照組應用鼻竇內窺鏡術治療,研究組應用地氯雷他定聯合鼻竇內窺鏡術治療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47 47頭暈頭痛3.5±0.6 2.1±0.3 14.307<0.001鼻分泌物4.6±1.2 2.5±1.4 7.808<0.001鼻塞5.2±1.5 3.9±1.2 4.639<0.001嗅覺障礙3.4±0.5 2.1±0.4 13.918<0.001
2.3 氣道重塑情況比較 研究組上皮細胞損傷輕于對照組,基底膜厚度薄于對照組,TGF-β1灰度值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鼻竇炎患者氣道重塑情況比較
2.4 嗅覺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慢性鼻竇炎患者嗅覺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嗅覺功能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慢性鼻竇炎患者治療前后嗅覺功能比較(分,±s)

表4 兩組慢性鼻竇炎患者治療前后嗅覺功能比較(分,±s)
注:對照組應用鼻竇內窺鏡術治療,研究組應用地氯雷他定聯合鼻竇內窺鏡術治療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47 47治療前45.5±3.1 45.2±3.3 0.454 0.651治療后18.6±1.3 15.5±0.8 13.923<0.001
在臨床上,鼻竇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發病率較高且復發率較高的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如果沒有進行有效及時的治療,會影響機體眼部器官、顱腦器官的健康情況[6-7]。有醫學實踐研究資料指出,鼻黏膜組織重塑直接關系到慢性鼻竇炎的病程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鼻黏膜組織重塑主要是指機體在慢性炎癥刺激下,造成氣道壁上皮細胞受損,炎癥細胞浸潤,下皮基底膜增厚,平滑肌增厚,細胞外基質膠原沉積[8]。因此,探尋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的方法是現在臨床醫師所面臨的嚴峻課題[9]。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應用鼻竇內窺鏡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已被臨床廣泛應用,該方法通過內窺鏡,精準地判斷手術位置,可以完全清除病灶組織,且創傷小,同時,手術視野廣闊清晰,有效保護患者的鼻組織生理結構,避免其鼻腔組織生理功能、形態,鼻竇組織生理功能形態受到損傷,明顯改善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癥狀(鼻分泌物情況、鼻塞、頭暈頭痛、嗅覺障礙等),增強治療效果[10]。不過,研究發現,大多數慢性鼻竇炎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應,而該反應對手術有著一定的不利影響,嚴重干擾治療效果,因此,加用藥物治療,有利于提高鼻竇內窺鏡術的治療效果。地氯雷他定是一種長效三環類組胺拮抗劑,是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謝產物,口服吸收,藥效發揮速度快,有效穩定肥大細胞膜,有研究資料顯示,該藥物具有一定的抗組胺活性,可有效抑制組胺介導的炎性反應,從而減少炎性介質釋放,消除炎癥因子水平,達到良好的抗炎效果,進而改善嗅覺障礙。因此,慢性鼻竇炎患者在治療時,應用地氯雷他定聯合鼻竇內窺鏡術治療,療效顯著,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盡快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11-12]。本文經過研究顯示,研究組療效高于對照組,疾病癥狀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研究組上皮細胞損傷輕于對照組,基底膜厚度薄于對照組,TGF-β1灰度值高于對照組,SNOT-20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綜上所述,慢性鼻竇炎患者在治療時,應用地氯雷他定聯合鼻竇內窺鏡術治療,具有明顯效果,創傷小,安全性高,治愈率較高,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有效抑制黏膜組織重塑,改善鼻聲反射功能,進而提高患者的嗅覺功能,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