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淑蘭 孫曉楠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人民醫院影像中心 252000
肺病變通常能利用胸部CT、纖維支氣管鏡、查痰脫落細胞等方法進行診斷,但實際上其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往往較低[1],而且難以進行定性診斷,定性診斷則需要采取經皮穿刺肺活檢。因為肺病變病因復雜,常規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雖有一定診斷價值,但容易引起氣胸、血胸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因此需要尋找更為安全的診斷方式[2]。CT引導下同軸定位經皮肺穿刺活檢是一種經掃描定位、引導、穿刺進針到達靶區并進行活檢獲得組織進行病理診斷的技術,對常規檢查無法確認的肺病變診斷準確性較高,是肺部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100例肺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行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與CT引導下同軸定位經皮肺穿刺活檢術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來聊城市東昌府人民醫院診斷肺病變患者100例,其中采用CT引導下同軸定位經皮肺穿刺活檢50例,作為觀察組;采用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5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范圍為25~78歲,年齡(50.27±9.76)歲;病灶大小范圍為12~85 mm,病灶大小(41.82±15.51)mm;進針次數每例1~3次,進針次數(1.4±0.24)次;進針深度范圍為32.72~84.67 mm,進針深度(55.59±0.87)mm。對照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范圍為28~75歲,年齡(51.24±9.47)歲;病灶大小范圍為18~78 mm,病灶大小(43.85±17.18)mm;進針次數每例1~3次,進針次數(1.4±0.24)次;進針深度范圍為29.82~82.67 mm,進針深度(52.59±0.91)mm。納入標準:(1)經過手術切除病理確診;(2)檢查前未經過放化療等干預;(3)單側肺組織病變;(4)有完整的病理診斷結果;(5)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且簽屬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肺氣腫等穿刺禁忌證;(2)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3)凝血功能障礙;(4)病理資料缺失。兩組肺病變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聊城市東昌府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儀器設備掃描應用CT機為日本TOSHIBA(16層螺旋CT)及美國GE(64層螺旋CT),胸穿包一個。同軸活檢針為full-core(InterV)活檢針18 G、長度為10 cm,外鞘長度6.8 mm,直徑19 G。(2)穿刺方法。行活檢術前依照患者胸部CT影像確定肺內占位的面積、數量、位置,制定合適的穿刺路徑以避開大血管等結構組織,選擇離胸膜最近點為穿刺點,借助CT定位燈標記體表穿刺點,記錄并測量進針次數、位置、深度、角度,手術者確定穿刺點后終止CT掃描。常規消毒,鋪洞巾,以2%利多卡因浸潤麻醉。對照組采用傳統穿刺活檢針按制定路線到達病灶中心,再次使用CT掃描確認進針路徑是否一致,若已進入預先設定區域時,利用導引針置入切割針后從四周切割取得標本,推出組織給予10%甲醛溶液固定后送往病理檢查。觀察組將傳統穿刺活檢針替換為同軸活檢針,其他操作與上述一致。術后對患者行胸部CT掃描,了解有無氣胸、出血等并發癥。
1.3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患者活檢平均次數及取材滿意率;(2)觀察CT引導下同軸定位經皮肺穿刺活檢及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診斷肺疾病與病理的對照結果;(3)比較兩組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一致性分析采取kappa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平均活檢次數及取材滿意率 觀察組平均活檢次數低于對照組,取材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肺病變患者平均活檢次數及取材滿意率比較
2.2 CT引導下同軸定位經皮肺穿刺活檢與病理結果 病理診斷惡性10例,良性40例;CT引導下同軸定位經皮肺穿刺活檢診斷惡性15例,良性35例,敏感度100.0%,特異度87.5%,準確率90.0%,陽性預測值66.7%,陰性預測值100.0%,kappa一致性檢驗結果為0.74。見表2。

表2 50例診斷肺病變患者CT引導下同軸定位經皮肺穿刺活檢與病理結果比較(例)
2.3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與病理結果 病理診斷惡性10例,良性40例;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診斷惡性17例,良性33例,敏感度70.0%,特異度75.0%,準確率74.0%,陽性預測值41.2%,陰性預測值90.9%,kappa一致性檢測結果為0.36。見表3。

表3 50例診斷肺病變患者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與病理結果比較(例)
2.4 并發癥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5/50),顯著低于對照組26.00%(13/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診斷肺病變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例(%)]
目前臨床上肺部病理檢查方法通常為支氣管鏡活檢、胸腔鏡活檢檢查、痰細胞學檢查、經皮穿刺肺活檢術等[4]。支氣管鏡活檢雖然操作步驟較簡單,費用較低,但此方法會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許多患者拒絕采用該檢查,此外該方法僅僅適用于二級以上支氣管病變患者;胸腔鏡檢查活檢同樣存在著創傷性大、并發癥多等問題,而且此項檢查對操作技術上要求也相對較高,加之患者難以承擔高額檢查費用,因此無法在臨床上推廣應用;痰細胞學作為目前肺病變常規檢查方法,即使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但由于陽性率低,很難做出精準診斷。經皮穿刺肺活檢術是目前研究和報道較多的創傷性較小且準確性較高的一種肺組織活檢方法[5-8]。雖然經皮穿刺肺活檢術借助它獨特的優點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大部分醫生認定這項手術僅僅適用于針對表淺的病灶,若患者肺部組織病變程度較重、病源較深,則進行病灶手術有一定風險[9]。因為肺部深部病灶活檢一直以來都是臨床上經常遇到的疑難問題,所以隨著手術的不斷開展,專家已有的經驗積累和深度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生已經開始運用CT引導下同軸定位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同軸活檢術對深部病灶的穿刺準確率顯著高于已有的常規活檢針活檢術[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平均活檢次數、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取材滿意及準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同軸針長度要短于且針體重量輕于活檢針,將針體置于患者體內后,對患者造成身體上的創傷性小且并發癥少,這與李茹恬等[11]研究成果基本相符。手術過程中患者正常呼吸等活動存在一定的擺動,會對針體造成影響,此時同軸針的穩固性要比活檢針更好,出現針體偏移等不良情況頻率低,安全性及準確性較高[12]。若患者需要活檢二次取材時,單純活檢針要重新透過胸壁,進行精確定位難度加大,尤其是深部病灶。而CT引導下同軸定位經皮肺穿刺活檢術能在同軸針置于患者肺內的情況下參照前面CT測量的結果及首次穿刺的肉眼外觀標本狀況進行靈活方向調換,成功率大大提高;相應地取材量增加,對患者肺部病變性質的檢測準確度提高[13-14]。
綜上,CT引導下同軸定位經皮肺穿刺活檢在肺病變診斷中具有較高準確性,可獲得滿意的取材結果,且安全性較高。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