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旅游是以革命遺址為基礎進行發展,目的是通過一系列游覽活動緬懷革命先烈、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教育。我國具有眾多的紅色旅游資源,近年來在各地政府地組織下,將紅色旅游開發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打造“紅色文化+綠色生態”的特色旅游。同時,革命遺址作為一種重要的物質財富,也必須要做好重點保護工作,進一步實現紅色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關鍵詞: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景區規劃
紅色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相對于一般的旅游活動,它更多地包含有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簡而言之,紅色旅游的愛國教育和歷史教育意義深遠。紅色旅游以紅色資源為載體進行各種主題活動,一般這些資源具有存量大、內容豐富、分工細、針對性強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要求:“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文化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基于此本文將探討紅色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和相關措施,以供行業內人士參考。
1紅色旅游的基本概念
《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紅色旅游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立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和接待旅游者進行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
2紅色旅游現狀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在近日面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各級政府應當支持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發展。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紅色旅游出游人數超過一億人次旅游保持穩定增長在國內旅游市場的份額。截止2017年我國已建立十二個重點紅色旅游景區三十條紅色旅游線路一百多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3紅色旅游景區面臨的問題
3.1規劃和建設千篇一律
當前我國紅色景區的規劃和建設面臨千篇一律的發展趨勢,雕塑成為了紅色景區的標志性景觀,而靜態的圖片展示結合枯燥的文字介紹形成了被動式的瀏覽。在歷史遺跡旁配以簡單的圖片文字成為了游客爭相拍照留念場所。除此之外,紅色旅游產品缺乏創新和內涵,一方面不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也不能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懷,多數景區變成打了“一次游”和“走過場”,這樣走馬觀花式的游覽方式大大降低了游客對紀念場所的敬畏感和神圣感,景區的機械化管理模式更無異于紅色景區品質的提升。
3.2紅色景區游覽內容單一
當前大多數情景區依然處于門票經濟時代,忽略了游客的參與性和啟發性等多重瀏覽感受,游產品辨識度低,部分景區基本處于零開發階段。旅游項目多為農家樂、垂釣等低端產品,與紅色旅游主體無關。此外,景區多頭管理的處境造成各利益主體從不同角度出發管理景區,各自為政,很難實現旅游發展的統一考量。
3.3紅色旅游景區非市場化現象較嚴重
當前我國紅色景區旅游處于嚴重的同質化階段,英國紅色景區旅游起步較晚所以紅色旅游政府為主導,景區的規劃和管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行政干預,因此紅色旅游業的非市場化現象是現階段亟須破解的一道難題。
4紅色旅游景區規劃發展策略
沙家浜風景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集豐厚的人文資源和秀美的自然景觀于一身,不僅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而且是國家濕地公園景區,景區結合自身特點創新發展紅色和綠色相交融、紅色和文化相結合、紅色與民俗相結合在旅游市場上樹立了一定的旅游品牌,基于此,紅色旅游景區規劃發展方面景區為例,吸取其優秀經驗。
4.1創新活動形式,深化紅色教育
為青年人注入紅色基因,景區暑期實踐活動眾多。蘇州大學學生來景區開展探索新時代紅色景區中革命文化“嵌入”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調研活動,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社會實踐隊對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進行訪談和深入調研。據統計每年有超過200萬游客前來景區參觀,其中有超過20萬的青少年前來社會實踐,紅色基因早已根植于沙家浜旅游之中,每一位來沙家浜景區的游客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紅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4.2整合紅綠資源,開拓創新發展
紅色教育沙家浜的特色品牌,綠色是沙家浜的獨特優勢。沙家浜的紅色文化根植于綠色生態,采取紅綠結合的旅游發展思路。近年來,為了適應游客不斷增長的需求,逐步由觀光型向“觀光+體驗型”轉變,景區開拓創新,積極探索愛國主義教育現場教育新模式,將紅綠資源轉化成具有實用性操作性強的體驗課程,寓教于樂、寓教于游。
4.3豐富景區業態,打造全域典范
為了讓游客現場觀賞革命年代居民智斗敵偽的故事,直觀的感受到那一代人的精神風貌,景區打造了《智斗胡司令》和《蘆葦烽火》兩場大型實景演出,通過運用現代高科技特效手段,重現當年革命戰場的場景,讓游客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4.4創新發展規劃,深化文旅融合
2017年以來,沙家浜累計接待紅色旅游游客2504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為2.5萬人次,紅色旅游綜合收入為11.83億元。目前沙家浜景區內外已形成住宿餐飲零售的商業店鋪三百多家,間接帶動農民從事三產1.3萬人,農民年均收益增長15%以上。隨著景區規模的不斷擴大,綠化養護、場館建設、公共配套等特色崗位一增再增,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實踐證明,紅色旅游不僅能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還可以與旅游產業相結合。
5結語
不同于傳統意義的旅游,學習和接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紅色旅游的首要目的是獲得精神上的極大鼓舞,帶來愉快感受。紅色旅游景區應該統籌規劃與安排,拋棄傳統說教、參觀的古板形式,通過引人深思的場館設計、身臨其境的情景展示、可參與性的特色活動、智能化的管理運營手段,努力挖掘紅色文化潛力,使紅色旅游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方琛琛.中國紅色旅游景區的品牌傳播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4.
[2]賈茵.紅色旅游景區規劃與管理研究初探[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7,19(5):56-57.
[3]李種玥.基于紅色旅游的景觀保護與規劃設計[J].科學技術創新,2019(8):124-125.
作者簡介
張博(1983.07-),性別:男,籍貫:吉林省吉林市,學歷:研究生,職稱:助教,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