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
摘要:民營戲劇團的前身是曾經由民眾自發組建的諸如“戲班子”的組織,是民間傳統戲劇文化和戲曲藝術的革新、進步“探路隊”,也是在民間傳播和傳承曲藝文化的一支生力軍。在歷史發展和時代變革的過程中,民營戲劇團由于貼近基層民眾,管理靈活,藝術形式接地氣,而受到民眾的喜愛,使其得到發展和生存。然而由于其散、小、亂的特點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成熟,其發展與生存也在新時期遇到了一些問題。應重視民營戲劇團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正確引導其發展和創新,科學管理、大力支援,使其更好地為文化產業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出力。
關鍵詞:民營戲劇團;市場化傳承;發展策略
民營戲劇團由于其入門門檻相對較低、成立成本相對較低、轉化為經濟和文化效益的時間相對較短、資金產投比較高等優勢,并以及其經濟社會屬性、意識形態屬性兼具的特點,得到了很多國家級地區的重視。我國民營戲劇團起步較晚,管理模式探索較淺,且由于特定歷史原因,可以說民營戲劇團的管理模式尚較大改進空間。
一.民營戲劇團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建立后,根據社會各界原有的劇團、戲園子和戲班子等戲劇演出組織的規模、特性、所在地等特點,改組產生了國有戲劇團、民營戲劇團和莊戶戲劇團三種類型的戲劇團。其中,民營戲劇團和莊戶戲劇團的管理在大部分時期行編制外管理,主要受眾為基層民主,特別是鄉鎮民眾,其主要收入來自演出費和政府購買演出經費,部分自負盈虧;而國有戲劇團則由國家財政供養,職責以完成國家演出、研究和交流任務為主,旱澇保收。這樣的制度在客觀上既保證了一些主要傳統戲劇的傳承和保留,又在民間保存了一條邊探索邊發揚的路子。
1.古代民間戲曲藝人及其組織
戲劇誕是一種誕生于民間、用于再現民間農事、狩獵、神話傳說的藝術形式,脫胎于祭祀活動和民間游戲。古來即有民間自發組成的戲劇團隊,將古老的戲劇代代發揚和傳承下來,逐漸形成今日的面目。如宋朝有“路岐”,清朝有“家班”。其作為一種戲劇藝人的謀生手段,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和藝人堅守的信仰,在組織模式上具有自覺性、自發性和自律性的特點,在傳統戲劇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上具有較高的自主性。但其管理制度較為嚴格,并受封建家長制影響,普遍存在高層對底層的剝削和壓迫。
2.近、現代民間戲曲藝人及其組織
清代自“民間戲進京”以來,豐富的民間戲劇得到了大力發揚和廣泛交流。其主要受眾依然為廣大基層民眾,但依然能夠進入達官顯貴的日常生活,加上西洋歌劇、話劇的出現,民間戲劇的形式、內容、思想進入高速發展期。
建國以來,戲班、戲園子被國家收編改組,大部分活躍于基層的小戲班被編為民營戲劇團,行編外管理,經營活動相對自由,經濟上部分自負盈虧,同時接受政府的演出任務并獲得財政支持。其生存受到國家保障,主要受眾為城鄉基層群眾,對戲劇文化的傳承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此階段國家對民營戲劇團的管理雖較國有戲劇團自由,但其模式較為單一,且由于推行傳統行政化配制體制,對其發展與創新存在一定阻力。
3.當代民營戲劇團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民營戲劇團經過了私有化改組,原則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許多戲劇團由于失去財政支持而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部分劇團轉變了模式,通過國家采購公益性演出等途徑,繼續維持大鍋飯的生活。這客觀上造成了戲劇文化的衰退。據統計,我國歷史上存在394個劇種,到1959年時尚存360個,到2005年時已僅剩260個,小規模劇種消失的速度劇增;其中一部分劇種已無專門的戲劇團,對其搶救性保存已迫在眉睫。
二民營劇團的特點
民營劇團由于其分布較散、經營較靈活、管理模式較為多樣、體量較小的特點,有其特定的優勢及劣勢。
優勢在于:
1.經營靈活,市場適應性強
由于民營戲劇團體量較小,其管理成本和改革成本和難度較低。若可以根據時代發展和受眾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其經營思路和演出內容,及時驗證新思路和新模式的成效,在時代的高速發展中能夠較快調整自身定位,找到新的出路。
也有一些戲劇團管理較為松散,其組織呈現季節性特征,或是在某些特定節日、慶典組織演出。成員多為戲劇愛好者,將演出作為一種興趣活動、志愿活動或是兼職工作,甚至是民眾內部自娛自樂,經濟上對于演出收入依賴性不強。由于排練經費、排練時間的客觀上的缺乏,其演出曲目通常為傳統曲目,內容較為單一。但部分劇團在得到政府財政支持和場地支持后,其演出水平也得到了較快的提升。
2.貼近基層,創新能力和表現力強
民間劇團的主要受眾為廣大基層民眾,其貼近基層生活、了解基層所感所想、傾聽民眾呼聲。與能夠定期進行交流演出、專家評演、學術探究的國有戲劇團不同,民間戲劇團的創作和再創作靈感來自于一手的民眾反饋,這使其能夠較快的反應大眾需求。
3.與市場經濟天然掛鉤,在改組后具有一定適應性
民營戲劇團在改組前就具有部分自負盈虧的屬性,這使其在改組前就具備了一定的對市場經濟和自負盈虧的生存模式的經驗。
劣勢在于:
1.缺乏統一管控和科學管理,具有盲目性和短視性
當代民營戲劇團由于缺乏政府的統一管控和引導,缺乏對市場的充分研究,難免具有一定的短視性和盲目性。部分戲劇團在改革和創新過程中缺乏充分的市場調查,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盲目調整。部分戲劇團的經營仍然以傳統的“找活干”加“等活上門”的模式為主,缺乏科學的營銷。還有一些戲劇團在運營時較為短視,不注重長期投資,如設備維護、人才培養、劇本創作等。這讓一些戲劇團終被時代所淘汰。
2.過度市場化,忽視本身社會價值
一些劇團由于生存所迫,或是過分追求經濟效益,無條件地滿足市場需求,造成其自身定位不清,失去自身亮點和特點,甚至出現傳播內容低俗化、庸俗化,失去了其文化傳承價值、思想傳播價值,最終迷失于市場之中。
三、民營戲劇團管理和發展策略
1.提供培訓指導,大力支援發展
應向民營戲劇團提供良好的文藝工作方針和政策,建設良好的工作氛圍,通過各種途徑對其發布專業指導和經營培訓,幫助其發展和繁榮。
2.培養人才,繼往開來
通過學校學習和社會培養,產生一批優秀的戲劇新人,扛起傳承優秀戲劇文化的大旗。
3.尋找傳承和創新的平衡點
既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做到“傳統的”和“時代的”相統一,“民族的”和“世界的”相統一。
4.扎根基層,擁抱群眾
民間戲劇誕生于群眾,發揚于群眾,保存于群眾。要意識到群眾是民間戲劇的根,民間戲劇決不能與民眾脫離。
5.開發市場,爭取觀眾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新的領域誕生,相對應的,一些新的市場空缺應運而生。應該積極探索新市場,爭取觀眾。
總結
如今不論國際環境還是國內環境,都處于資本從傳統行業流入文化行業、競爭從傳統產業轉移到文化產業的轉型期。應抓住這一歷史時期,大力發展民間戲劇藝術,為其提供良好環境、制造前景,讓民間戲劇團能夠更好地服務人民、傳承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王建亮. 民營戲劇團市場化傳承與發展策略[A]. 文藝生活.2017,12:286.
[2]王偉偉. 民營戲曲劇團的市場化與文化傳承發展策略研究[A]. 東岳論叢.2015,11(36):79-83.
傅謹. 劇團體制改革的北京、目標與路徑[A]. 福建藝術.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