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的快捷性和普惠性較強,不需要較高的交易成本,因此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受互聯網金融特性的影響,導致有諸多的風險問題存在于創新發展過程中,不僅對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造成阻礙作用,也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面對這種情況,需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為互聯網金融創新保駕護航。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監管路徑
新時期下,互聯網技術在金融業得到深度應用,催生出來了互聯網金融這一新業態。與傳統金融業相比,互聯網金融的普惠性、便利化等優勢明顯,不僅群眾不同層次的信貸需求、理財需求等可以得到滿足,還可以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高效的服務。近些年來,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步伐加快,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一系列先進技術被應用過來,對互聯網金融整體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但需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問題依然存在,需通過監督機制的完善有效應對各類風險,促使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得到保障。
1 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現狀
1.1 發展速度迅猛
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高度重視,先后將一系列扶持政策制定出來,對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以P2P產業為例,其在發展初期具有迅猛的增長態勢,達到了69%的平均增長率。近些年來,互聯網金融風險事件頻繁出現,金融監管部門開始大力監管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在創新發展中對風險控制問題也日趨關注。以2019年為例,我國金融科技風控申請專利已經達到118項。
1.2 助力新興業態模式創新
在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過程中,信貸、支付以及供應鏈成為主要應用場景。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信貸和支付領域。從信貸領域來講,通過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化技術,能對傳統金融機構難以高效服務的金融需求者進行有效覆蓋。互聯網金融具有簡單的申請流程、較短的貸款期限等優勢,可以有效補充傳統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的這一特征,推動了消費金融的發展。由于消費金融可以對消費者即時性、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進行滿足,目前受到了廣大年輕人的青睞。從支付領域來講,移動支付的興起,促使企業、消費者的支付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其中,線下、線上皆為移動支付的場景。線下移動支付的快捷性、高效性較強,消費者可以結合采用移動支付、生物支付等方式。而在線上支付普及過程中,有效驅動了銷售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電商產業[1]。
1.3 呈現組織形態多樣化特征
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逐步得到深度應用,為傳統金融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將一系列新金融模式、新金融工具等衍生出來,包括智能投顧、虛擬貨幣等。受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技術組織創新的驅動影響,傳統金融在風險管理、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創新升級步伐顯著加快。互聯網巨頭由于在資金、技術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快速響應金融科技的發展,在線上消費等多種場景內融入互聯網金融,獲得了較快發展。而傳統金融機構為跟上時代發展步伐,與金融科技企業積極構建協作關系,業務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顯著提高了電子銀行的交易額度,銀行業的智慧化水平在不斷提高。
2 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中面臨的風險挑戰
2.1 法律風險
通常情況下,造成法律風險的因素有這些:首先,法規不確定性。近些年來,我國持續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力度,但對應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未來容易改變法律環境,這樣在互聯網金融創新過程中就容易出現法律合規風險。其次,監管漏洞。互聯網金融具有較快的創新速度,涌現出大量新的金融產量,而目前由于缺乏完善的監管法律,導致有諸多的監管漏洞存在,這樣將難以保證用戶的合法權益。最后,受法律不清晰、監管不完善的影響,一旦互聯網金融創新逾越了法律紅線,將會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發展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
2.2 信用風險
信息不對稱是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互聯網金融能夠高效收集和處理大量信息,但由于互聯網金融模式出現持續演化、創新的態勢,這些信息難以對未來進行準確預測。如很多互聯網金融缺乏專業的審核能力,不能夠科學審核客戶的信用狀況,這樣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運營成本、風險發生幾率將會遭到增大。即便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互聯網金融企業難以對資金的用途進行追查,這樣將容易有違約風險產生[2]。
2.3 技術風險
信息技術是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關鍵支撐,容易有信息安全問題出現。互聯網金融機構對用戶的真實信息進行大量掌握,受網絡漏洞、安全技術不夠成熟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有信息泄露等問題出現,導致客戶信息的安全性遭到降低。其中,網絡中斷、網絡病毒等皆是技術風險的成因。此外,部分工作人員出現錯誤操作,也會造成技術風險的產生。
3 互聯網金融創新風險的應對策略
3.1 防范法律風險
首先,對市場準入與退出制度進行完善。在準入制度方面,需將與互聯網金融發展所匹配的準入門檻擬定出來,明確牌照的發放要求,且對業務分類標準進行明確,以便對監管部門進行科學確定。同時,要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技術標準進行設立,避免技術不達標的企業進入到互聯網金融領域。在退出制度方面,要對負責互聯網金融企業退出的監管部門進行確定,詳細規定企業退出的條件與過程。在退出管理過程中,需特別關注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將問責條例、破產制度等完善構建起來。其次,對監管主體法規建設進行完善。相較于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具有較大的差異。因此,不能夠繼續沿用傳統金融監管法律體系,否則監管的有效性將得不到保證。在未來發展中,需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進行明確,科學劃分職責,加強相關部門間的配合,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產品等進行經常性核查。此外,要完善對應的監管法規,全面、動態監控線上金融產品以及金融服務[3]。
3.2 應對信用風險
首先,要將信用管理體系統一構建起來。個體、小微企業等是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主要用戶,這些用戶缺乏完善的信用記錄,難以對用戶的征信情況進行高效獲取,導致信用風險容易法。面對這種情況,需在監管部門的主導下,行業自律組織、大型企業等相關主體密切配合,逐步將互聯網金融信用管理體系、征信平臺等構建起來。依據平臺系統的支持,互聯網金融機構能夠對用戶的征信情況進行實時查詢,更加準確的開展征信審核工作,促使借款人違約風險得到降低。其次,要將披露制度完善構建起來。通過信息披露制度的構建與推行,可促使違約風險得到緩解,信息不對稱情況得到改善。其中,平臺違約、客戶違約是信用風險的主要類型,互聯網金融機構可能利用虛假債權等方式對投資者的資金進行騙取,而通過對企業信息進行詳細全面披露,可促使投資者的利益得到保護[4]。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對信息披露形式、內容等一系列要求進行明確,促使披露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等得到保證。
3.3 控制技術風險
一旦有信息安全問題出現,不僅用戶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要強化控制技術風險。首先,提高網絡安全水平。對于互聯網金融機構來講,需將信息安全體系完整構建起來,以便促使員工的風險控制意識得到提高,避免有失誤操作等問題出現。同時,對風險監控預警系統進行構建,將防火墻、物理隔離裝置等技術設施綜合利用起來[5]。通過對風險多層防護機制進行建設,避免信息在傳輸、儲存過程中受到攻擊。此外,也可對網絡安全技術保障平臺進行立體化的構建,促使安全保護的全方位目標得到實現。其次,大力建設軟硬件設施。計算機設備、網絡設施等直接影響到技術風險的產生,如果設備設施不夠完善,將會增大病毒的侵入幾率。因此,互聯網金融機構需切實增強自身信息安全防護意識,結合實際需求,將充足的資金資源投入進來,大力建設軟硬件設施,促使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運行環境得到改善。
4 結語
互聯網金融面臨著較多的風險類型,且不同類型的風險互相影響,對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作用。面對這種情況,需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機制,加大監管力度,以便促使互聯網金融創新環境得到改善,推動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樹稱.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中國模式與金融創新[J].商業文化,2020(13):30-31.
[2]張偉,崔嵐.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5):208-209.
[3]梅源.試論大數據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J].現代經濟信息,2019(24):296-297.
[4]劉圓佳.信息化背景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策略研究[J].大眾投資指南,2019(24):245-246.
[5]葉綠原.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 時代金融, 2020(08):42-43+45.
作者簡介:李娜(1986-1-16),漢族,女,山東省臨沂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學歷:本科,職稱: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