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濤
摘 要:近年來,宿遷在“生態立市”戰略的引領下,下大力氣建設生態文明,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也在生態法制保障、生態知識供應、企業推動作用、公眾參與等方面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多措并舉探索提升宿遷生態文明的路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挑戰;路徑
一、宿遷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生態法制保障亟需進一步完善
第一,現行環境保護法律存在現代環保理念和具體制度的缺位,規定的基本制度不全面,留有大量的制度空白等不足。生態保護立法的源頭在于建立明確的自然資源權屬制度,以遏止資源浪費和過度開發問題。而當前自然資源產權制、用途管制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等都亟待健全。第二,環境資源保護制度之間的協調統一明顯缺乏,同其他法律規范中的環境資源保護條款更缺乏有效銜接,使現行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第三,由于與現行制度相關的配套制度還不健全,加上規定又存在過于原則的弊端,現行制度的可行性大打折扣,使得現行規范大多沒有得到真正落實,作用未能得到發揮。
(二)生態知識供應體系尚未確立
在生態知識生產層面,囿于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的影響,難以立足于當前的困境提出具有時代特征的生態文化思想; 對西方生態思想的引薦缺乏對中國生態現實的深刻觀照; 受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著作中某些特殊的生態思想論斷的拘束,難以依據現實情況進行再度創新; 多數成果都是地域性的經驗總結,理論高度欠缺,很難給國家的宏觀建設帶來有益借鑒。
在生態知識傳播層面,第一,我國沒有專門的教育管理機構,領導體制不明確,組織機構不完備,嚴重影響了生態教育的效果。第二,我國生態教育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經費難以得到保證的問題在學校生態教育中非常突出。第三,生態教育的范圍及教育的程度還很有限,尤其是普及性的生態教育同一般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處于落后的狀態。第四,相對基礎生態教育,也就是學校生態教育,我國的成人生態教育及社會生態教育更受輕視; 在學校生態教育中,人文生態素養教育比較于具體的技術學科教育更受忽視;非環境專業學生的生態教育相對于專業生態教育更不被重視。
在生態知識應用方面,由于我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科學技術落后,強調科技發展要服務于國家經濟的增長,而忽視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生態技術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三)企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推動作用尚未完全發揮
企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細胞,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力還是相對較弱。
第一,企業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中推動力不足。在現行體制機構中,政府與環境保護部門缺乏協調,對企業進行生態生產約束力不夠。各個部門各自為政,相互之間聯系松散,對于資源的調控缺乏統一性和規劃性,為企業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獲取高額利潤提供空間。當前因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造成諸多環境不公現象,許多有實力的企業在雄厚的資金支持下鉆政策空擋迅速發展,對于造成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卻需要全體社會為之補還。第二,在經營管理和技術創新中,企業觀念落后。企業在管理中缺乏生態意識,只注重對于一切人力、物力資源的協調利用,以提高企業利潤,而忽視在企業發展中協調組織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技術發展中,很多企業更加傾向于注重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持一種單向度的技術創新觀,只關注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向自然掘取到更多的資源。而忽視在技術創新中如何保護環境,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對于生態平衡的考慮[1]。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參與程度不高
從參與的形式來看,社團和公眾對政府環境決策的影響、對環境有較大影響的企業制約、維護公眾環境權益以及在國際環境保護事務中的影響所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從參與的過程來看,在實踐中,社團及公眾參與大多數都是針對已經產生并且對公眾生活產生影響的生態環境問題向有關部門做出相應的反應,屬于事后的監督。從參與的效果來看,社團及公眾的環保行動力嚴重弱化。例如現實中把生態環境保護活動付諸實踐的公眾大多數是因其與自身的利益密切相關,且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層面,而對于社會性的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較強的政府依賴,自身參與并不積極。從參與的保障來看,社會參與的保障制度嚴重欠缺。例如目前我國公眾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大多數都是由政府組織和發動,或者靠政府支持,而且也沒能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
二、宿遷進一步建設生態文明的路徑選擇
(一)健全生態保護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鋪設法治軌道
一是亟需制定有益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價格、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諸多方面的經濟、政策體系,以統一管理、統一規劃、逐步實施、典型示范為基本原則,逐步建立一套健全長效的生態制度,積極鼓勵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的大力發展及節約集約資源體系的快速推進,從而從政府與領導層面來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
二是可根據國家和江蘇省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依照宿遷市本地區之基本情況,盡快制定出一套符合宿遷市情和時代要求及科學發展需求的生態文明建設之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政策,諸如生態補償制度、生態修復制度、生態資源監管制度、生態資源歸屬和轉讓制度等,以全景式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個人和企業的環境污染違法成本以及政府的生態管理和城市規劃職能,從而為宿遷市的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實現良性互動
把生態文明理念置于精準扶貧的全過程,以貧困地區適度開發、發展特色生態經濟產業、加大智力與科技扶貧等策略,促進宿遷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的良性互動,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制定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互動的長遠發展規劃,明確宿遷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互動的目標、任務、方式、指標體系等方面的內容,統籌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建立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互動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健全扶貧開發中的生態補償機制和政策法規。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始終堅持生態至上、綠色發展的原則,在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要以生態為目標,做到寓生態文明建設于精準扶貧之中,實現“精準扶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精準扶貧”的良性循環。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鼓勵貧困群眾發展生態農業,通過科技扶貧、智力扶貧,改變貧困地區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掠奪式生產。堅持精準扶貧與生態文明建設、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相結合,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發展后勁[2]。
(三)提高企業生態自覺和環保能動性,充分發揮企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政府要引導企業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納入到企業的核心價值體系中。生態文明建設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促使企業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納入到企業的文化體系建設中,在企業的“愿景、使命和發展理念”等核心價值觀方面,有效地滲透進去,滲透到每一位員工中,從而,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企業自覺和整體的行為。
2、政府要鼓勵企業加大對環保的投入,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對于環保做得好的企業,政府要給予表彰和激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企業持續增加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開展節能環保優秀企業評選活動,并向同類或相關企業介紹推廣成功經驗;同時建立企業節能環保定期匯報和公示制度,在電視、網絡、廣播等媒體上,公示或曝光企業節能環保或污染排放情況,接受社會和公眾監督。
參考文獻:
[1]朱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文化建設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江西師范大學,2014年.
[2]鄧小海、曾亮:《貴州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互動對策探析》,《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