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 唐名威
摘要:期刊學術倫理和誠信體系是反映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樹立大國誠信的重要保障措施。本文分析我國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的重要作用,并從標準體系、作者誠信、同行評議專家誠信、編輯誠信、出版單位責任意識五個方面,探索科技期刊學術倫理和誠信體系的實現路徑,以期促進科研誠信生態的全面營造和期刊出版活動的規范、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科技期刊;學術倫理;學術評價;誠信體系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6-003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青年人才支持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ZZ051803
一、引言
當前我國正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而科技期刊在這個過程中舉足輕重,具有傳遞最前沿研究成果的作用。科研誠信是影響我國乃至世界科研領域生態大環境的直接因素,甚至關系到我國科學事業能否長期保持蓬勃、健康發展的態勢[1]。然而,近年來在科技期刊出版領域,學術失信問題尤為突出。例如,2017年,Springer撤下Tumor Biology期刊的107篇論文,這是學術期刊歷史上單次撤稿數量最多的一次,引起了學術界的重點關注[2]。
學術失信行為出現的原因多種多樣,且涉及多方人員,包括作者、同行評議專家、期刊編輯等。董毅敏等人[3]對近年來科技期刊領域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總結和討論,指出典型的學術不端行為涉及多個層面,如作者大量剽竊科研成果、期刊審稿機制不規范、同行評議造假等,并剖析了學術不端行為的深層原因,如缺乏完善的約束和問責機制、科研評價體系錯位、作者科研道德滑坡等。學術失信事件頻頻發生,違反了公平、公正的學術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們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影響惡劣,既影響我國身為科研大國的國際形象,也對我國真正潛心學術的科研人員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本文首先分析我國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從標準體系建設、作者誠信建設、同行評議專家誠信建設、編輯誠信建設、出版單位責任意識建設五個方面探索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倫理和誠信體系的實現路徑。
二、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的重要作用
為了合理引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傳播行為,不斷優化學術生態,推動我國科技發展和學術繁榮,2015年11月發布的《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指出,科技期刊是學術領域原始創新的重要展示和交流平臺,學術評價則是科技期刊的一項基本功能。在我國的科研生態體系中,科技期刊要深刻認識到自身所處的位置和承擔的責任,明確以下功能點:科技期刊應是科研成果的首發陣地,致力于推動我國學術發展,是學術評價中的“把關者”,是我國學術傳播的中流砥柱,是學術理論的“監控員”。
因為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科技期刊要確保公平、公正地刊登和傳播科研人員的成果。與科技期刊相關的方方面面(包括相關政策文件、作者、編輯、評議專家、出版單位等)在科研誠信體系實現的過程中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科技期刊誠信體系實現路徑
本節從標準體系、作者誠信、同行評議專家誠信、編輯誠信、出版單位責任意識五個方面,探索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倫理和誠信體系的實現路徑。
(一)標準體系建設
期刊學術倫理和誠信體系建設是我國科技期刊當前發展進程中需要重視和完善的一個重要方面。針對此問題,近年來我國明顯加快了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的步伐,連續發布多份與之相關的文件和行業標準,對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學術倫理和誠信體系建設、學風建設、責任主體確立等進行規范。
2018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學術期刊管理和預警制度,學術期刊應充分發揮自身在科研誠信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加強對學術論文的審核把關;2019年發布的《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4]明確指出了與論文作者相關的學術不端行為類型、與同行評議專家相關的學術不端行為類型、與編輯相關的學術不端行為類型;2019年發布的《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建立論文作者及期刊從業人員誠信體系,完善學術不端行為預警查處機制,筑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2020年發布的《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落實了科研誠信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并要求承擔單位科學、理性地看待學術論文,注重論文質量和水平,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
這些政策法規是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倫理和誠信體系建設領域的“上層建筑”,從根本上指出了建設方向,對學術失信行為進行了有效約束,有效規范了科研誠信行為。
(二)作者誠信建設
長期以來,廣大科研人員營造了良好的學術風氣。絕大多數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獻身科學、銳意創新,為我國科研事業的蓬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發生在少數人身上的學術不端行為嚴重敗壞了學術風氣,不勞而獲、急功近利是多數學術失信行為的根源。《關于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強調了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指出要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
戴新宇[5]研究分析了科技期刊中常見的作者學術不端行為以及采取的防范措施,對科技期刊質量的提高具有現實意義。王朗[6]提出,可通過檢查論文作者的基本信息、審核論文的邏輯性及內容、重視同行評議專家意見、成立學術不端監督機構、增強科研工作者學術道德意識等途徑減少學術不端現象的發生,保證期刊的真實可信,促進學術出版的繁榮發展。陳士奇等人[7]分析了高校學術不端的根源和成因,并提出了若干解決對策,如完善學術評價制度、建立個人學術誠信檔案、加強科研誠信宣傳教育、加大獎懲力度等,這些措施可有效抵制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翁志輝[8]從編輯的角度,對作者學術不端行為的防范進行了分析,提出期刊編輯要善于利用現代大數據技術和期刊數字出版平臺,有效防范學術不端行為。例如,利用網絡資源加強學習,提高識別學術不端的理論和業務素養;利用期刊網站及其互動平臺,引導作者增強學術規范意識;善用采編系統、查重系統、大數據等平臺,實現多層面的檢測與防控等。
要在期刊出版行業建設作者誠信體系,不僅要依靠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進行引導,還要通過技術手段、宣傳教育、獎懲結合等措施,有效防范作者學術不端的行為。期刊編輯也要強化意識,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對作者學術不端行為的檢測和防控。
(三)同行評議專家誠信建設
在科技期刊的出版過程中,同行評議是確保文章質量、創新性、前沿性的重要一環。審稿活動是同行評議專家在自身工作、科研之余的貢獻性行為,他們的專業性意見是科技期刊擇優錄用稿件的重要依據,也是編輯對文章質量進行把關的重要補充。查重系統可能存在文獻覆蓋范圍不全的問題,而涉獵廣泛、研究深入的同行評議專家非常有可能發現重復發表、篡改數據的文章。因此,同行評議專家的誠信問題對學術期刊的健康發展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同行評議專家的學術誠信問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是否可以發現作者的不端行為和自身的不端行為。同行評議專家自身的不端行為包括審稿意見不客觀、審稿速度慢、審稿意見差、使用作者觀點等。大多數同行評議專家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學風嚴謹,但是少數情況下可能會由于對科技期刊出版過程缺乏系統認知和評判標準,導致部分審稿不端行為出現。
陳鋼等人[9]針對典型的同行評議專家不端行為,對《浙江預防醫學》期刊的91位同行評議專家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同行評議專家對作者學術不端行為和審稿人學術不端行為的認知率較高,但還不夠全面;對作者“不當署名”行為,審稿人故意拖延審稿、提交不客觀的審稿意見等行為的認知率則較低。作者在文中提出,編輯部應積極為提高同行評議專家對不端行為的認知水平提供服務,如組織專門的培訓等。
針對常見的同行評議專家不端行為,劉春林[10]給出了幾條應對措施,如選擇恰當的同行評議專家,加強對同行評議專家的培訓,給同行評議專家拒審的權利,采用適當的激勵機制等,對建立完善的同行評議專家誠信體系作出了指導。
科技期刊稿件外審流程一般遵循如下兩個原則:雙向匿名審稿;同行評議專家和作者不同單位,且雙方沒有合作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審稿意見客觀、公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在科研數據挖掘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羅瑞麗等人[11]采用開放知識網絡模型方法,以構建“專家圖譜”為例,融合分析了科研管理大數據中的關聯知識和潛在信息。曾玲等人[12]認為可基于人工智能的學術搜索引擎、智能圖像數據庫,在同行評審時引入智能分析,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實驗數據記錄、同行評審中,采用身份唯一識別代碼、用戶畫像功能鑒別審稿人身份等。范真真等人[13]闡述了區塊鏈技術在同行評議信任問題方面的應用,從數字簽名和區塊鏈時間戳等方面,闡述了區塊鏈在學術期刊領域的應用實踐,為實現稿件匿名審理提出了新思路。
借鑒上述思想,編輯部可以從科研人員、項目、科研產出等維度,利用新技術手段挖掘出與文章作者相關的同行評議專家,并在送稿件進行外審時,有針對性地避開以上專家。此外,還應定期開展同行評議專家培訓,向各位專家普及常見的學術不端行為,增強其辨別學術不端行為的意識。
(四)期刊編輯誠信建設
作為科技期刊出版審核的重要環節,編輯誠信體系的建設嚴重影響著我國科技期刊領域誠信體系的實現。期刊編輯誠信意識的培養和增強是完善的科技期刊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已經出臺了《出版管理條例》《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以及《期刊出版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通過發揮政府的監管職能、提升管理力度,創造規范的科技期刊出版市場環境。
由于出版行業的特殊性,期刊編輯同時肩負著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謝文亮[14]總結了科技期刊誠信危機發生的深層原因,在此基礎上,給出了推動行業倫理規約建設以及期刊編輯職業道德建設的措施。熊繼梅[15]認為,健全和完善編輯道德建設體系,以高素質期刊編輯確保期刊誠信建設,是我國期刊誠信體系建設的有效路徑之一。
期刊編輯誠信建設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真正做到將工作重點放在為科研人員和廣大讀者提供優質的學術服務上,從而為我國科技期刊誠信體系建設貢獻力量。
第一,認真學習期刊出版行業規范,恪守職業道德,切實做到按照論文的質量決定取舍,而不是按照人情關系決定論文是否刊登。第二,不斷提升專業技能,確保出版工作的專業性,如提出具有建設性的修改意見,保證文字加工的質量,合理安排文章刊期等。第三,不斷加強與科研誠信相關的培訓,保證期刊編輯全面認識和深入了解科研誠信,提升期刊編輯的科研誠信素養。
(五)出版機構責任意識建設
出版機構是重要的出版相關者之一,在學術倫理和誠信體系的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出版機構應開展更多維度的探索,在科技期刊出版相關者層面進一步完善治理,為學術倫理和誠信體系的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一,承擔社會責任。出版單位在傳播創新科研成果、擴大我國在科研領域的影響力、加強學術交流等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出版單位的重要方針原則之一是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社會效益是考核出版單位的重要指標。出版單位應以發表和傳播精品內容為己任,不斷推動期刊發展,使其成為所在學科領域內最優秀的期刊[16]。
第二,重視出版質量和效率。快速發布和傳播作者的科研成果是作者和出版單位的共同心愿,同時也是對出版單位的基本要求。出版單位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要在規范出版的基礎上,盡量縮短出版周期。以《大數據》編輯部為例,為了保證文章的出版效率和時效性,《大數據》編輯部和中國知網合作,通過“知網首發”功能,實現了錄用文章的100%首發,大大縮短了科研人員成果的面世時間,降低了作者成果被盜取、篡改、搶占首發等學術失信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四、結語
誠信是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立身之本。在科技期刊出版中,誠信體系的建設是凈化學術環境、確保科研人員成果的重要保障。本文從標準體系建設、作者誠信建設、同行評議專家誠信建設、編輯誠信建設、出版單位責任意識建設五個角度,對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倫理和誠信體系實現路徑進行了探索,以期促進科研誠信生態的全面營造和期刊出版活動的規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文華,吳一遷,張俊彥,等.國外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對我國科技期刊出版誠信體系建設的啟示[J].學報編輯論叢,2013(1):1-7.
[2] 徐石勇,葉靖,康鋒,等.期刊學術不端的現象、成因及防范措施[J].編輯學報,2019,31(4):411-414.
[3] 董毅敏,龍寅.科研誠信體系在科技期刊領域的建設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20(12):57-61.
[4] 國家新聞出版署.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S]. 2019-05-29.
[5] 戴新宇.科技期刊中學術不端行為的防范措施[J].傳媒論壇,2019,2(21):102,104.
[6] 王朗.學術不端行為及應對策略[J].傳媒論壇,2020,3(6):98.
[7] 陳士奇,谷圣美,唐悅.學術不端的根源、成因及解決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0(13):18-20.
[8] 翁志輝.學術期刊編輯要善于利用網絡平臺防范學術不端行為[J].編輯學報,2019,31(S2):190-192.
[9] 陳鋼,徐錦杭,叢黎明.學術期刊同行評議專家學術不端行為認知情況調查[J].編輯學報,2015,27(3):246-248.
[10] 劉春林.期刊出版中的審稿不端行為與應對策略[J].編輯學報,2016,28(4):346-349.
[11] 羅瑞麗,王元卓.基于大數據的主動科研管理模式與優化決策機制[J].大數據,2019,5(5):16-24.
[12] 曾玲,張輝潔,冉明會,等.人工智能時代科技期刊應對學術不端問題的研究進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3):270-275.
[13] 范真真,吳晨,石晶.區塊鏈在學術期刊中的應用及實踐[J].中國傳媒科技,2019(10):22-24.
[14] 謝文亮.科技期刊誠信危機治理的制度規范與倫理建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657-663.
[15] 熊繼梅.論新形勢下期刊誠信建設[J].新聞傳播,2014(4):173-174,176.
[16] 劉冰.科技期刊應重視出版機構與出版相關者的倫理責任[J].編輯學報,2021,33(1):27-31.
作者簡介:馮華(1989—),女,河北保定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融合發展。
唐名威(1986—),女,黑龍江佳木斯人,博士,主任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