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網絡思政課堂為載體,輸出愛國思想和政治理論,需要鮮明體現現實邏輯、問題邏輯、價值邏輯、實踐邏輯,即掌握學生思想問題和動態,了解現實教育背景和網絡生態,主動構建前沿和先進的網絡思政課堂。同時,動態優化網絡思政教育線上資源庫、加強對網絡媒體平臺教育功能的拓展、做好傳統課堂與網絡思政的銜接,實現多渠道、多方法、跨平臺地開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網絡思政;高校;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D2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6-0249-03
一、引言
網絡思政,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特殊形式,是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蓬勃發展的產物。面對新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高校需快速轉換思維方式和教學觀念,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輸出相關知識和文化。而網絡思政視域下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需要在學生自我價值實現、國家利益維護、和諧社會建設方面進行多維度分析,要培育大學生的理性愛國主義思想,并能全面增強其愛國能力和動力。可依托網絡思政課堂傳導愛國主義思想,設計有效策略,構建符合現實邏輯的高效課堂。
二、高校網絡思政的主要特點
(一)網絡現象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參考要素
互聯網時代所產生的不同性質和規模的網絡現象,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形成和價值導向產生了較大的影響[1]。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據當前的網絡生態及其影響程度,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網絡思政教學模式。網絡現象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的參考要素,是由學生娛樂方式和生活習慣促成的。當學生熱衷于名人、明星、網絡話題的關注和探討時,教師就必須時刻追蹤學生對其產生的新觀念和新立場,并以此判斷網絡思政教學的有效性和適應性。否則,就會導致教學設計與學生認知產生偏離,進而引發教學信息輸出端口錯位和教學指令失靈。
(二)新媒體成為思政教育的新載體
多種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網絡思政教學更多借助新媒體工具完成教學任務,如利用微博和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獲取和傳播優質的教學內容。新媒體作為新型的思政教育載體,可承載圖像、視頻、聲音、文字等不同類型或格式的信息數據,極大地豐富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2]。
(三)凸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
網絡思政以網絡為媒介傳輸教學信息,注重凸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既定框架下,高校應主動構建愉悅、開放、新穎的網絡思政課堂,實現因材施教、寓教于樂,在輕松且嚴肅的氛圍下,強化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學生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可保持一貫的積極自主的學習行為,進而獲取豐富的知識和文化。而只有奠定好學生的知識文化根基,才能讓學生更加理性和科學地愛國。
三、網絡思政視域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四重邏輯
(一)現實邏輯
愛國主義教育需貼合我國基本國情,從“固本”到“開元”,應始終重視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3]。而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構成,應在網絡思政教育中有所延續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不是簡單的文化傳承,而是紅色基因的代代延續。尤其是在復雜、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高校應將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等深入滲透到愛國主義教育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正確道路上,應充分體現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邏輯。要實現歷史車輪的前進,需要進行文化創新,但更要做好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工作。在學生成長成才的各個階段,高校都應引導學生辯證和正確分析國家歷史,這樣才符合新形勢下網絡思政教育的基本邏輯。
(二)價值邏輯
網絡思政視域下,面向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需突破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時空限制。高校既要穩定發揮傳統課堂作為育人主渠道的作用,還要利用好網絡平臺和技術,對教學模式、內容、方法、流程等進行創新和優化。大學生對愛國認知的失位,反映的是思政教育的問題和不足。高校教師不應以個人的主觀意識判斷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應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客觀診斷教學問題[4],根據學生獲取信息的習慣和個性化學習需求,設計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和課程內容。同時,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價值實現,引導學生平衡好為國奉獻和追求自我價值,以網絡思政為載體,承載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切實體現教書育人的根本價值和意義。要從學生能力、素養、品質、價值觀、情感、個人理想等維度,綜合思考愛國主義教育。
(三)問題邏輯
網絡思政視域下,高校需對不同平臺、不同形式愛國主義教育成效的一貫性建立正確的認識,在利用網絡思政課堂傳授先進政治理論和文化的過程中,要及時發現愛國主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要以行政力量為驅動,學生如果只是被動地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就不能主動深度思考,更不易于形成端正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心理,這會大大降低教育質量和效率。因此,高校要以實際的教育問題為導向,對網絡思政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優化和完善,利用豐富的教育載體承載優質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若根本性的問題不能獲得有效改善,那么網絡思政教學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和目標,而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也很難獲得延續。
(四)實踐邏輯
依托網絡思政課堂,組織學生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高校要構建完善的線上教育平臺。要根據現實反饋和學生個體思想成長情況,合理規劃課程安排。教育工作者要以現實教育生態為參照,對大學生的認知進行有效復位。同時,要基于網絡思政課堂,促使大學生對現實形成清醒的認識,厚植愛國主義思想。此外,課堂設計、內容課程擴充、功能拓展等都需符合現實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要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愛國,讓其知道如何愛國,還要引導其理性愛國、長期愛國,更要讓其有能力助力我國實現中國夢。新時代背景下,依托網絡思政課堂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需符合實踐邏輯,立足國家發展的實際背景,教會學生科學愛國。
四、網絡思政視域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網絡思政課堂的構建
(一)動態優化網絡思政教育線上資源庫
基于網絡思政課堂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應動態完善和優化網絡共享資源庫。在借助網絡技術和平臺延伸教學空間的過程中,要切實發揮網絡思政教育線上資源庫的作用,如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學生思想問題,利用微課和慕課為網絡思政賦能。既要在形式上加強創新,還要保證教學信息的優質性、深刻性、時代性。例如,將中國理論、中國戰略、中華文化、國際政治發展內容等,科學地錄入網絡共享資源庫,結合文化歷史方面的優秀影視作品、動畫視頻等,為學生呈現立體、生動、有趣、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要基于優質和海量的線上教育資源庫,設計豐富多彩的網絡思政課堂。同時,教育工作者需關注學生當下關注的信息內容,提煉優質素材并融入數據庫中,用以豐富教學設計。具備趣味性和吸引力的課程內容,是網絡思政教學能有序、順暢開展的關鍵。而愛國主義教育應切實具備引領性和啟發性,真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國家身份認同感。
(二)加強網絡媒體平臺教育功能的拓展
新時代背景下,網絡成了愛國主義教育新載體,教育工作者要對網絡媒體平臺的功能進行有效的擴展和豐富,既要做好理論知識的傳播,還要增強大學生對社會發展態勢的認知。網絡媒體平臺,不僅是愉悅學生學習心理、豐富知識層次的工具,更是有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場所。教師可運用提問藝術、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政治理論研究等,豐富網絡媒體平臺的教育功能。愛國主義教育應在多維空間、多元的文化氛圍中推進,因此,教師需將具有現實映照性的政治文化、國家政策等,巧妙地融入網絡思政課堂。這可以極大地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理性的愛國主義思想。愛國不是口號,高校需培養學生,讓其具備以實際行動愛國的能力和意識。因此,高校必須根據新時代人才需求新標準以及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有效拓展網絡媒體平臺的教育功能。
(三)做好傳統課堂與網絡思政的銜接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需體現時代性、實踐性、現實性,要符合新時代人才培育的基本邏輯,要將網絡技術、新媒體深度融入大學生生活與休閑娛樂活動。高校要想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就必須做好傳統課堂與網絡思政的銜接,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對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價值追求進行引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高校需立足學生職業發展的根本,接地氣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以體現高等教育與人才培育的合理性、人性化和長遠性。若一味凸顯愛國需奉獻、犧牲的特質,就會加劇大學生心理壓力和負重感。高校應構筑輕松、人性、開放的網絡思政課堂,從現代視角出發,讓大學生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樹立維護國家利益的意識。同時,在線下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就目前的國際政治格局及中國崛起進行討論和辯論,以此為契機,增強大學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依托線上和線下教育渠道,引導學生將愛國情深度融入個人奮斗與成長的各個階段。
(四)整體和深入推廣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優質資源,需以網絡為載體進行深度滲透和廣泛傳播。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需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特征的新教育理念和理論,不能局限在實體空間和課本中,要主動向虛擬空間延伸[5]。教育工作者需根據大學生的愛國意識,有針對性地擴展課程內容,形成匹配度高教學新模式。同時,以網絡思政課堂為載體,承載優質的思政理論課和紅色資源,并在線上和線下整體和深入推廣紅色文化。而網絡思政課堂的構建,需以學生的成長規律和需求為立足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例如,以實際的網絡生態為抓手,引導學生認清現實,讓其能對網絡極端和錯誤進行駁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應以網絡為橋梁,向現實社會延伸和滲透。例如,以豆瓣、微博等平臺的謠言與傳播為例,合理融入紅色文化,培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讓其能主動展望未來,形成堅定的國家身份認同感。要將紅色文化科學地融入網絡思政課堂及學生的網絡活動中,并以歪曲歷史的網絡話題為切入點,構建具有實踐性和探討性的教學情境,讓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愛國主義思想。
五、網絡思政視域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拓展教育載體,注重理性愛國教育
愛國主義需深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意識中,以凝結成強大和深厚的民族精神。新時代背景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引領下,高校應進一步拓展網思政教育載體,對學生開展生動的理想愛國主義教育[6]。愛國是本分,需貫穿到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但同時愛國需理性,不能產生狹隘的愛國思想,即不能辯證地思考國家發展的優勢和問題,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偏見等。高校既要發揮語言、文化、活動等傳統教育載體的作用,做好優秀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工作,還要運用好傳媒載體,有效承載新文化、新思潮、新理念,從多個方面延伸和拓展學生的思維意識。要以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為核心思想,基于網絡平臺,引導大學生全面了解國際政治生態和發展趨勢,對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建立正確的認識。因此,高校需利用好網絡思政課堂,有效增強大學生政治敏感度,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同時讓其能主動承擔國家安全發展和統一的歷史重責。還要增強學生對國際形勢的認知,讓其將愛國作為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內在驅動力,理性和客觀地分析社會發展和政治格局。此外,高校還要根據新時代發展特點,持續加強理性愛國教育,確保學生在大是大非上立場堅定,在文化學習方面追求創新與卓越,理性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和文化并為國所用。
(二)發揮網紅文化的積極影響,重塑大學生理想信仰
如今,網絡直播和短視頻滲透到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對大學生思想成長、價值觀樹立、理想信仰的建立產生了不同程度影響。網絡思政視域下,高校應發揮網紅文化的積極影響,引導學生樹立創新、包容、服務、奉獻等意識。網絡現象的衍生是時代發展和技術革命的結果,教育工作者需從中提煉積極因子,構建愉悅、交互、開放、創新的思政課堂。教師可借鑒網絡直播的方式,對網絡思政教學模式進行豐富和優化,合理融入趣味元素。例如,教育工作工作者可利用薇婭助農扶貧的事例,對大學生進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流量至上、利益為先的網絡生態中,仍有網絡達人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助力國家精準扶貧,高校利用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案例,對他們的思想進行引領,能重塑大學生的理想信仰。愛國主義教育,需在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規范上發揮作用,引導學生形成堅定和正確的理想信念,主動連接個人價值實現與國家命運。大學生以興趣要素為驅動進行職業選擇時,應能盡可能地為社會的健康發展助力。如同優秀的網絡主播一樣,依靠帶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為國家精準扶貧事業助力。因此,網絡思政應在內容和形式上體現現代性,幫助大學生形成強烈的愛國思想和社會責任感。
(三)全面提升大學生認知層次,多維陶鑄愛國魂
由于受多元網絡文化的沖擊,大學生價值追求產生了主動沖突。網絡思政視域下,高校在實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過程中,應全面提升大學生認知層次,即引導大學生從思想上的愛國轉化為行動上的愛國,對國家利益和自我價值追求進行辯證思考。高校需基于網絡思政課堂,進一步矯正大學生的政治方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需具備價值邏輯、問題邏輯、實踐邏輯,根據學生思想成長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一方面,高校需利用網絡思政對傳統教學空間進行延伸,構建別樣生動的“空中第二課堂”,加深學生對網絡生態的了解,合理滲透歷史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高校需引導大學生主動接下歷史接力棒,形成為國家奉獻和犧牲的高尚品格,要將強國志、報國行深度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中,讓其從自我價值實現到國家愿景實現,產生更深層次的愛國認知和理解。而面向大學生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需切實發揮網絡思政的優勢和價值,以網絡為媒介,引導學生對自我、社會、國家、世界的發展樹立新的認知,并對生命意義和價值形成深刻的理解。高校要基于網絡思政課堂,從不同層面豐富學生知識結構,多維陶鑄大學生的愛國魂,讓大學生積極放飛青春夢想,并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付出行動。
六、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需強化和拓展網絡思政教育功能,利用新媒體強力滲透愛國主義思想,且注重全面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愛國主義教育既要體現政治層面的深刻性,還需具備現實性,要尊重學生的個人價值實現,讓他們主動、理性地愛國。高校要對教學內容和形式進行不斷創新,以符合學生認知的方法對大學生的愛國思想進行引領,促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能力、有道德、有紀律的愛國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陳茜.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推進路徑分析[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0,42(03):35-38.
[2] 李松.新時代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效能路徑探究.以重大疫情防控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5):323-325.
[3] 李芳.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堂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研究[J].商業文化,2020(36):123-125.
[4] 李春易,李燁,劉晴,等.網絡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輔導員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策略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05):146-148.
[5] 張曉婧.高校思政課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探究——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04):6-11.
[6] 余文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2):53-54.
作者簡介:劉艷(1983—),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