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是當前媒體報道的重點。本文對西部某地黨報的鄉村振興相關報道進行研究,發現目前此類報道中存在片面認為鄉村振興就是農村區域的發展、對鄉村治理領域報道重視度不高、將鄉村建設等同于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報道鄉村產業時片面重視生產環節、鄉村發展報道缺乏對主體的關照、問題探究性報道偏少六大誤區。對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新聞實踐經驗,提出針對性建議,為同仁開展相關報道提供參考,以期進一步提升鄉村振興新聞報道質量。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聞報道;誤區;建議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6-0169-03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戰略。隨著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的完成,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標志著“三農”工作轉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1]。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2],鄉村振興已成為繼脫貧攻堅后國內各級媒體報道的重點,大量報道聚焦鄉村振興中出現的新氣象、新趨勢、新面貌。尤其是我國西部地區,由于農村面積較大、農業人口較多、發展現代農業的任務較重,因此對鄉村振興的報道數量和占比也較東中部地區更多。
本文對西部地區部分省、市黨報中有關鄉村振興的報道進行梳理,并以某地黨報2021年5月至7月刊發的80篇鄉村振興稿件作為樣本進行剖析,其中不少精品力作,但某些報道存在一些認識誤區,須業界加以重視和改進。
一、誤區一:片面認為鄉村振興就是農村區域的發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鄉村主要指“城市建成區以外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和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綜合體,包括鄉鎮和村莊等”。鄉村是與城鎮相對的概念,鄉村與城鎮相互依存、共生。城鎮需要鄉村提供大量農產品及工業原料,需要鄉村為城鎮居民提供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空間載體;鄉村則需要通過吸納來自城鎮的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激發內生動力,推動實現新的發展,從而實現鄉村振興。但如今,部分記者認為,鄉村振興僅僅是對鄉村地域內各項事業的振興,因而經常就鄉村論鄉村、就“三農”寫“三農”,缺乏從宏觀角度、以城鄉統籌的視角去寫稿,最終導致作品高度不足、深度不夠、視野不廣。
筆者對某地黨報2021年5月至7月刊發的涉及鄉村振興的80篇稿件統計后發現,僅有7篇稿件是基于鄉村與城鎮相互溝通交流的視角來寫的,稿件涉及城市資本下鄉、農村發展鄉村旅游吸引游客、農產品在城市銷售受追捧等內容。其余稿件大多是就鄉村談鄉村振興,將稿件發生的區域范圍自動鎖定在鄉村范圍、農業范圍內。
在策劃、采寫、編輯鄉村振興相關稿件時,新聞從業者應培育宏觀思維,多從城鄉統籌、城鄉共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如除要思考某一新聞事件給鄉村居民產生的影響外,還要考慮其是否也會給城市居民帶來影響等。通過多思多想,更加深入地認識城鄉協同發展的優勢,拓寬報道的范圍,讓報道更具高度和深度,從而為各地各級決策者提供更具價值的參考。
二、誤區二:對鄉村治理領域報道重視度不高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總要求中,“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二十字總方針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體現出黨和政府要加強鄉村地區基層民主與法治建設的決心,有利于通過提升基層的治理水平為鄉村居民提供更高效的公共服務;有利于從更高水平維護公平與正義、促進鄉村全面發展;有利于鄉村振興的全面實現。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對鄉村治理越來越重視,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對鄉村治理的范圍、內容進行了較明晰的規定,明確指出了鄉村治理的方向和階段性目標。比如,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現代鄉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新聞媒體進行日常鄉村治理報道的重點方向。
目前,各地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3],并在全國推廣“楓橋經驗”,進一步促進鄉村基層治理水平提升。但在現階段的一些報道中,報道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完善等方面的稿件數量較多、占比較大;關于鄉村治理方面的稿件卻數量較少、占比較小。在分析某地黨報2021年5月至7月的鄉村振興報道時發現,涉及鄉村基層治理的稿件只有7篇,僅占樣本總數的8.7%。
分析發現,這些報道內容主要涉及對無證采砂船的處理、鄉村社區換屆選舉等某一特定時段和地域發生的動態性的事件,并且大部分報道為簡單的工作式報道。其中,有關“新鄉賢”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以藝術為紐帶團結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等內容,本可以寫出鮮活的現場新聞,或將其作為深度報道的素材充分利用,也只是寥寥幾筆帶過,并未進行深入挖掘,最終呈現的報道缺乏生動細節和深度剖析,過于淺顯、平淡。事實上,基層對鄉村治理領域稿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近期,筆者在渝西某街道采訪時就被詢問是否能介紹基層社會治理的一些亮點,如可供基層復制或基層可以延伸的某些典型案例中的先進經驗等。
總之,對于新聞從業者而言,要樹立基層治理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的思想,在報道產業經濟、區域發展的同時,多留意、挖掘鄉村基層治理過程中好的做法和措施,反映鄉村基層治理為鄉村帶來的新變化,源源不斷地為各地鄉村基層治理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三、誤區三:將鄉村建設等同于生產基礎設施建設
2021年1月13日,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在國新辦舉行的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布會上闡釋,鄉村建設不僅包括道路、供水、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鄉村物流、住房質量保障等方面,還包括教育、衛生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在縣域內部的優化配置,以及為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所開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等[4]。簡單地說,鄉村建設囊括了鄉村地區居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著力建設和完善這些基礎設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級黨委、政府對鄉村地區居民給予關懷與溫暖的充分體現。因此,針對鄉村建設中有關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內容,也應加以重視,將其納入報道范圍。
但在現階段的一些報道中,部分新聞從業者將鄉村建設等同于對鄉村地區的道路、灌溉、飲水、用電、通信等生產設施的建設。這些方面的確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但并非是全部內容。如果記者簡單地將鄉村建設等同于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那在這樣片面的認識下寫出的報道,將無法讓受眾了解鄉村振興的全貌。從本文研究的80篇鄉村振興報道樣本來看,涉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并不多,約有21篇報道在產業經濟、區域發展的報道中提及這一內容,占比不及樣本總量的26.5%。并且,在這21篇稿件中,涉及鄉村建設的內容也多為道路建設、人畜飲水池及其管網建設、信息網絡建設等,分別占比85.7%、14.3%、9.5%(部分稿件涉及生產建設的多個方面,因此數據有重疊)。此外,涉及鄉村居民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多為文化廣場的修建,約9篇,占比僅為11.2%。其他方面幾乎沒有涉及。
對此,新聞從業者應拓寬視野,多將筆觸放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類別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針對這些類別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報道,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就是說,記者在基層采訪時,應深入觀察、了解鄉村振興中醫療、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新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帶給居民的新體驗。通過報道這些新變化,讓受眾感受到鄉村振興給鄉村居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全面提升,同時也讓鄉村居民感受到黨和政府全方位的關心與關懷。
四、誤區四:報道鄉村產業時片面重視生產環節
產業興則鄉村興。農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動力,在“三農”工作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80篇作為研究樣本的報道中,涉及產業經濟的報道篇幅最多、占比最大,達59篇,占比73.8%,可謂是鄉村振興報道中的熱點、重點。但是,這些報道大多只涉及了產業生產過程的相關環節,如育種、管理、采收等。對加工、運輸、品牌創建等生產后續環節的報道僅22篇左右,占比僅為27.5%。從整體看來,鄉村振興報道的產業報道,對鄉村產業發展全產業鏈的關注度不高。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農產品消費需求不斷升級,鄉村產業已從追求數量變為追求質量,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5]。為適應市場消費升級的需求,農業主管部門應引導農產品生產者根據市場需求,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具體包括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以延長保質期、提升附加值,滿足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通過電商平臺實現線上銷售,加大高質量供應鏈的建設,大力推進快遞、冷鏈與冷藏等運輸等環節的發展,讓農產品賣得更遠、賣得更好。
同樣,對于黨報而言,也應針對市場需求變化作出相應的報道策劃和報道方案調整。我國農業由保障數量供應轉向推動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要求新聞從業者必須站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高度,秉持大農業融合發展的理念,不斷拓寬報道領域,從產業發展的新環節中挖掘報道的新角度,基于農產品生產全產業鏈的視角進行報道。具體來說,新聞從業者要加強學習農業經濟理論、與農產品相關的產業化知識,充實理論基礎;除持續關注、報道農業生產環節外,要重視對農產品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的報道,多關注農產品走出田間后的情況,包括品牌打造、產品營銷等方面,確保農產品銷得出,且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要加大對反映農村綠色環保的特色加工業、物流保鮮產業、農村電商產業、休閑農業、與生態緊密結合的農村生態旅游、鄉村養老產業等新興業態的報道力度,通過全方位的報道,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順利推進。
五、誤區五:對農民主體地位的關照偏弱
鄉村振興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其中有農民、政府干部、企業家、城市居民等多個主體。在目前的鄉村振興報道中,對干部、企業家等主體的工作反映較多、占比較大,農民卻多作為受益者、被發動者出現在報道中,其主觀能動性體現不足[6]。并且,部分稿件對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作用進行的是較為臉譜化的報道,對農民這一主體的描述缺乏立體感和縱深感。在80篇研究樣本中,有49篇報道明確了相關主體,其中將農民作為主體進行報道的僅20篇,篇幅和占比均不高。
內生動力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7];要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依靠農民、發動農民。農民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也是鄉村振興重要的決策者、參與者、推動者。農民群體包括家庭農場經營者、返鄉農民工、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等,他們都是鄉村振興報道的主體。
在報道時,新聞從業者要注重對這一群體的關照和刻畫,可重點關注和展示具體事件中這一群體所做的決策、開展的行動,以及他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等。這就要求新聞從業者要深入基層,在一線“抓活魚”,以充滿生活氣、人情味的新聞稿件充分展現農民群體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作用,幫助廣大農民樹立參與推動鄉村振興的決心和信心,推動他們向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奮進。
六、誤區六:問題探究性報道偏少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起步不久,仍屬于新生事物。新生事物自然有其蓬勃的生命力,也可能會在發展和推進的過程中面臨大量困難和阻礙[8]。黨報推出鄉村振興深度報道,有助于各級黨委、政府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針對具體問題進行仔細梳理和客觀分析,并就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對應之策。目前,鄉村振興報道往往報喜多,剖析問題少。在80篇鄉村振興報道稿件中,深度報道僅10篇,其中對現存問題進行剖析的深度報道僅7篇,占比不足1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新聞從業者擔心影響社會穩定,刻意回避問題;另一方面是部分新聞從業者工作理論水平不足,缺乏深入思考、剖析問題的能力,只會寫短平快的消息。
時下,增強深度報道的采寫能力已成為新聞從業者面臨的緊迫一題。具體來說,要多舉措提高自身理論素養,讓自己成為專家型記者、學者型記者;密切關注鄉村居民生活、追蹤鄉村振興熱點、了解干部群眾在工作中的疑惑或困難,及時發現深度報道的線索;在采寫時,采取客觀、公正的視角反映問題,提出操作性較強的對策,讓參與鄉村振興的主體感受到黨和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心與魄力,從而真正推進鄉村振興進程。
七、結語
鄉村振興是繼脫貧攻堅后黨中央實施的又一重大戰略,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為鄉村振興鼓與呼的新聞從業者,在鄉村振興宣傳報道中應注意避免步入片面認為鄉村振興就是農村區域的發展、對鄉村治理領域報道重視度不高、將鄉村建設等同于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報道鄉村產業時片面重視生產環節、對農民主體地位的關照偏弱、問題探究性報道偏少六大較常見的誤區;應多深入基層,關注與鄉村振興相關的方方面面;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覺悟,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精品力作,為推動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人民日報集體作者.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京隆重舉行[N].人民日報,2021-02-26(01).
[2] 新華社.習近平: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N].人民日報,2018-09-22(01).
[3] 江南.浙江嘉興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村里的事,大伙兒一起干[N].人民日報,2018-10-12(09).
[4] 劉春沐陽.國新辦發布會介紹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重點“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D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 2021-01/14/content_5579747.htm,2021-01-14.
[5] 戴小河,于文靜.從吃得飽到吃得更好更健康——“十三五”時期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盤點[DB/ OL].新華網客戶端-新華網官方賬號,http://shipin. people.com.cn/n1/2020/1017/c85914-31895554. html,2020-10-17.
[6] 王眷光.關于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性問題的思考[J].社會發展研究,2018(1):31-40.
[7] 人民日報評論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論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N].人民日報,2021-01-03(01).
[8] 莫仲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桂海論叢,2018(2):27-31.
作者簡介:羅蕓(1979—),女,重慶人,碩士,主任記者,研究方向:區域經濟、“三農”等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