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書編輯并非是人們觀念中僅修改病句和錯別字的崗位,圖書責任編輯也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勝任。一名合格的圖書責任編輯可以為社會提供豐富的優質圖書,滿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需要。合格的圖書責任編輯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牢記政治責任、社會責任、業務責任、經濟責任;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認真的工作態度、良好的工作習慣(如善于歸納總結、勤學多問、強化薄弱環節)、嚴格的時間掌控能力;需要做好與流程中各個環節的協調和溝通,同時需要與作者和讀者做好溝通,并協調好其需求,以確保圖書及時、順利地出版,并維持好讀者群;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以提高編輯技能,彌補知識盲區,拓展知識儲備;需要不斷總結和反思,尋找差距,制定工作目標,使工作不斷提升。
關鍵詞:圖書責任編輯;能力;責任感;專業技能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6-0235-03
一、引言
有的人認為,圖書編輯就是挑挑錯別字,改改病句,簡單得很,任何人都能勝任;有的人認為,圖書編輯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看書,悶頭工作,不聞窗外事,不接地氣。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任何人都能勝任編輯工作嗎?編輯都不需要了解科技發展,不需要懂專業知識,不需要了解時事政治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筆者認為,圖書的責任編輯是對書稿從發排、審讀到最終付印整個環節進行全面把控的人員,是對書稿正文全部內容的編輯加工和封面的審讀負全部責任的人員,是在作者和讀者之間起橋梁作用的人員。
一名合格的圖書責任編輯可以為社會提供豐富的優質圖書,滿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需要。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圖書責任編輯?筆者認為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定的專業技能、協調溝通能力、學習能力、總結與反思能力。
二、合格的圖書責任編輯應具備的能力
(一)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合格的圖書責任編輯可以通過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出版優質圖書,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圖書責任編輯要時刻謹記“責任編輯”中的“責任”二字。
圖書責任編輯至少肩負著四大責任:一是政治責任,即在政治層面上對圖書加以把握;二是社會責任,即在社會文化傳播層面上對圖書加以把握;三是業務責任,即在技術和知識層面上對書稿加以把握;四是經濟責任,即在經濟效益層面上對圖書加以把握。而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圖書責任編輯,應該在這四方面樹立牢固的責任意識[1]。
(二)專業技能
1.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
圖書出版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傳播知識,傳承文化,所以把好知識關是圖書編輯的使命和職責,讓讀者讀到內容準確的圖書是編輯的本職,如果讓有知識性差錯圖書流入市場就是編輯的失職。知識性差錯不但指圖書內容上的整體知識體系、思想傾向等方面的錯誤,而且指由于認識上的模糊、技術上的疏忽、文字表述不當等造成的涉及知識性內容的差錯[2]。
圖書特別是教材的讀者主要是師生以及相關領域從業者,他們具備圖書介紹的相關知識,會認真閱讀并且深入思考書中介紹的所有內容,這與暢銷書的讀者特點和閱讀特性是不一樣的。基于此,如果圖書中出現嚴重的知識性錯誤,會對讀者產生專業方面的誤導,甚至會使讀者對圖書其他內容以及出版社的其他圖書的質量產生懷疑,久而久之,可能對出版社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下文列舉一些專業領域的知識性錯誤。
(1)在計量經濟學以及其他應用經濟學領域的相關英文譯稿中,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顯著”(significant)常被翻譯成“重要”,“殘差”(residual)常被翻譯成“剩余”,“標準誤差”(standard error)常被翻譯成“標準差”。
雖然英文表述一樣或者近似,但它們在專業領域中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2)數學相關教材,如《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微積分》《高等代數》等,若編輯不具備專業知識,很難進行編輯加工。因為對于這類書稿,編輯不僅僅要審讀文字、字母、數字,而且要在了解其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推理、計算,只有這樣才能發現書稿中的問題,從而進行修改或者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真正做到對作者和讀者負責。
(3)當前有很多介紹軟件操作或者利用軟件分析現實案例的教材,如《計量經濟學軟件EViews10.0應用教程:從基礎到前沿》《EViews/Stata計量經濟學入門》,以及介紹Python應用的大數據系列教材。編輯只有在了解軟件,使用過軟件(當然不一定是精通),并且了解圖書中介紹的有關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審讀這類書稿。編輯加工該類書稿時,應該下載對應版本的軟件,安裝后,根據書稿的介紹進行相應操作,只有這樣才能知道書稿中介紹的步驟是否正確,書稿中的截圖是否正確,書稿中的程序代碼是否正確(有的書稿會出現遺漏個別關鍵詞的字母、不合理空格等問題)以及代碼運行后的結果是否正確。
基于以上分析,圖書的文字編輯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從容審讀加工有關書稿,避免漏改、錯改現象。雖然修改看似簡單,但背后需要的專業知識是不容忽視的,一旦漏改或者錯改,會給讀者留下不好的印象,長此以往,將有損出版單位的口碑。
2.認真的工作態度
(1)認真審讀書稿內容。文字編輯是一個“憑良心”工作的崗位,對書稿質量的把關也有程度深淺的差別。書稿編輯加工的程度不應該僅僅以沒有錯別字、沒有漏字、沒有語病為標準,以出版單位內部質檢部門以及出版單位外部審核機構都沒發現不合格現象為標準,而應該在兼顧前述標準的前提下,深入書稿所介紹的知識,以讀者和審讀者的雙重身份,從學習和審核的不同視角對書稿進行編輯加工。
只有這樣,才能發現書稿的邏輯性錯誤、不同章節同一理論的矛盾之處等問題。對于有嚴密理論推導和復雜公式計算的教材,只有達到上述標準,才能發現不易覺察的錯誤,如上下標被寫成平排格式、計算結果小數點錯位、圖像中的標注錯誤、希臘字母被誤寫成求和計算符號等問題。
(2)為重點圖書的出版加班加點。所謂重點圖書就是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甚至二者兼具的圖書。這類圖書,有的訂單量大,有的時效性強,不管是何種情況,責任編輯都需要以最快的速度保質保量地完成出版任務。這時就需要犧牲工作之余的時間,馬不停蹄地趕進度,確保圖書的正常出版發行。
3.良好的工作習慣
(1)善于總結歸納。編輯在加工不同書稿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共性,也有差異。對于每本書稿遇到的問題要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及時進行總結,如在筆記本上記錄下每個書稿的書名、類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編輯加工過程中不熟練或者容易出錯的地方等。這屬于每個書稿遇到的問題的差異。
總結多本書稿遇到的問題,就會發現它們存在的共性,并逐漸總結出某一類書稿或者某一類內容所遇問題的共性。例如,在字詞方面,“無需”與“無須”、“作”與“做”的差異;在固定表述方面,國家各個機構的名稱以及簡稱、國家各種政策法規的名稱、數學中各個數學家的中譯名、美國各個州的中譯名等等;在敏感問題方面,臺灣有關機構的表述、地圖的保留與否、哪類人物和問題書稿中不能涉及等等。
出版單位內部的質檢部門以及外部的上級出版主管機構會對已經出版的圖書進行抽檢。要對自己責編的圖書以及部門的圖書,甚至全出版單位的質檢圖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和學習,記錄到自己的筆記本上并進行歸類,同時需要加強記憶,避免重蹈覆轍。
(2)勤學多問。多問。編輯工作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一方面,編輯在審讀書稿的過程中要深入理解內容,以讀者的身份,從學習的角度開展工作,要善于“自問”;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有知識盲區,掌握的知識都有局限性,只有博采眾長,才能讓編輯工作更上一層樓,要善于“他問”。
勤學。一方面,很多書稿所講的知識不是永久不變的,如法律法規、軟件操作、時事政治等。這時,編輯加工書稿時,就要高度重視,了解書稿中有關的法律法規是否已更新,介紹軟件操作的書稿中不同軟件版本相應的操作步驟和界面是否已更新,歐盟的成員國數量是否已更新等等。另一方面,從豐富自己知識儲備的角度來說,查詢網絡知識(如博客、文庫等)和查閱有關圖書等也是極好的學習方法。
(3)強化薄弱環節。編輯在編輯加工過程中,有時候會在某一方面多次出錯,存在所謂的薄弱環節。例如,對于術語前后不統一、主謂賓指代不清、多字漏字、某機構的名稱、參考文獻的格式等問題,存在疏忽,會漏改、錯改。
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固有的知識存在錯誤,沒有及時補充和學習;二是接觸的書稿種類有限,遇到某一類問題的機會比較少,對新種類的書稿不夠敏感;三是沒有及時總結問題,強化記憶。
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編輯,必須克服上述困難。
4.嚴格的時間掌控能力
編輯工作不應該是“死板地悶頭審稿,不聞窗外事”。筆者認為,編輯應該是“生產車間的主任”,牢牢掌控各個環節的情況,應對從審讀到出版的各種問題。掌控時間是責任編輯必備的一項能力。每一份書稿經過初審、退改、校對、核紅、看清樣、復審、退改、校對、核紅、看清樣、終審、退改、校對、核紅、付印等環節大概需要的時間,封面的黑白樣、數碼樣的審核時間,正文和封面都付印之后大概哪一天看藍紙,編輯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時間掌控能力對審讀加工時間有限、出版緊迫的圖書而言,格外重要。舉例如下,假設有一名責任編輯,要在一個月之內編輯加工一本300頁、版心為38行×39字的書稿并見書(為了方便起見,此處省略三校的說明,只保留三審、退改、付印環節),現在是6月1日,需要6月30日見書,那么扣除書稿的印刷和入庫的最短時間7天,需要在6月23日左右進行正文和封面付印;扣除核付印樣的最短時間一天,需要排版廠6月22日送來付印樣;扣除排版廠改錯頁的最短時間一天,需要跟終審溝通在6月21日終審完;扣除終審的最短時間3天,需要排版廠在6月18日改完二校稿;根據書稿的厚度和修改的程度,扣除排版廠最短修改時間3天,就需要在6月15日復審完;扣除復審的最短時間5天,需要排版廠在6月10日改完一校稿;扣除排版廠最短修改時間5天,需要在6月5日看完一校稿并退改;那么從6月1日上班開始到6月5日下班結束的5天內,初審每天要看60頁,按照每個小時看6頁的速度,每天需要看10小時,因此在每天7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之外,需要擠出3小時加班編輯加工書稿。只有精確到責任編輯審讀初稿時每天的工作小時數,并嚴控后面各個環節的時間,才能保證6月30日見書。
其他的情況可以進行類似推理,可見嚴格的時間掌控能力是一個圖書編輯提高業績并及時實現圖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不可少的能力。
(三)協調溝通能力
1.與圖書編輯加工各個環節的溝通
書稿整個編輯加工到付印涉及的環節眾多,涉及的部門和人員也很多,如編輯部、出版部、美編室、排版廠、校對員等等。這些部門涉及書稿的編輯加工、印制、封面設計、排版等環節,與負責每個環節的人員及時溝通是保證及時且杜絕不合格出書的關鍵。
不良溝通會導致“三審三校”環節延誤、審讀不到位,出現印單填寫錯誤、印廠催促不及時,封面設計方案有偏差、數碼樣追色不到位,排版廠沒有對書稿進行加急處理,校對人員對專業性極強的書稿沒有校對出錯誤(如不合理換行)等各種問題。
因此,實現各個環節的良好溝通非常必要。
2.與作者的溝通
責任編輯是書稿編輯加工過程中直接面向作者的出版人員。責任編輯需要跟作者溝通有關書稿的各種問題,如提出疑問和修改建議,改正錯誤并請作者核實。
與作者的溝通需要一定的技巧。作者在某一專業領域,比編輯有權威、更專業,所以提出書稿問題的時候,要持一種探討和請教的態度。以這樣的態度對待作者,無論作者對自己的書稿極端自信還是謙虛謹慎,都能順利開展后續工作。
3.與讀者的溝通
讀者是出版行業的終端用戶,對于他們提出的有關圖書任何問題的反饋,都要積極對待。例如,讀者反饋印刷有頁碼排錯,就需要給讀者更換;讀者反饋圖書內容有知識性錯誤,就需要及時記錄,并向作者反饋,以便加印時修改正確;讀者反饋的關于書稿的內容編排和設計的建設性建議,要及時反饋給作者,以便修訂時加以調整,使圖書更符合讀者的需求,進一步提升銷量,從而提高出版單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學習能力
1.擴展知識領域,彌補知識盲區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更不用說在一個天天與圖書、與知識打交道的領域。但即使永無止境地學習,也仍然存在知識盲區,反過來這也是我們需要永無止境地學習的原因。
豐盈的知識是一個編輯在審讀加工書稿的過程中自信的源泉,是編輯技能的“百寶箱”。
2.了解時事政治,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要及時了解國內外的時事,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遇到有關時事政治問題時,準確判斷和修改,真正做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整體把握出版物的思想性。
意識形態問題必須高度重視。編輯要把握好稿件的思想性,要審查稿件是否堅持唯物主義,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道德要求,是否有助于人們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是否堅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作為一名合格的圖書責任編輯,一定要認真對待這方面的內容。新形勢下,有的政治性問題比較隱蔽,這要求編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尤其是在涉及政治問題、民族問題、歷史問題、地圖問題、軍事問題、法律問題時,要做好圖書出版思想大門的“守衛者”[3]。
3.克服畏難心理,勇于嘗試突破
編輯工作如果只涉及某一類或者某一專業的書稿,對于編輯技能的提升是不利的。有的編輯在編輯不熟悉的專業的書稿時,一方面,看不懂,發現不了問題;另一方面,容易修改錯誤,從而導致作者不滿,甚至圖書質量不合格。
筆者認為,只要書稿的內容不涉及高深的專業知識,與編輯已有的知識儲備跨度不大,就可以嘗試進行編輯加工。每嘗試一次,就得到一次拓寬知識面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會熟能生巧,知識儲備也會隨之豐富,從而輕松駕馭更多類型的書稿。
(五)總結和反思能力
第一,總結責編圖書質量和數量,與業績突出者作比較,找出差距。每個行業都有標兵,出版行業也不例外。要請教同事們,獲取他們的工作經驗,取其之長,補己之短。
第二,總結薄弱環節,反思問題所在。如果責編圖書的質量和數量下降,就說明存在薄弱環節。例如,不熟悉編輯加工的書稿涉及的領域,看不懂,不知道如何修改,從而導致看稿速度下降;對政策法規不夠了解,導致復審環節發現政策法規未更新,從而返工,進而延誤出版;英文水平欠佳,導致看翻譯稿速度慢。這些問題都要及時總結和反思。
第三,要在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上,制定新一年的工作計劃。制定計劃有助于督促自己進步,要隨時對照工作計劃,及時調整有關工作。
三、結語
責任編輯只要做好上述各個方面就是合格的。在新的出版形態不斷涌現和發展、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圖書出版會遇到新的狀況,責任編輯也會面臨新的挑戰,一名合格的圖書責任編輯的成長之路是漫長的,也是無止境的。
參考文獻:
[1] 張利軍.責任編輯:圖書質量的守望者[J].出版廣角,2014(11):33-35.
[2] 曲寧.圖書編輯如何避免知識性錯誤[J].傳媒論壇,2020,3(01):96,99.
[3] 谷秀莉.圖書編輯應具備的素質[J].采寫編,2020(05):150-151.
作者簡介:王美玲(1979—),女,山東昌邑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編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