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華
新一輪的科學課程改革已經實施第四年了,教材的內容要么是重組,要么是呈現的方式方法變化了,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就是要體現的課程標準有點不一樣,增加了很多拓展活動,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三年級上冊《空氣單元《壓縮空氣》一課,就跟之前《被壓縮的空氣》一課很像,我根據鄉村學校的實際,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加了一個教學內容“壓縮氣槍”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作為學生的拓展內容。氣槍是我課外自己用竹子做的,并且能把氣槍打響,把子彈射出去才符合要求。課前我猜想,在經過導入后,讓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在玩氣槍的過程中,大部分的學生都會發現了問題“為什么第一顆子彈打不響,第二顆才能打響?”“為什么第一顆子彈打不出來?”“為什么要剩下一顆子彈在竹筒里才能把氣槍打響?”這樣學生就自行產生了探究的問題,而且充滿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欲望。于是我會進一步去引導他們:“觀察氣槍的活塞和竹筒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要這樣做?”一語會驚醒學生們,氣槍的活塞要比竹筒短一些,然后得出把子彈射出去的不是活塞,所以第一顆子彈留在竹筒里。我繼續把問題推進:“那么是誰把子彈射出去的呢?”我讓學生反復去玩氣槍,然后去畫草圖,把整個過程畫下來。
從圖里學生很快就發現,是第二顆子彈壓空氣,然后把第一顆子彈推出去的,從而得出是壓縮的空氣把子彈射出去。問題就迎刃而解,這節課就會很順利。
課前的設想很完美,但是在上課的時候,卻遇到了我意想不到的問題。
一、問題的產生
一上課,我就問:“學生玩過這種氣槍嗎?想玩嗎?”當然學生一下子興趣來了,我就讓學生玩了五分鐘的氣槍。
我繼續引導:“同學們在玩氣槍時,遇到有什么問題?”學生一只只小手舉起來了。
生1:我的氣槍不知為什么打不響?
生2:我想知道這種氣槍是怎樣做的?
生3:我想知道怎樣才把氣槍打響?
……
這時我才發現學生不會玩,我沒有把氣槍打響的要領告之學生,學生的興趣是“怎樣去做這種氣槍”,而不是“對子彈怎樣射出來”感興趣。我一下子適應不過來,硬把問題扯到原來的設計方案上:“做氣槍的問題我們課外再一起研究,同學們有沒有發現第一顆子彈沒有打響……”結果學生的興趣受到很大的打擊,整節課感覺都是我在牽著學生走。
二、問題的思考
其實科學課就其教學內容而言,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些突發性問題呢?(1)要善于抓住有價值的突發性問題。我們面對突發性問題大多數是一帶而過,或者說“課后再說“。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有些突發性問題是具有研究價值和教育價值的。面對這些有價值的問題,有的可以課后研究,有的則可以及時抓住,使之成為學生進行觀察探究的新的契機和新的平臺。如上面的教學,抓住學生的問題“想知道怎樣做氣槍”,教師進一步啟發,把問題引到“要做一把好的氣槍,就要了解氣槍能打響的原理”的問題上,那么就成了一節探討課了。所以,我們要做有心人,要有“生成性”的教學價值觀,善于捕捉隨機產生的有價值的突發性問題,使之產生新的教學效應。(2)以學論教。教師在處理突發性問題的時候,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處理的方法和教學的策略。既然學生提不出“為什么第一顆子彈打不響”,教師就不能把問題硬塞給學生。其實學生提出“怎樣才能把氣槍打響”是同一類問題,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到原來設計的方案上。(3)實事求是,尊重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分歧甚至錯誤出現,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實事求是,同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和情感體驗。教師其實可以就把問題“我們怎樣才能做好一支氣槍”作為探究的問題也未嘗不可。
三、問題的解決
長期以來,我們依賴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囿于書本的記載,很多教師在課前沒有去實踐過,很多問題想當然或者是沒有關注細節,結果往往在教學中措手不及。教師在備課時,很多時候是備學生而不是備教學內容,學生出現的各種情況,我們應該心中有數,而不該在課堂上來個措手不及。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應當是先行者、參與者、引導者,真正做到“和孩子們一起走進科學”。
(作者單位: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第二中心小學,廣東 ? 廣州 ?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