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城市學院 張智程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生理機能在下降,自理能力也開始衰退。老年人的衰老不僅僅表現為身體器官的老化,也包括適應性和抵抗力的衰退,加上各種疾病的影響,會造成一系列復雜的生理機體衰退。人到老年,社會角色和經濟地位發生了轉換,曾經工作繁忙無暇休息,現在可能會空閑無所事事,對于使用的空間需求也有所改變,希望有更多“溫度”。這種角色的轉換對于老年人來說會遇到各種各樣難以適應的問題,他們心理上會產生壓力,情緒有所波動。由于老年人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都逐漸下降,他們逐漸從社會參與的主流中弱化,能力喪失很快,所以要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多跟外界接觸,交換信息。
老齡化進程中社區存在很多問題,包括空間不能充分被利用,原因是在地老化的人越來越多,使用者越來越不去使用對于體能要求高的空間,有些空間甚至成為閑置。高齡者的身心逐漸老化,心理上也需要更多的關懷,因此需要更多的活動來幫他們提升技能、減緩衰退、增加心理愉悅感。在地老化并不是因為老齡者不想住更好的社區,而是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減輕年輕人的負擔。其次,這里的環境相對來說更加讓他輕松,不需要去適應新環境,也有很多老朋友在這里,更加有安全感。因此這些感受需要通過空間設計來保留在基礎上更好地服務他們,重新規劃空間功能與小型建筑穿插在社區空間中,鼓勵高齡者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或是與周邊的鄰居進行一些互動,不再是孤獨的在家,沒有任何交流增加自身的心理負擔。空間內的老人可以相互監督、相互照顧,分享生活。
與此同時,空間作為信息交換的場所,更多的高齡者需要走出家門到空間活動,給老社區裝電梯也是一個方便他們走出去的有利政策,走出去更多的活動交流,通過信息系統管理共享其他社區的信息,使社區與社區之間的信息實現互聯,也可以匯總到一個終端進行數據的分析,通過對每一個社區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知道這個社區的高齡者真正的需求與期望,從而組織他們進行活動與學習,讓他們開心度過晚年生活。在整個社區公共空間的設計架構中,長期系統性地收集信息有助于對社會老齡化方向進行判斷,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和高齡社會幸福指數的提高。
集中式養老社區的代表“太陽城中心”位于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西海岸,布局呈現“同心圓輻射狀”(如圖1)。總共有六種不同的類型:獨棟別墅、連體別墅、輔助照料式與家庭護理機構、出租的獨立居住公寓輔助式住宅和庭院,為老年人提供不同種類和規格的服務。整個社區約有10000多個住宅單元,規模龐大。社區平房以及別墅的住宅類型使得老人免于接受樓梯帶來的挑戰,遍布在社區及城區大大小小的診所及醫院方便了居民就診。“太陽城中心”社區內的娛樂健身設施相當齊全,無論是高爾夫場地、游泳館,還是網球場或者活動室,都應有盡有。除了豐富的娛樂健身場所外,計算機班、縫紉班或舞蹈班等有趣的課程也可供社區居民選擇,幫助老人與時俱進,培養新的愛好。“太陽城中心”全面而獨特的設計理念及手法,是美國以及全世界養老社區的典范(如圖2)。

圖1 “同心圓輻射狀”

圖2 太陽城社區鳥瞰圖
日本橫濱太陽城老年公寓的景觀設計獨具一格,打破了傳統的養老院空間格局,愉悅、舒適的戶外景致呈現出自由閑靜之感,營造出桃源般的恬靜安然(如圖3)。公寓內部經過精細化設計的配套生活設施,以及橫濱獨有的自然風光和地理優勢,使其成為日本眾多同類養老住區的典范之一(如圖4)。

圖3 老年公寓平面

圖4 公寓室外景觀
目前,老舊居住區公共空間的適老性公共服務設施在規劃設計和建設上不夠完善,仍舊將用戶畫像定為中青年人群。這就造成社區公共空間設施不能很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無法為老年人提供一個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老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不斷減弱,居住區的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必須考慮老年人的特殊情況及特殊需求,如居住區活動中心及活動廣場、專屬步道規劃、標識導覽系統、休息設施等。
在對適老化社區進行景觀改造時,應當將安全性作為首要因素進行考慮。老年人群由于年齡、生理、疾病等原因,對環境的認知能力和對刺激的感知度均有所下降,有時很難克服一些障礙和潛在的危險。安全感的缺失也是造成老年人失落感、抑郁感增加的一大主因,因此無論在硬件設施的配置還是人文關懷上,都應將安全性策略涵蓋到設計的方方面面。
老年人較年輕人而言生理尺寸及活動特征等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社區內的硬件設施及景觀空間的營造必須切實圍繞人體工效學、依據老年人的生理結構和活動特點進行規劃和設計,盡最大可能營造無障礙環境,減少出行及設施的使用風險。近些年來,有些打著無障礙設施旗號的設計,盲目、死板照抄而不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而使得該設施的使用更加不便捷。另外,在這些無障礙設施的材質選擇上,也要避免一味地冷冰冰,增加人文關懷和親切感必不可少。
通用設計又稱“全民設計”,是指在產品的設計上盡最大可能面向所有使用者,無需加以改良或特殊改造,也能適合所有群體,與“包容型設計”概念相通。在針對失能者或殘障者設計的設施與環境中,無論是界面、標識還是構造,大多帶有將其與“正常人”區別對待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并不是有意為之,但卻有可能會使使用者懊惱沮喪,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另外,不同階段的老年人對居住空間也有著不同的需求,要考慮到老年人的生活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的特點,具備一定程度的適應性。老舊社區內,雖然居住和集聚了大量的老年人群,但也只是以老年人為主,并不單單只有老年居住,不是“老年居住區”,這里同樣居住著其他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因此其建筑、設施等應盡量予以包容性。將設計在安全、無障礙的基礎和前提下盡可能通用化,不僅能夠減少后期因變動產生的資金成本,也會使盡可能多的使用者感到身心舒適。
道路系統作為居住區內最基本的架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相較于普通居住區,老年社區中的道路承擔著更多的功能,如安全性功能、識別性功能等,具體設計應結合步行景觀綠化帶,設置社區專用停車場,實現人車分流,使小區內的環境安靜、安全。
人體的生理衰老是一種不可逆的自然現象,它不僅使運動、代謝、感知等功能下降,也給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社區是人們生活的基本單元,社區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居民的幸福感,老年人非常重視其所居住的戶外環境,希望可以充分利用更為有效的場地和空間進行鍛煉、交往或休憩,社區戶外環境也是老人接觸大自然和交往的重要空間。設計規劃一個適合老年人生活和娛樂的社區環境,滿足他們的身心需求,彌補因年老帶來的不便,帶給其享受生活的信心和力量,是對老年居住者的尊重和關懷,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