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 高月欣
輿論是公眾對于一些行為或事件公開表達想法、評價及建議的集合,是公開的言論,通常是多數人共同的意見。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指政黨、政府或社會組織有意識、有目的地將大眾輿論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的行為與過程,其實質是政黨、政府或社會組織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正確反映民眾心聲的過程[1]。互聯網等新媒體正日新月異地發展著,傳播速度迅速。目前,網絡輿論已成為體現民意、參與政治生活、監督輿論的重要場所。同時,近幾年有關網絡輿論的各種事件顯示,網絡輿論對政策活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公民參與公共政策活動的新途徑。雖然互聯網的發展和互聯網輿論的出現對政府的政策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提出了挑戰,但是政府在政策活動中如何應對互聯網輿論,這個問題還沒得到很好的解決。研究和運用網絡輿論,充分發揮公共政策活動的作用,已經成為國家管理工作的新任務。同時,輿論也有好壞之分,政府應該加以區分,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使其產生積極的影響。
先有輿論,再有輿論導向。網絡輿論的興起,使網民全面影響和推進了我國政府的公共政策活動。
網絡輿論發現并反映了社會問題,發現問題是政策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網絡輿論揭露問題的能力非常強,如果發生重大問題,網絡用戶可以在各種網絡空間進行自我表現和對話交流,更廣泛地引起廣大人民的關注。網絡輿論的這種擴散效果促進了社會問題向公共問題的轉變,從而使之前被忽視的問題轉變為公共政策問題。但不是所有的社會問題都能轉變為公共政策問題,事實上,公共政策問題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影響力且意義重大的問題。網絡輿論加速了特定問題的普及,形成了公共性的話題。網絡輿論通常帶有從眾性和直接性,在網絡上,民眾可以真實表達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的看法,陳述思考以及希望達到的結果。這些民意為政府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提供了參考,同時使一些社會問題成功地轉化為政策問題。
公共政策是權力機關所制定的方案,旨在解決公共問題、達成目標,最終實現其公共利益。制定的公共政策是否民主、科學,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靠公民能否將自己的想法、愿望和利益盡可能地表達到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2]。網絡輿論可以直接反映出公民最為關注的社會問題,直觀地表現民意。民眾可以利用網絡就社會問題發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關注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政策制定進程。另外,網絡輿論的出現可以使政府及時掌握公民的反饋意見,將反饋的民情合理采納,并加以改善,這樣既可以達到所設定的目標,又能夠直接反映民眾的意愿,從而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
政策執行是政策活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具有其他環節無法替代的作用。社會的本質就是利益的分配。網絡輿論最能體現大多數人的意愿,也能更好地調節社會上的各種利益關系。網絡的公開性、匿名性甚至評價性,使越來越多的公民愿意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看法以及個人訴求。公共政策公布后,對于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一些政策,群眾會在互聯網上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展開討論,此時一些領域的專家可能也會在網絡上根據民眾談論的結果對政策進行解讀,這些可以使公民在有參與感的同時更加深刻地了解政策的實質,為公共政策的順利執行創造良好的條件。
網絡輿論是一把雙刃劍。在保證公共政策形成過程更加程序化、民主化的同時,由于參加網絡公共領域討論的主體是匿名的,如果網民缺乏自我約束,則會產生一些消極影響,影響公眾認知乃至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使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難以發揮。
網絡具有開放性,使無論來自何處、何種領域的群體,都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分析和評論,從而產生大量的觀點和問題,最后導致網絡信息超載。過量的信息使政府難以區分哪些是應該首先解決的重要問題。如果不能正確判斷出哪些是重要問題、哪些是次要問題,很有可能造成政策問題和政策議題的設定出現偏差。
網絡的虛擬性可能會使公民降低責任感,網民對于公共空間發布的信息、言論進行討論時存在個人主義的出現,在面對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公共政策時,公民可能會以片面理解發表狹隘的評論。這些評論聚集在一起,可能會妨礙政府政策的合理判斷,影響公共政策的權威性。因此,政策活動中網絡參與者需要有極大的責任感。
首先,不同地區網民規模差異較大,經濟發達地區網民數量偏多。第二,男性和女性網民的網絡利用率也有一定的差距。第三,網民年齡比例失衡,網民多數是以年輕群體為主,尤其是學生群體居多。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過度依賴網絡的話,網絡以外的聲音會被無視。另外,由于網絡輿論具有追隨性,在聽取網絡輿論接受網民意見時,如果不仔細辨別,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會失去代表性,無法真正體現國民的利益要求。
網絡輿論匯集了民意,提高了公共政策的合理性。但是,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需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政府在現階段要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政府對輿論進行導向,首先要能夠對網絡信息進行辨別。網絡民意數量龐大,其中存在很多非理性因素,政府需要集中力量對其進行篩選和指導,從而保證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網絡民意是自發的,如果不經過相關部門的驗證,這種自由發表的言論所聚集的網絡民意就不能完全認為是真實可信的民意。因此,我們要利用網絡輿論來集中民意,制定公共政策,就需要加強對信息的識別和引導,選擇符合實際的有效信息,發揮輿論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制定。
當民眾對政府發布的公共政策的信息不了解或者政府并未做到公開時,會使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下降,也可能會產生網絡謠言。這時為了挽回公眾的信任,政府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發布相關信息,提高政策信息的透明度。在了解相關信息之后,民眾應該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就不容易在網絡輿論環境中受到不正確的引導。通過這種方式,政府可以引導輿論走上正確的道路。
為了健全網絡輿論管理,加速社會信息化發展,政府在重視建設良好網絡輿論環境的同時,還要盡快彌補民眾在網絡使用上的差距。為此,政府部門可面向全社會招募專業能力高的管理人才,特別是管理和網絡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政府必須逐步健全網絡輿論的管理,完善基礎設施,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推進公共政策的順利制定和實施。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是公民合理利用網絡輿論參與公共政策活動的保障。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網絡世界有法可依,強化政府對網絡信息與網絡輿論的監管,加強網絡法制化建設,已成為一種全球化趨勢[3]。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公民的網絡行為,防止網絡違法行為的發生,這樣能從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虛假網絡輿論的產生,使網絡輿論走向正確的方向。通過法律法規,調整和規范公民參與政府公共政策活動的行為,保證公民依法有序參與政策活動。
綜上所述,互聯網等新媒體的發展為公眾發表看法提供了獨立空間,同時,互聯網的虛擬性、匿名性也引起了一系列問題。互聯網時代,公眾利用網絡平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已經成為常態。在政策活動中,網絡輿論像雙刃劍一樣,不僅能起到促進民主,方便民眾更積極地參與公共政策,也存在非理性、不負責任、信息失真等問題,政府要通過加強管理、完善相關法律以及積極公開政策信息等方式來進行管控。
網絡輿論是不同社會群體在網絡上對自身需求的表達。但是,網絡輿論也不可避免的阻礙公共政策活動。對于網絡輿論,在公共政策活動中,一方面政府要合理采納民意,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導向作用。對于有利于政府和公民的網絡輿論進行正向引導,同時,區分出不利于政策制定或執行的輿論,并把其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來。雖然當前網絡已經成為我國公眾普遍表達觀點和看法的平臺,但網民不能等同于公民,網絡輿論表達也不能代替或取代其他民意表達途徑,而應是一種補充。因此,在公共政策活動過程中,政府需要對網絡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在公共政策活動中充分發揮網絡輿論的正面效果,強化網絡輿論的補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