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 黃欽,夏怡,胡敏
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教育在發展中所占比例逐漸增高,國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逐漸增加。優越的生活條件反而讓當代青年不珍惜現如今的美好生活,厭學現象日益嚴重,成為一個引起全社會關注的社會性問題。留守兒童群體的特殊性使其所處社會地位不高、所獲得的關注度不高,其厭學情況更應該引起重視。
1.針對這一問題提供具體解決方案
在平常社會生活中,厭學問題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所能實施的解決措施并不是很充裕,大部分的研究都停留在理論方面,沒有切實落實到具體服務措施上。而個案社會工作的推廣可以先從局部開始,取得成效后再總結出經驗進行大范圍推廣,直至全面解決留守兒童的厭學問題。
2.肯定社會工作對于解決留守兒童厭學問題的價值
社會工作現如今沒有取得較高的社會認可度,甚至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對于這個詞語還感覺比較陌生。留守兒童厭學問題頻繁出現,家長和老師在尋找方法解決問題的同時,又不知道以何種方式進行干預,很多時候會導致狀況的不斷惡化。此次對于留守兒童個案社會工作的介入,解決了實質性的問題,為今后社會工作項目的推行打下了基礎。
孫紅菊、何小義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厭學行為是指農村留守兒童消極對待學習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對學習的認識出現偏差,在心理上抵觸學習、行為上遠離學習,從而缺乏應有的刻苦精神和鉆研精神。
聶勝海、方紅霞認為,因與父母長期分離,加上祖輩等委托監護人的監護缺失,大部分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學習成績、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現問題,普遍存在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方法不良、考試焦慮恐懼等問題,其中最普遍、最具危害的問題便是厭學。越到高年級,留守兒童的厭學現象越突出。
研究方法:
(1)訪談法
訪談法就是調查者通過委派訪問員,以口頭詢問的方式征求被訪者的回答,并將資料信息記錄下來的一種社會調查方法。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留守兒童的厭學程度與情況,對父母訪談其與留守兒童的關系及關心程度等,從各個角度來面對面收集與問題相關的最真實、最直接的資料。
(2)個案分析法
運用社會工作個案分析方法,將收集到的資料與各種方式結合,從微觀的角度分析社會工作對于留守兒童厭學問題的意義。
標簽理論是以社會學家萊默特和貝克爾的理論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工作理論。被老師或者家長貼上厭學標簽的兒童,這種標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行為,并逐漸默認這個標簽,最終認為自己原本就是一個厭學兒童。在對有厭學情緒的留守兒童開展服務時,要給兒童重新定義一個好的標簽,促使兒童向著新定義的標簽轉變。
學習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首先提出,認為人的行為是對其所獲刺激的函數。當厭學兒童的厭學行為有所改變時,應當及時給予獎勵,對他們這種行為表示肯定,鼓勵他們繼續向著這個方向轉變。獎勵的正向強化會讓兒童意識到他們改變的正確性,逐漸形成一種好的學習習慣,消除厭學情緒。
此次研究選取四川省資陽市某初中一名留守兒童作為研究對象。此學校初中共有三個年級,總共有五十四個班,共計兩千多名學生。據調查,每個班中平均有六至八名留守兒童,占全班總人數的15.6%。通過對該初中所屬社區進行走訪,發現這些留守兒童存在厭學情緒是一個普遍現象,且普遍厭學情緒高于其余兒童。輕度厭學兒童占厭學總人數的80%,沒有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重度厭學兒童占20%,已嚴重影響其正常學習。
小紅,女,現年初一,父母均外出打工,一年中只有過年期間才會回家幾天,在家中與奶奶一起生活,照顧其日常衣食住行。除節假日回家居住以外,其余時間都在學校度過,直至上初中,之前一直在農村上學。上初中時,小紅以優異的成績從農村考到城市讀書,改變了從小以來的學習生活環境。雖然小紅在農村讀書時學習成績優異,父母一直引以為傲,但上初中后學業壓力變大,加上城鄉教育差距,也沒有像班里其余同學一樣上了暑期銜接班,還不到一學期,學習就根本跟不上了。從小被老師和周圍人捧在天上,突然間成績一落千丈,強烈的落差感讓小紅無所適從,產生了自我否認心理,在班里后進生的影響下,甚至產生了學習無用論的想法,厭學情緒嚴重。當出現厭學情緒時,也沒有人可以對她正確引導溝通,與父母的交流也一直很少,親子關系生疏。
(1)申請與接案:留守兒童小紅本就是社區的重點關注對象,社區人員在走訪過程中發現了小紅的變化后,通過與小紅不斷交流,消除了抵觸情緒,自愿成為服務對象。
(2)專業關系建立:接案成功后,繼續與小紅進行訪談,從感興趣的話題開始聊起,建立起良好的專業關系,進一步了解情況。
(3)預估與問題診斷:社會工作者對與小紅相關的各項資料進行收集,包括小紅的個人信息、學習情況、與班級同學相處情況等,以此來推斷小紅的厭學原因及厭學程度。
(4)制訂計劃:針對前期收集到的資料,與小紅一起協商制訂服務計劃。
(5)計劃的具體實施:按照協商制訂好的計劃,推進對小紅的服務。在服務過程中,始終與小紅保持良好溝通,并及時調整計劃。
(6)評估與結案:計劃目標達成之后,選取合適的方式進行結案,并對小紅進行相應的跟蹤服務,持續評估工作效果。
1.小紅厭學行為和厭學情緒有所緩解
小紅的厭學情緒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疏導,可以較為客觀地向周圍人談論自己現在的學習情況。小紅一方面能夠正確看待周圍親人的關心,不再覺得是一種負擔,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也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小紅的厭學情況在行為上有所改觀,可以自主控制一些厭學行為,如與同學一起抄襲作業、上課不用心聽講等都得到改觀。
2.小紅應對考試能力有所提升
小紅對于成績第一的看法得到了改變,能夠用理性的思維與處理方式對待考試。面對考試,學會了沉著冷靜應對,正確處理焦慮情緒。同時積極與周圍同學交流,訴說煩惱,及時緩解學習壓力。
(1)通過社會工作者個案的介入后,小紅的厭學情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小紅在個案結案后,之前在介入之前所存在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厭學問題得到了緩解,使小紅的生活方式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得到了很大的轉變,向著好的方向逐步發展,成效顯著。
(2)增加了社會工作者在該社區的影響力。因小紅所在的區域地理位置與發展的特殊性,還有很多與小紅情況相似的厭學留守兒童。面對這一普遍性問題,兒童的親屬和學校老師都不知道怎樣對他們提供幫助,大多都會選擇任由其發展。小紅行為的轉變讓社會大眾看到了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取得了大家的信任,使大家對社會工作這一專業的看法有了改變。
1.及時對留守兒童給予足夠的關懷
研究區域中的留守兒童與其余兒童最大的差別就是父母陪伴的缺失,留守兒童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陪伴方面的需求尤為明顯。基于這一原因,可在社區適時開展一些活動。如留守兒童之家提供課后作業輔導,與社區中留守兒童的家長進行電話溝通或走訪,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懷,在社區中開展親子活動等。
2.老師要選取合適的方式關注留守兒童
社會工作者可進入校園,協助老師一同管理班級事務。老師較多側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社會工作者則多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在老師教學方式有所偏差時,及時提醒其適當的改變。書本知識的學習并不是學校教育的唯一目標,在教授書本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他們心理健康的發展。
在本次的個案社會工作介入過程中,發現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厭學現象并不是個別存在的問題,現狀不容樂觀。孩子如何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和老師的難題,是一個社會性普遍存在的問題。雖不能從制度方面來解決留守兒童的厭學問題,卻可以在出現問題后以社會工作者專業的方式提供補救措施。相信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工作方法,鏈接社會各種資源,最終能夠解決這個困擾大家的社會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