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咨詢集團北京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陳瀾
《關于定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鎮,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1]。
2015年海南省政府召開的第45次常務會議中提出特色產業小鎮建設應關注城鎮產業的發展,以產業帶動農民增收,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2015年《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全省百個特色產業小鎮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提出在全省優先建設100個特色產業小鎮。2017年《海南省特色產業小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環境優美、功能配套、產業發展、特色鮮明”的建設目標,并要求依據小鎮的資源、區位特征,明確特色產業發展方向,合理布局產業,形成“一鎮一風貌、一鎮一特色”的差異化發展格局[2]。
相關文件的發布突出了特色小鎮的作用,是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推動力,是城鎮化的特色道路。
特色小鎮按照區位優勢、自然風貌、地域文化等因素,可以分成旅游發展型、農業服務型、商貿流通型、工業發展型、歷史文化型和民族聚居型[3]。旅游特色小鎮是特色小鎮的主要類型之一,主要依托旅游及其周邊資源發展旅游服務業,旅游業成為小鎮的經濟支柱,并圍繞旅游服務開展城鎮建設的小城鎮。
規劃中連線區域資源、周邊核心旅游景區、美麗鄉村,在區域層面合理布局,打造多樣化旅游產品體系。準確定位區域產業發展的主要內容,分析支撐城鎮產業的功能,尋求區域協同差異化發展。通過完整的旅游體系構建,充分發揮優質旅游資源的吸引力。
分析鄉鎮自身的區位、資源特征,結合資源發展優勢及存在的問題,明確小城鎮發展主要任務和職能。結合相關案例分析小城鎮發展功能與產業特點,確定規劃發展策略。
1.區位條件分析
尖峰鎮位于海南省的西南、樂東黎族自治縣的西北部,鎮域東與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交界,南與佛羅鎮、黃流鎮和利國鎮為鄰,西至北部灣,北與東方市交界。尖峰鎮濱海地區有龍沐灣國際旅游度假區,尖峰鎮區以東則是海南省重要的山地旅游景點之一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尖峰鎮位于山地與濱海中間,區內白沙河將龍沐灣國際旅游度假區、尖峰鎮、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三個區域緊密聯系起來。
尖峰鎮交通條件較為便利,西環鐵路、高速公路和海榆西線(225國道)這三條交通大動脈橫穿尖峰鎮鎮域,且西線高速公路在尖峰鎮有獨立互通出入口。
2.區域發展背景及優勢
海南省自由貿易港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對小鎮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小鎮建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尖峰鎮為海南省重點打造的100個風情旅游小鎮之一,可積極抓住此機遇,在自貿區港“三區一中心”定位的建設中,明確小鎮發展定位,提升小鎮作為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旅游服務基地的功能作用。
3.自身資源豐富
尖峰鎮背山面海,坐擁優質濱海岸線龍沐灣、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熱帶原始森林)以及萬畝肥沃土地,同時尖峰鎮也是國家公園入口服務區。
自然旅游資源集山、水、田、林為一體,環境優美,主要有白沙河、響水溪、痩園溪、九龍溪等河流景觀,山道水庫、昂興水庫、鳳田水庫等多個水庫風光,瘦嶺、黑眉嶺等山地景觀及山地熱帶雨林景觀。
人文旅游資源主要體現黎族風韻,鎮域內現有鳳田村、尖峰村、山道村等多個黎村,黎族村落風貌保存較好,三月三、織黎錦、竹竿舞等黎族特色文化仍保留至今。
熱帶農業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西部廣大的萬畝良田景觀和中部、南部大片的熱帶農業種植園。
1.山?;?,構建全域旅游發展體系
強化鎮區服務中心,山?;樱瑯嫿ㄖС秩蚵糜伟l展支撐點。凸顯尖峰鎮區與山道村作用,協調發展打造森林旅游與鄉村旅游綜合服務基地。濱海地區將龍沐灣旅游區與嶺頭村聯動發展,形成濱海地區綜合服務基地。濱海地區與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結合主要道路軸線以及低空飛行項目,強化山?;庸δ?。
2.海陸聯動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濱海旅游向內陸縱深延伸,帶動周邊鄉村漁產經濟向第三產業發展,連線漁港、核心旅游景區以及美麗鄉村,強化內陸腹地與濱海地區交通聯系,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運用“大聚合、大生態”的空間開發模式,結合場地特征,考慮小鎮發展各影響因素,采用“生態為基底、有機集中、有機生長、組團布局、整體統籌”的空間布局方式,特色組團向心靠攏,有機發展,打造自由貿易區(港)建設背景下獨具特色、充滿活力的國家熱帶雨林特色小鎮。
1.打造生態和諧小鎮
注重與大自然的和諧平衡,建立生態保護廊道,創建開放濱水公共空間,處理建筑與山體界面、濱水空間關系,營造健康的環境,促進小城鎮綜合發展,打造綠色生態小鎮。
主要從保護優化小城鎮生態環境和保持小城鎮與自然和諧兩個方面考慮。
生態系統保護與控制。保護山體,對白沙河以及周邊田園景觀實施生態修復,建立山水河流生態走廊,結合鎮區規劃公園綠地,注重點線面各類生態用地系統設計,形成“藍綠交織、細胞組團、點狀公園”生態空間格局,實現300m見綠、500m見園。保護與合理利用周邊自然山水景觀空間,重點沿河道打造休閑公園,生態保護與生態修復相結合,形成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完整的生態展示區。
小城鎮與自然的和諧。小城鎮的布局應順應周邊山水格局,避免與自然環境在布局形態上產生割裂,以現狀地形地貌和景觀特色要素為脈絡,形成自然與生態獨具個性的小城鎮布局和形態。結合河流、道路、街巷等形成可觀山賞水的生態景觀廊道,景觀視廊內避免出現遮擋視線的大型物體,確保景觀視廊的通透性。
2.營造舒適宜人小鎮
分析研究小城鎮空間與居民、游客生活與旅游需求的關系,打造宜人、舒適的小城鎮空間尺度,創造宜居的生活空間。
(1)策略一:營造舒適小城鎮空間形態關系
舒適的小城鎮空間形態營造主要通過空間形態和構建與自然和諧的天際線兩個方面體現。注重尖峰小鎮整體空間形態的營造,避免出現形態突兀、體量失衡的空間元素,盡量避免尺度過大的廣場、綠地,建議以小尺度綠地、小廣場等形式,增強城鎮公共空間的可達性,提高居民使用效率。在建筑尺度方面,近山建筑嚴控建筑高度,遠山建筑適度拔高,緩解現有居住建筑對天際線的沖擊,近高層建筑逐步提升。嚴控臨水界面建筑高度,遠水逐步提高,營造層次豐富的空間環境,同時預留主要視線通廊,使公共建筑可視。
(2)策略二:營造舒適小城鎮內部街道空間尺度關系
舒適街巷空間尺度營造。采用“窄馬路、密路網”的路網設置形式,避免過寬道路的規劃。關注城鎮建筑尺度與街道寬高之間的比例關系,建議小城鎮以空間界定感較強的街道空間為主,從而營造親切宜人的空間效果。
舒適山水界面空間的營造。通過妥善處理好近山近水地區建筑與濱水界面的空間關系,近水區域以低強度開發為主,局部重點地區可適當提高,但新建居住建筑高度必須控制在20m以下,建筑群體采用高低組合的形式,且多層與低層建筑的最大連續面寬投影不宜大于80m,應預留生態廊道。
3.建設多元活力小鎮
發揮生態吸引力,以多元化旅游產品打造一個集餐飲、主題娛樂、購物、低空飛行體驗、健康療養以及會議論壇等為一體的休閑娛樂綜合體。強化山海互動發展作用,引入高能級IP,植入多樣化特色的體驗項目,提升小鎮知名度。多樣化的特色旅游場所包括低空飛行體驗、VR科技展館、國家熱帶雨林動植物展覽、雨林拓展等,也可舉辦特色旅游活動,如大型國際低空飛行賽事、自行車賽事、滑翔翼傘賽事等。
4.雨林文化小鎮
旅游結合、文化引領、突出重點,合理布局國家熱帶雨林動植物博覽館、國家熱帶雨林論壇會址等大型文化設施,同時傳承與展示黎族文化,保持持續的創新力,打造生態田園基底,體現山水黎鄉文化特征。
通過深入挖掘本地文化,以創新視角,全新演繹,通過鄉村民宿展示、傳統商街的旅游化改造,打造山水黎鄉文化特征雨林小鎮,以此傳承小城鎮地域文化脈絡。在文化全球化的融合與互異共同作用下,以本地文化為基礎,展示本地特色雨林文化特征,通過雨林博覽、會議會展等文化展示區打造雨林小鎮風貌特征。
旅游特色小鎮在規劃建設過程中,應關注其周邊資源本底,并合理利用,在保護中尋求發展。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是關鍵,差異化協同發展是旅游小鎮發展的有力支撐。本文結合尖峰鎮規劃初探旅游小鎮規劃發展路徑,為特色產業小鎮規劃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