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范大學 趙青
校園文化因其包容性的特點使得校園文化在建設時,既能夠從校園外的吸收來自社會上各行各業的文化元素,也能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從而展現出獨具自身特色的文化優勢。從這一點來看,校園文化本身就具備兼容并蓄、與時代同行的特點。時代進步的根本動力在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具體體現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1]。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廣泛使用,數據信息爆炸式呈現,與此同時,校園文化作為開放性的一種文化,不可避免要置身于大數據時代的浪潮中,而校園文化建設必然也會遇到新機遇與新挑戰,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發展的同時,又能保持校園文化的先進性,需要對現今校園文化建設進行理性分析和創新路徑探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社交網絡應用的不斷普及,大數據技術的使用面越來越廣泛,同時大數據技術的優越性也越來越凸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的趨下,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出文化滯待性,是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瓶頸。這就要求我們育新機、開新局,正確應對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新思路和新范式。
第一,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維度與廣度。大數據技術最突出的功能是可以將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快速處理,同時將多元化的海量信息進行量化,生成分析結果。將大數據技術引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能夠使得原本具體化、單一性的校園文化逐漸形成理性、多元化的發展脈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也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把原本模糊的校園文化建設發展方向變為更具操作性的實施方案。
第二,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精準性。大數據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數據的痕跡化記錄。例如,你在淘寶購物時,你的瀏覽記錄會進入淘寶的大數據后臺被詳細記錄,成為數據分析的客觀樣本,通過搜集整理、邏輯計算、推斷預測,形成分析結果,淘寶在得到分析結果后,根據你的喜好推薦相關產品。因此,我們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利用傳統的方式并不能準確地掌握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而大數據依托的技術,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不能直接觀察造成的無從入手、難以深入、缺乏證據等缺陷[2]。因此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形成校園學生文化動態趨勢數據庫,采集合法途徑下的公開信息,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并對有效信息進行歸攏合并,最終形成一個學生思想動態及對校園文化的認知、認同的分析報告,發送至輔導員或者學校相關管理人員手中,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的精準性和可預測性。
第三,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的模式。近些年來,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應用軟件的廣泛使用,自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豐富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與途徑。這就需要我們創新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將先進的新興文化潮流、技術手段吸收進來,利用大數據技術,在后臺進行海量的數據分析,了解現今學生感興趣的校園文化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激發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助力因素,打造更加符合時代發展和學生需求的校園文化新模式[3]。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冗雜、良莠不齊,大數據的相關性、技術性在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助的同時,也使得校園文化建設面臨新的挑戰。
第一,信息數據冗雜過載。大數據技術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獲取海量信息,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帶來了一些困擾。學生在搜索所需要的信息時,通過大數據技術呈現給學生的數據信息是海量巨大的,這些冗雜多樣的數據信息在開闊學生視野、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同時,也忽略了數據信息的有效性問題,從而使學生處于信息冗雜過載而導致的信息匱乏的焦慮之中。
第二,價值導向難以把握。數據信息的冗雜過載,導致校園文化價值導向變得不可預見,難以全方位把控。大數據技術在收集學生信息時不同于信息的監控,學校沒有權力也不可能對全體學生的情況進行全方位的監測與監控,這就無法保證學生的思想動態隨時處于可引導狀態,無法避免一些落后的糟粕文化進入校園。大數據時代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同于傳統方式有可抑制性,信息呈現鏈條式快速傳播的特征,一旦負面信息在這種鏈式傳播的情況下快速擴散至各類社交平臺,會對學生的正確價值導向造成遮蔽。
第三,大數據時代隱私權的問題。因為大數據技術所使用的大部分數據均是來自人和傳感器的非結構性數據,通過收集互聯網用戶在網絡上瀏覽痕跡等,可以進一步了解受眾的愛好,并且預測接下來要采取的行為[4]。在利用大數據技術時,我們應當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采集合法途徑下的公開信息,來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大數據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相連,具有內在的契合度。一方面,校園文化融入大數據時代環境中,成為引導數據時代校園文化價值導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大數據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技術支持,把收集到的相關數據,作為數據樣本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評估體系,成為校園文化建設評估最重要的參考指標,兩者相輔相成。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階段性推進式的工作,而最為基礎的是要加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認識校園文化的實質,理解校園文化的內涵。因此,我們要將主流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在大數據時代,學生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面對各種思潮的影響,學生的判斷和甄別能力下降,這就需要我們借助大數據時代所依托的技術,營造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日常所見所聞中真正理解校園文化,幫助學生在遇到一些道德選擇時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提升校園文化認同感對于高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形成師生凝聚力,并在情感認同的支撐下,向著同一目標去努力、奮進,促進高校的整體發展,增強生命活力[5]。因此,高校可以借助大數據時代所依托的一些技術,通過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快速了解學生當前最想、最需要的校園文化的類型,并通過大學數據平臺加以精準計算,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迅速推進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情感認同,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效性。
校園文化建設不能夠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更應當體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強培育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理解力,增強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實踐。大數據時代信息爆炸式增長,每個學生對校園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而對應到實踐中也有所差異。借助大數據時代的一些技術,能使高校不僅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以及主題班會這樣較為傳統的方式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也可以使得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式更加新穎,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新元素,讓校園文化不再是“硬輸出”,而是能夠通過大數據的一些平臺,讓大學生切身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感受到,在實踐體驗中讓校園文化真正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針對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趨勢,實現大數據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協調發展,就要求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需求,精心設計大數據下校園文化建設路徑,利用大數據構建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范式,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可預測性,實現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要建設優良校風,用校訓勵志,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有利于學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圍”[6]。隨著大數據時代的蓬勃,學生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樣,信息內容也越來越廣泛,這就使得學生置身于大數據技術的背景下,可能會受到一些錯誤思潮的沖擊以及糟粕文化的影響,一旦不加以防范很可能會存在道德風險,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校園文化時應當加強主流文化的引領作用,將社會主義主流文化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設富有新時代氣質的特色校園文化。
將大數據技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讓校園文化更立體化。一是利用大數據技術,讓校園文化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將校園文化轉化為圖像、音頻、視頻等,利用視覺、聽覺沖擊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立體d2全方位領悟校園文化的內涵,增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對校園文化的情感認同。二是由于“大數據時代,數據產生的速度更快、途徑更多、傳播更廣,高校應對海量增長的數據進行及時而有效的處理,否則隨著數據的動態流動,數據的價值會很快失效”[7],因此,高校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在校學生的相關數據進行及時、廣泛的收集,使得收集的數據是具有動態性、及時性以及可預測性。使得高校能及時全面地掌握在校大學生最新的實時情況,其次還能夠幫助高校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幫助高校快速找出校園文化建設中忽視的內容,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效性。
數據化時代,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出數據冗雜過載等信息,大量的信息涌入,使得“蝴蝶效應”隨時可能出現。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將大數據技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讓校園文化更具有針對性是其中的重要環節。高校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通過對在校學生的相關數據進行及時、廣泛的收集,再進行精準化分析。例如,高校在掌握基本數據后可以并按照性別、年級等類別進行精準的數據分層,最終根據數據分層得出的結果,按照每個學生的需求進行分類、匯總,從橫向及縱向兩個維度獲取每個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同時,“第一時間率先掌握學生的思想和學習動態,預測分析學生對校園文化的需要所在,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需求進行精準而及時的供給”[8],并且有針對性地制訂學生喜歡的校園文化建設方案,以此滿足學生對校園文化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大數據技術還可以幫助高校監測校園文化建設效果,增強校園文化的引領性,為校園文化建設進行精準預測。
當前,大數據的不斷發展讓校園文化建設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借助大數據技術構建校園文化建設新范式,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理解能力,增強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情感認同,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踐行度。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能有效加強主流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