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瑩瑩
銀屑病是以紅色斑疹覆蓋有銀白色鱗屑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疾病,以尋常型最為常見,近年來受自然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影響,本病罹患率不斷增高,現已經成為重點防治的疾病之一[1]。西醫從微觀角度發現表皮增生和真皮乳頭層內血管新生是該疾病的主要病理特點,故多予以西藥阿維A 調節表皮細胞分化及增殖,緩解角化不全癥狀,但該藥物會影響機體血脂代謝水平,而脂質穩態紊亂參與炎癥或代謝信號通路,可能導致銀屑病的發展,致使療效改善緩慢[2]。中醫對本病也早有認識,認為血熱貫穿本病發病始終,血熱生風,日久可耗損陰血,致血虛生風,風盛化燥,肌膚失養,則起白屑,故清熱涼血為主要治則。涼血退銀湯是由土茯苓、黃芩、薏苡仁等以清熱涼血、解毒除濕等為主的中藥組成,用于尋常型銀屑病中值得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將對此展開探討,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已審核后,將本科2019 年6 月~2020 年10月收治的81 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 例)和觀察組(41 例)。其中對照組女22 例,男18 例;年齡20~60 歲,平均年齡(39.08±6.98)歲;病程0.5~5.0 年,平均病程(3.11±0.88)年;靜止期7 例,進行期33 例。觀察組女24 例,男17 例;年齡21~60 歲,平均年齡(38.78±7.08)歲;病程0.5~6.0 年,平均病程(3.18±0.94)年;靜止期9 例,進行期3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3]中關于銀屑病診斷標準且為尋常型,四肢伸側可見紅色丘疹、伴瘙癢等為主要表現。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血熱證,其中主癥:可見丘疹、斑丘疹等,次癥:皮膚瘙癢、心煩等;舌質紅,苔黃,脈數。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均為首次就診;③PASI 評分<30 分;④皮損面積<30%。
1.4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類型皮膚病;②免疫功能紊亂;③接受相關治療;④皮損部位嚴重感染者;⑤妊娠期、哺乳期。
1.5 方法 對照組予以阿維A 膠囊治療:口服阿維A膠囊(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126,規格:10 mg×10 s),30 mg/次,1 次/d;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逐漸減量至10 mg/次,1 次/d,連續用藥1 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涼血退銀湯治療:涼血退銀湯組成:土茯苓30 g、白花蛇草30 g、生地黃30 g、大青葉20 g、苦參20 g、玄參20 g、薏苡仁15 g、黃柏15 g,青蒿10 g、黃芩10 g、甘草10 g。以水煎服300 ml,早晚2 次。連續用藥1 個月。
1.6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6.1 臨床療效 判定標準[5]:顯效:治療后,PASI評分減少>60%;有效:治療后,皮損消退、PASI 評分及證候積分減少30~60%;無效:上述標準未達到。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2 T 淋巴細胞亞群 治療前后采取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采用流式細胞儀(型號:CytoFLEX)測量CD8+、CD4+/CD8+、CD3+及Th1/Th2。
1.6.3 血脂水平 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采用邁瑞2800 全自動生化儀分別以GPO-PAP 法、CHOD-POD 法和乳膠免疫比濁法測量TG、TC 及LPa水平。
1.6.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記錄腹瀉、口干、惡心發生情況。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92.68%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2.2 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對比 治療前,兩組Th1/Th2、CD4+/CD8+、CD3+、CD8+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h1/Th2、CD8+水平低于對照組,CD4+/CD8+、CD3+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對比()

表2 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 兩組血脂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TG、TC、LPa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G、TC、LPa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脂水平對比()

表3 兩組血脂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發生口干、腹瀉各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88%(2/41);對照組發生腹瀉、口干、惡心各3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50%(9/4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57,P=0.021<0.05)。
現階段,尋常型銀屑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遺傳、環境、免疫反應等均可參與本病的發生,其中持續性皮膚免疫系統應答失調在該疾病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上述機理,臨床通常予以西藥阿維A治療,通過調節病變皮膚增生和分化,使角化過度的表皮正常化,同時可激活機體巨噬細胞,調節病變部位免疫反應。但該疾病作為全身炎癥性疾病,炎癥反應可導致血脂代謝紊亂,影響疾病,而阿維A 調節血脂能力不足,往往無法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6]。祖國醫學認為血熱為該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氣郁久而化熱,蘊于血分;嗜食肥甘厚膩之物,久而生濕熱,蘊于血分等可導致血熱形成,且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血瘀、血虛、血燥等病理生理改變,故應以清熱涼血、解毒除濕為主要治則。涼血退銀湯是由土茯苓、白花蛇草、生地黃、大青葉等涼血解毒藥物組成的中藥湯劑,本研究將其用于尋常型銀屑病中,以期取得不錯的效果。
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2.68%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4.88%低于對照組的2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這一結果在崔陽[7]研究中也得到證實,提示涼血退銀湯輔助治療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少。阿維A 結合細胞核內維甲酸受體,調節細胞組織分化、抑制細胞增殖,促進上皮角化恢復,提高療效。輔以涼血退銀湯,土茯苓作為該方劑中君藥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大青葉、黃芩、苦參、青蒿、生地黃、黃柏等均為本方成藥,大青葉、黃芩、苦參等可清濕熱、涼熱血,引血經小便外出以解血分之熱,發揮臣藥滋陰涼血之功;白花蛇草是消腫解毒之上品,清熱解毒不傷陰液;生地黃與黃柏相配伍可養陰清熱;佐以玄參、薏苡仁強化清熱涼血、燥濕之功;同時兩者可對上述藥物藥性予以調和。縱觀全方,共奏清熱涼血、解毒除濕之功,進一步提高療效。
尋常型銀屑病的免疫學致病機制不僅與肥大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先天性免疫系統有關,同時也與獲得性免疫系統密不可分,尤其是外周血T 淋巴細胞,主要表現為Th1 系過度激活、CD4+/CD8+比例失調。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Th1/Th2、CD8+水平低于對照組,CD4+/CD8+、CD3+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涼血退銀湯在調節T 淋巴細胞水平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涼血退銀湯中土茯苓可通過酶激活、蛋白激活酶調節活性等生物過程,調節蛋白聚糖信號通路,調節機體免疫[8];地黃能通過組胺-N-甲基轉移酶、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等多靶點抑制單核巨噬細胞激活,減輕其趨化作用,進而調節機體Th1系統,改善免疫功能[9]。
尋常型銀屑病患者血液流變惡化、致使血液粘度增高,載脂蛋白異常,而血脂異常的基本病理產物為內濕、淤血等有關,加之近年來銀屑病患者伴有高脂血癥的比例明顯升高,故調節機體血脂水平可能成為治療該疾病的又一靶點。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TG、TC、LPa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涼血退銀湯在調節血脂代謝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玄參中分離的有效成分能通過對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產物進行抑制,達抗炎作用;同時所含的總黃酮苷能夠改善微循環及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局部血流循環,改善血脂水平[10];黃芩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可抑制過氧化脂質生成,清除超氧自由基,下調TG、LPa 水平,調節機體血脂代謝[11]。
綜上所述,涼血退銀湯輔助治療尋常型銀屑病可通過調節機體T 淋巴細胞,改善血脂代謝,進而提高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