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麗光
腦外傷是臨床上常見的創傷性疾病。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腦外傷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腦外傷致殘率和死亡率高,不僅給患者及其家屬造成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而且給社會造成了更大的負擔。腦外傷患者手術治療后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腦損傷,其中認知障礙最為常見,因為大腦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位置。腦外傷可導致患者語言功能、感覺功能、記憶功能和思維功能障礙,因此如何有效改善腦外傷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3]。本研究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腦外傷患者共100 例,分析康復訓練聯合神經營養治療對腦外傷患者康復期神經細胞因子分泌及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8 收治的腦外傷患者100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 例。對照組男31 例,女19 例;年齡21~78 歲,平均年齡(45.51±11.21)歲。研究組男30 例,女20 例;年齡23~82 歲,平均年齡(45.45±12.5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神經營養治療,神經節苷脂鈉注射液40 mg/次混合250 ml 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滴注,1 次/d,治療4 周。研究組給予康復訓練聯合神經營養治療。神經營養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康復訓練:①心理康復:醫護人員應向患者解釋腦外傷的發病機制、疾病危害、治療過程和治療服務的效果。同時,經常與患者溝通,及時了解其消極心理及其成因,并有針對性采取心理緩解措施(如沒有明顯緩解的消極心理患者解釋因擔心疾病而堅持治療的好處,向擔心病情的消極心理患者解釋這種療法的優點等),并向患者講述成功的案例,以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②肢體康復訓練:對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首先肢體姿勢和姿勢要準確,避免肢體萎縮、關節脫位或變形,以健康側位和仰臥位交替翻轉,減少患者側位的應用,避免壓迫患肢。逐漸過渡到床上主動鍛煉、下床鍛煉;③吞咽訓練:針對患者吞咽困難,引導患者舌頭向外、向上、向下、左右等不同方向伸展。如果患者不能自己做動作,醫護人員可以通過用消毒紗布包裹患者的舌頭幫助患者完成動作。指導患者進行面肌訓練,微抬下巴做磨牙咀嚼運動,5 min/次。吞咽困難的康復方法包括咽部冷刺激、喉部抬高訓練和吸咽訓練。對于輕度吞咽困難的患者要選擇合理的進食姿勢。此外,關鍵是要進行喂養訓練。進食時,患者應注意坐姿或半臥位,頭部微微前傾;④語言功能練習:對于語言障礙患者,醫護人員要加強語言功能康復,教會患者練習張嘴和舌頭運動,鼓勵患者多說話,提高語言溝通能力,促進吞咽功能和神經功能恢復;⑤社會功能康復:耐心向患者家屬講解社會支持和家庭支持的重要性,鼓勵患者家屬更加關心患者,進而提高患者的社會自信心,最終逐步完善其社會功能。⑥注意力訓練:在一張白紙上寫幾個大寫的漢語拼音字母,如KBLRBPYO(也可以使用數字和圖形),并要求患者用鉛筆刪除操作員指定的字母,如B。然后重寫字母的順序和要刪除的字母,并重復幾次。成功后增加行數和信件難度;⑦記憶訓練:先將3~5 張有生活必需品的圖片卡放在患者面前,告訴患者每張卡片可以閱讀5 s,然后拿出卡片,讓患者用筆寫下對象的名稱,重復幾次,成功后再增加卡片數量;⑧思維訓練:拿一份地方性報紙,先向患者詢問報紙頭版的信息,如標題、日期、報名等,如果答案正確,再讓患者指出報紙上的欄目,如體育、商業、分類廣告等。當答案正確后,訓練他尋找特別新聞。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神經細胞因子分泌指標及氧化應激反應指標。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治療后患者無任何不適,臨床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生活可自理;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對日常生活無嚴重影響,生活基本能自理;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開始改善,部分生活能自理;無效:治療后,患者病情無改善或惡化[4]。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神經細胞因子分泌指標包括神經遞質谷氨酸、天冬氨酸,采用電化學發光法進行測定。氧化應激反應指標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細胞因子分泌及氧化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神經遞質谷氨酸、天冬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神經遞質谷氨酸、天冬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細胞因子分泌及氧化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細胞因子分泌及氧化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愈11 例,顯效14 例,有效15 例,無效10 例,總有效率為80.00%;研究組治愈26 例,顯效14 例,有效8 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為96.00%;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61,P=0.014<0.05)。
腦外傷是臨床常見病,具有多發性、普遍性和致殘性的特點。腦組織局部壞死是由于局部腦組織供血障礙所致,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健康和生活質量。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尋求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十分必要。目前治療腦外傷的主要原則是通過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血等手段改善腦循環。相關研究表明,神經節苷脂營養等藥物對腦外傷的治療效果非常明顯,對腦外傷早期有神經保護作用[5-7]。腦外傷是由于局部腦組織供血障礙而導致腦組織局部壞死。在臨床常規治療后,大多數患者仍有遺留癥狀,如癱瘓等肢體功能障礙或失語等認知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神經營養藥物可以保護神經,對腦水腫和腦外傷灶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神經營養藥物神經節苷脂是一種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含有唾液酸的鞘氨醇酯類化合物,可以減輕對神經細胞的損傷,對神經再生和損傷修復有良好的效果[8,9]。
腦損傷的預后因人而異,有的完全恢復,有的殘疾,有的死亡。影響預后的因素主要取決于損傷的腦組織和損傷的嚴重程度。大腦功能由不同的腦組織區域共享,未受損的腦組織可以彌補部分受損的功能,因此可以部分恢復。如果任其發展,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將全面下降,這將顯著縮短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0,11]。腦外傷引起的功能障礙多種多樣,不同患者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治療方案應因人而異。腦外傷的恢復是長期的,大多數受傷后的身體障礙在1 年內穩定,但認知、行為和心理社會問題往往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應該設定長期康復的目標。在醫院,康復醫師可以從患者的心理、體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力、定向力、記憶力等方面進行強化訓練。通過對腦外傷患者進行全面康復訓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2,1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周后,兩組神經遞質谷氨酸、天冬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腦外傷患者應用康復訓練聯合神經營養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細胞因子分泌指標及氧化應激反應指標,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