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菁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9-0037-02
高校美育類通識課是素質教育的深化與落實,它是對基礎性知識問題的豐富與補充。從美育類通識課程設置內容來看,美育類通識課程是對專業教育的延伸,具有非功利性,能讓學生終身受益,增強學生的知識視野。高校通識課程教育,其意義在于用文化來發展人,促進學生人格健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能夠在面對問題時,獲得學識、智識的互補。高校美育類通識課程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科學思維方法的習得。美育類通識課程教育,并非局限于某一學科,而是基于美育課程的目標,滲透科學思維與方法教育。
1 高校美育類通識課程概述
美育課程又稱審美教育課程,強調美育對人的教化作用,強調用審美來陶冶和提高人的倫理道德。美育類通識教育課程能讓更多的大學生學會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塑造中國大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品德情操,激發大學生的學習活力,促進其智力開發,進一步培養大學生對于生命的感悟、良好的審美意識與審美創造,終而塑造其良好的健康心理,形成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成為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優秀復合型人才。
高校美育類通識課程具有綜合性、跨學科性、前沿性特征,圍繞學科育人目標,強調人文教育在人的全面成長中的積極作用。通識教育的關鍵在于“價值引領”,聚焦全人類精神文化的思想精髓,促進學生對“真善美”的熱愛與追求,引領學生能夠以開放、包容、理解、尊重的視野去看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高校美育類通識課程,突出了通識課程的綜合性、多樣性,以藝育人,讓學生從美育實踐、體驗中提升綜合素養。
2 高校美育類通識課程的存在問題 在高校美育類通識課程教學中,主要圍繞文史哲、自然科學來展開,目標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藝術人才。事實上,藝術素養不僅包括技能技巧訓練,還要融入專業知識、人文情感、價值觀等文化素養。現有高校美育類通識課程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2.1 教學思路不明確
教學思路不明確,沒有突出學生主體。高校美育系列課程是學生接觸優秀高雅文化的重要載體,但美育不等同于美術課或者藝術教育,而是包括藝術美育、自然美育、社會美育、科學美育等方面的綜合美感教育。美術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技能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而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通過美術課實施美育,美育功能主要通過美術欣賞課和美術繪畫課(實踐課)實現。但是部分高校的美育課程或美術課程教學往往只包含美育課與美術課教學相關的內容,沒能將美育與學科教育進行結合,對其他專業課程知識的融入偏少,學生可以選擇的公選課也較少,內容又多偏向專業化,喪失了通識課程的“通識”價值。此外,學生的文化素質、道德水平、政治覺悟等方面的教育也很少涉及,導致出現教學思路不明確的問題。
2.2 教學課程內容單一
通識課程具有“內涵性”,受重視的程度不高,在美育課程中,并未置于重要地位。高校有必要通過通識教育實施美育工作,課程內容僅僅是宏觀上的美育教育,即便與一些專業學科的專業課程進行結合,內容也多數是人才培養方面的思政教育。為此,教學課程交叉的內容銜接性和系統性存在單一現象,同時,美育課程內容對藝術和審美課程內容的分析比重也較少。一些院校對藝術審美和設計美學的內容學時占2學時,學時比重少,會使學生在美學修養的培養與道德倫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同時,高校美育類通識課程教學偏重于技能、技巧的掌握,忽視了思想教育,并未對接通識教育的目標,導致通識課程教學內容不夠豐富,存在單一性。
2.3 師資隊伍參差不齊 目前的教師隊伍成分復雜,有專業科班的專業教師,也有交叉學科的教師,造成素質參差不齊。同時,教師年齡差距較大,缺少中間力量,因此在課程講授上會存在部分老教師知識老化、觀念陳舊、教法落后的情況,而年輕教師在這方便稍好一些,但又缺少教學經驗。勢必造成教師在備課時,投入很大,但教學成效達不到預期,很容易消解教師的積極性。
3 高校美育類通識課程改革的策略 對美育類通識課程跨學科本質的落實,要結合高校美育目標,創新育人理念,優化通識課程的教學內容,在體現學科特色與專業優勢的基礎上,著力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品位和人文素養。
3.1 明確通識課程教學思路
美育類通識課程建設,要兼顧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遵循“五育并舉”目標,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與情況,以美育人。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的德育修養,增長學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道德水平、政治覺悟。美育類通識課程教學改革,要確立美育宗旨,將美育與學科教育、學生特長融合起來,既要關注美育知識、技能的發展,還要關注學生意志、品質、涵養的提升。在教育內容上,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民族復興責任意識;在教育方法上,要兼顧學生身心綜合素質提升;在教育結果上,要將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統合起來,堅定學生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統一發展。美育類通識課程知識點多,涵蓋美術、音樂、舞蹈、設計、戲劇、文學、影視等領域。從美育類通識課程教學實踐中,要關注傳統藝術與現代工業、環境保護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要加強學生的藝術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情操的建構,要在課程結構、課程多元化實踐中,讓美育通識課程與大學生健康成長相契合。教育,是人對人的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傳授,生命內涵領悟,意志行為規范,通過文化傳遞功能,促進他們自由生成、啟迪其自由天性。美育類通識課程教育,一方面要彌補大學生文化課程的薄弱環節,另一方面要從做人、做事上,開闊大學生的視野,激活大學生的思維,提升大學生卓越的創新力。立鴻鵠之志,樹求實之風,讓大學生保持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和精神。
3.2 創設課程內容的多元化
審美教育本身就擔負著陶冶、培養、塑造人的使命。在高校,通識教育的作用是塑造學生人格和傳承文化。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及審美能力[5]。在進行美育類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時,課程內容要進行不同專業學科融合,課程內容要具有銜接性和系統性,塑造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電影、舞蹈、裝飾藝術等,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融入藝術世界中。此外,還可以將審美教育融入通識教育,將美育系列課程納入通識教育課程的模塊。如教師可以通過繪畫、音樂、服飾展演、小組合作、作品展覽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使其能夠鑒別美丑,分清善惡。
3.3 打造立德樹美的師資隊
美育類通識課程的改革,要將人才培養目標與其內在需求相對應,積極探索美育途徑,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建設。根據“十三五”規劃要求,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要從學術人才、應用人才分類發展上,優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美育類通識課程教學,在跨學科背景下,要注重通識課程特色資源的整合,做好戰略規劃,借助于理論學習、榜樣激勵、實踐鍛煉等方法,讓廣大學生勇擔民族復興重任。美育類通識課程教育要確立“優秀藝術人才”的培養目標,讓學生能夠從通識教育中,學到必要的社會知識和人文素養,能夠走向社會、崗位,肩負其崗位職責。美育類通識課程改革,要打破專業局限,重視優秀師資隊伍建設,提升美育成效。教師擔負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使命,教師要從塑造生命、塑造靈魂、塑造人實踐中落實美育任務。加強教師素質提升,特別是組建高素質美育類通識課程師資隊伍,廣泛吸納和整合各類優秀師資,來擔任美育類通識課程教學工作。可以成立美育類通識課程師資庫,以開放、動態管理,引入激勵機制,讓廣大教師獲得歸屬感、榮譽感。
4 結語
美育類通識課程建設,要從多學科視角,綜合看待通識課程教育與教學。注重不同學科知識的橫向關聯,以“整體大于局部”為指導,為學生呈現客觀的完整世界。文章著重探討了高校美育類通識課程改革的策略,以期為現階段我國高校美育實施提供一定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