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 江淵 李寧 李鷗 唐植軍
(遼寧省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工程中心,遼寧沈陽 110081)
“十四五”時期,國際和國內宏觀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對科技創新極其指標確立將產生深遠影響。具體表現在,首先,基于全球技術壁壘增強,大力提高技術自給率?!笆奈濉睍r期,全球遭遇前所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所處的外部環境持續惡化,全球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盛行,技術引進難度加大。為此,遼寧在新時期科技目標指標選擇上,應不斷錨定前沿,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技術自給率;其次,順應世界產業變革,發展新經濟實現產業高端化?!笆奈濉睍r期,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刻影響產業發生重大變革,全球產業結構重塑和產業格局重構必將對遼寧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應大力發展新經濟,加大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產業高端化方面有所突破。指標設置中適當考慮增加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比等指標,著力提升高端產業對整體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最后,順應發展階段變化,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笆奈濉睍r期,我國經濟將逐步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成為遼寧重振主導方向。遼寧要向“集約化、規?;?、智能化、數字化、科學化”的高質量發展要效益,要利用好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走外向型發展的路子。在指標選擇上,應重點考慮增加:高新區GDP占地區GDP的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和全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等指標,以體現發展質量上的提升。
從國家層面[1],科技指標設置更多體現國家總體發展戰略意志,“十一五”以來國家科技規劃指標更多集中在:全社會研究開發(R&D)投入占GDP的比重、科技進步貢獻率、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等體現全社會創新能力水平的指標,以復合指標為主。另外,排名類指標也占一定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十一五”以來國家科技規劃主要指標情況
從省際層面上,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安徽、陜西、江西和上海等省市“十一五”以來科技規劃的發展目標主要集中在:R&D投入強度(19次)、科技進步貢獻率(17次)、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9次)、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7次)、技術合同成交額(7次)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每萬名從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企業R&D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等指標最近也常被采用。
通過對國家和部分省市的指標設置分析,對遼寧制定下一輪科技創新規劃有以下幾方面的借鑒與啟示:首先,指標篩選中,應堅持采用常態指標。全社會研究開發(R&D)投入占GDP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技術合同成交額等常態指標,要保證長期跟蹤、對比和衡量;其次,應適當采用排名類指標。遼寧部分指標可以借鑒國家常采用排名類指標的做法,對我省科技創新水平可以更加全面動態、橫向比較和客觀衡量;第三,應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借鑒上海等省市規劃指標制定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規劃期進行了較為形象的遠景描述,再輔之以具體指標,將規劃上升到頂層設計的層面;第四,指標框架應清晰科學。借鑒廣東等省市規劃指標,設定采用創新投入、創新載體和創新產出等三大類,將科技所能把握的指標清晰展示出來,同時強調投入效果的度量;第五,應考慮高質量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高新區GDP占地區GDP的比重和全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等指標加進來,以體現發展質量上的提升,衡量地區經濟發展質量水平。
“八五”到“十三五”期間,遼寧科技發展規劃重點采納的定量指標主要有:全社會研究開發(R&D)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5次)、科技進步貢獻率(4次)、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3次)、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2次);而企業R&D經費投入占總R&D投入比重、R&D 活動全時人員當量、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等也占一定比重。如表2所示。
表2 遼寧省“八五”到“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目標指標
遼寧近幾輪科技發展規劃盡管指標設置上進行了積極探索,但是指標篩選還是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
(1)科技創新指標自身特點不夠鮮明。以往科技創新規劃目標的設置對于科技創新主戰場的高新區及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集群)方面的指標應用不多,沒能突出科技創新應有的特色、特點和著力點。
(2)指標沒能與國家指標保持一致性。很多指標過多體現“地區特色”,沒能與國家同期指標保持同步,造成很多指標不具有可比性。另外,科技創新指標沒有采用“約束性”和“預期性”指標。不能體現出預期指標所具有的靈活指導性,也沒能很好體現出約束性指標剛性的約束效力。
(3)科技引領和驅動作用體現不充分??萍荚诖龠M轉型升級和發展新經濟方面體現不充分??萍贾塾谛陆洕底纸洕⒌吞冀洕?、綠色經濟不夠充分。對能夠體現創新發展新動能和新興產業集群的衡量指標比較少。
(4)科技支撐服務作用沒能充分體現。過往科技規劃指標更多體現在第二產業上面,缺少對科技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指標的應用。能為創新主體提供公共創新服務的載體和要素不多。
通過對遼寧省“八五”以來科技發展規劃指標設置情況的分析,我們感到遼寧在未來規劃期內應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加強:首先,指標設置應增加能充分反映科技主戰場的相關指標;其次,指標設置應能突出約束兼顧預期,增強約束指標的考核效力,同時,發揮預期指標的指導效果;第三,指標設置應增加新經濟發展的相關指標;最后,指標設置應適當增加包括科技服務業在內的第三產業指標。建議從增強科技有效供給和改善科技營商環境的角度出發,適當增加該類指標應用。
(1)對標重特大任務的原則?!笆奈濉痹谥笜嗽O定上要對標科技強省、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等歷史重大戰略目標。
(2)系統性和連貫性的原則。要考慮采用被公認可作為長線考核指標或者能反映綜合科技發展水平的指標,便于跟蹤考核。
(3)政策導向和協調性原則。把中央賦予遼寧的戰略定位作為遼寧省科技發展基本導向;同時,注重科技、經濟、社會融通協調發展。
(4)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原則??萍及l展目標指標要盡量采用定量指標。同時,對遠景規劃設想,應采用定性語言加以描述,力求定量為主定性為輔的原則。
(5)約束和預期相結合原則。遵照國家采用約束性和預期性兩類指標的做法,將約束性指標作為嚴格按期實現的指標,預期性指標為指導性指標。
4.2.1 定性描述
到2025年,全省科技創新基礎和實力穩步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更加明顯,區域特色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創新生態全面優化,科技創新有力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構建起高水平、開放型創新格局,科技創新在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上實現新突破,支撐遼寧在全國現代化建設和創新型省份建設中走在前列,科技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初步建成東北亞科技創新中心。
4.2.2 定量描述
根據新時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目標要求,規劃指標設置共分為8個部分,其中創新新動能和高質量發展是新增加的,其他部分也增加了新經濟的創新要素構成。具體:
(1)科技創新投入水平逐步提高。遼寧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全國排名實現提檔晉位,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建議采用指標[2]: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2.3%)、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7.5%)、財政科技三項費用支出占當年財政支出比重(1.80%)、R&D活動人員折合全時人員當量(135000人年)。
(2)自主創新能力水平顯著提升。科技創新產出和轉化效率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建議采用指標: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數(4.95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1200家)、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1000億元)。
(3)科技創新主體建設力度加強。加快新型創新主體培育,培養創新型科技企業群體,創新新勢力壯大發展。建議采用指標:高新技術企業數(10000家)、每萬家企業法人中高新技術企業數(150家)、“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數(4000家)。
(4)產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支撐支柱產業發展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建議采用指標: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5.8%)、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比(46%)、開展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數(800個)。
(5)科技創新新動能得到激發。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建議采用指標: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22.3%)、建設產學研實質性聯盟(800家)、新型研發機構(3000家)。
(6)農業科技進步水平顯著提升。現代農業進一步發展,農業安全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建議采用指標: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99%)、培育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優良動植物新品種(系)(220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3%)。
(7)科技創新人才隊伍規模擴大。盤活研發人員存量,培育一批創新創業人才。建議采用指標: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45.5人年),選拔培養科技創新創業團隊(230個),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50名)。
(8)實現區域創新高質量發展。向集約化增長轉變,實現遼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議采用指標:高新區GDP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13%)、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55%)、全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15%)。
由于篇幅所限,指標測算過程,相關度分析等環節和最終形成的科技創新指標數據庫都略去了;并且最終得出的指標目標值是在權衡自身發展趨勢和對比兄弟省份后,動態得出的參考值,還有待實踐中不斷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