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勇 壽江徽
(巢湖市氣象局,安徽巢湖 238000)
盡管21世紀的社會飛速發展,各種科技日新月異,但世界仍時刻面臨著各類自然災害的危脅。雷電、洪水、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巨大,每年因自然災害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不可估量。近年來,因雷電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也常見報端。為了更好地預知雷電的到達時間、地點,僅依靠原有的技術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就需要利用新的技術來預警雷電。在數字化背景下,氣象雷電預警技術的研究就顯得至關重要,只有依靠科技,才能真正的實現雷電的預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
雷電多發于夏季,對各行各業都有一定的影響,為了更好的預警雷電,做好災害預防,比較傳統的方法是外部防雷和內部防雷,可以有效將雷電產生的危害進行轉移和削弱,減少傷害。而隨著雷電威力的增加,現有的技術手段已經不能滿足需求,需要不斷改進手段。而數字化背景下的雷電預警技術就是比較有效的手段,借助氣象防雷預警技術,能更有效對雷電進行研究分析,預防雷擊災害。總的來說,氣象防雷預警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兩點:(1)有利于提高氣象防雷技術水平;(2)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2]。
長久以來,氣象防雷的技術主要包括直擊雷防護、等電位連接、屏蔽、電涌保護器,通過間接數據獲取到雷電的情況,并借助物理避雷更好地減少雷電的損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有的氣象防雷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對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雷電預警技術應該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雷電探測方法,結合氣象雷達衛星等系統分析,較準確地做出判斷預警,有效提高氣象防雷技術的水平。并依托大數據平臺,收集管理分析雷電信息,從歷史數據中,獲取有用的價值,有效地分析雷電的特征,從而在雷電發生之前做到準確、有效預警,預防并減少災害。
雷電災害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圖1所示),經數據統計,雷電主要對電力、通信、石化等行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這些行業又是國家基礎行業,為了確保全社會的穩定,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有必要采取先進技術,加強對氣象防雷進行預警技術的研究。借助大數據前沿科技,提高防雷預警成功率,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圖1 主要行業事故分布圖
氣象防雷預警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現有的雷電預警手段有限,只有不斷改進,才能確保雷電預警的有效發展。總體來看,現有的氣象防雷預警技術現狀如下:(1)雷電氣象頻發,防雷設施軟硬件老舊;(2)專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3)公眾防雷擊意識薄弱[3]。
近年來雷電頻發(如圖2所示),夏季階段頻率更高,據2020年的統計結果來看,夏季每月的雷電發現次數約200次,危害甚大,對社會以及人民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而現有的防雷技術手段仍然是以外部防雷為主,同時設備軟硬件老舊,技術更新迭代緩慢,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時代的要求。所以,對現有的防雷技術進行提升和改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務之急。
圖2 2020年每月雷電發生次數統計圖
掌握先進科技和專業知識的氣象預警人才對氣象預警工作至關重要,現有的防雷技術沒有很好地提升,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現有的防雷技術人員很多都是非對口專業,或者一些專業人員只是依靠原有的技術,一味地吃老本,缺乏創新。新的時代背景下,科技高速發展,各行各業為了不被社會淘汰都在拼搏努力,若還是只顧眼前,不抓緊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很快就會被時代淹沒。培養并留住人才,才能確保防雷預警取得長遠的進步和發展。
中國氣象局雷電防護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統計發現:90%以上的雷電災害發生在農村,廣大農民防雷意識的淡泊令人擔憂。同時普通公眾對于防雷的意識也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不利于防雷預警的發展。強化防雷宣傳,培養社會公眾防災避災意識,尤為重要。
面對傳統的防雷技術,在當今的時代,要考慮到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不斷對氣象防雷技術進行改進,比較有效的就是大數據技術。結合實際,現有的防雷預警措施可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1)加強氣象防雷預警網絡建設;(2)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3)建立氣象防雷預警平臺。通過不斷的發展改革,才能有效優化發展氣象防雷預警的技術手段[4]。
發展防雷技術,首先要建立防雷預警網絡。網絡互聯建設可有效提高防雷預警各類技術之間的交流,收集、匯總、分析、研判收集到的各類數據,能為氣象防雷預警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確保預警信息高效、準確,促進預警平臺取得長遠發展。
對于防雷預警的優化發展,最離不開的就是人的支持,只有專業人才的不斷支持,才能確保防雷預警有效發展。所以防雷事業的進步還需要培養更多優秀熱愛防雷事業的專業人才,有了相關人才的支持,才能不斷對現有的防雷技術手段進行優化分析,從而能夠不斷進步發展。培養專業的人才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專業院校、社會宣傳、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持續培養優秀的后備人才,確保防雷預警事業有序健康發展。
借助建立的預警網絡可以有效收集防雷預警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只有通過專業人才利用大數據等手段開展分析研究,才能找到適合預警發展的方向,發揮其原本應有的實際價值。所以,就需要建立氣象防雷預警平臺,借助這個平臺,可以有效的分析雷電預警信息,結合各種氣象資料進行分析,對雷電災害信息進行有效預測并及時發布,實現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目的,事后還需要對預警進行不斷總結分析,從而不斷優化完善預警平臺。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黨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了首位,中國各行各業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這也對雷電預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數字化大背景下,不斷培養專業人才,以現有防雷技術為基石,充分借助大數據的力量,不斷優化完善防雷預警技術手段是當務之急。也只有不斷探索新的路徑,開拓新的發展領域,創新思想,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不斷提高雷電預警能力,更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