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前龍
【摘要】高考進入“后考綱時代”,政治課如何復習,是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對此,本人基于“不管形勢如何變化,目標如何定位,要求怎樣調整,命題怎么改進,高考命題者遵循著平穩過度、穩中求變、變中求新的基本準則是不會改變的”的認識,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把握方向? 優質儲備? 關鍵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062-02
2020年是有考綱到無考綱“脫實向虛”的過渡年,政治課復習應以2018年新修訂的《考試大綱》為依據,結合《課程標準》和2019高考試題評價報告,立足于教材,采取正確策略,通過必備知識的深入剖析和典型題目的強化訓練,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觀。
一、研究高考,精準把握航向
研究政治科《考試說明》。《考試大綱》雖然是高考命題的綱領性文件,但《考試說明》是對《考試大綱》的細化和具體化,能更好地滿足教師研究高考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著力研究2018年《考試說明》。由于《考試說明》三個主要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盡相同,因此教師應區別對待,有所側重。
第一部分,“考核目標與要求”。該部分是對考生能力的要求,具有相對穩定性,短期內不會改變。教師應清楚高考所考查的能力層次,以便在復習的各個環節中落實和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觀培養。第二部分,“考試范圍”。該部分是《考試說明》的主體,對研判高考極具價值。對此,教師應著力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比較。教師應將2018年《考試說明》所開列的知識條目與2017年進行比較,審視知識條目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微調,有著怎樣的微調。教師要深入思考調整的意圖以及對近兩年高考命題可能產生的影響。二是取舍。從理論上講,教師復習要依綱據本,立足教材,夯實學科基礎,但從備考角度上講,如果教師“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復習知識條目,不僅增加學生學習負擔,而且嚴重弱化復習效果。因此,教師應對《考試說明》開列的知識條目依據“考核目標與要求”進行取舍,保留必備知識。三是篩選。教師在梳理年度時事熱點和大政方針政策的基礎上,果斷舍去敏感的、有爭議的和一般性的熱點,保留少量的非敏感的、定性的,且與教材主干知識直接關聯的重大時效性熱點和長效性熱點,以及大政方針政策的重大調整部分。四是精選。教師應在篩選的基礎上保留極少量的能夠用教材主干知識進行分析說明的熱點材料和政策內容,以題目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第三部分,“題型示例”。該部分是專家從近幾年來高考試題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典型題目,并作出簡要分析說明,這里蘊藏著極其重要的導向性信息,教師應深入研究,細細揣摩,用心品味,從中捕捉有效信息。
研究高考真題。高考真題是在《考試大綱》指導下由命題人員精心設計的,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教師面前,是教師研究高考的重要依據。為此,教師應結合2018年《考試大綱》,采用比較方法,深入研究2018年和2019年高考真題。因為2018年新修訂的《考試大綱》對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多深,作出了新的定位,預示著新一輪教學和高考改革即將拉開序幕,對2020年高考將產生深刻影響。研究這兩年的高考真題,不僅能夠揭示其端倪,找出帶有規律性和指導性的東西,而且可以預測2020年高考試卷結構、模塊分值、題型特點和試題難度。當然,不管形勢如何變化,目標如何定位,要求怎樣調整,命題怎么改進,高考命題者遵循著平穩過度、穩中求變、變中求新的基本準則是不會改變的。
高考試題是教學的風向標,對高考復習具有導向和引領作用。教師只有關注高考,潛心研究高考,才能精準把握高考航向,掌握高考命題走勢,也才能在復習課教學中少走彎路,最大程度地提高復習效率。
二、深挖細掘,注重優質儲備
所謂優質知識,就是學生在復習過程中融入思考而獲得的知識與注入思想、情感、精神和靈魂而掌握的知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優質知識的儲備,就沒有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為此,教師在復習時應刪繁就簡,運用綜合思維方式,強化必備知識的條分縷析和主干知識的優化重組,讓學生做到“以不變應萬變”。為此教師應做好以下工作:
準確把握主干知識。主干知識是教材的血與肉,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教師應結合《考試說明》中的知識條目,分析知識點在教材體系或單元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它們能夠用于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據此準確把握所要復習的主干知識,為學生潛力挖掘和能力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如《經濟生活》第一單元主干知識主要有貨幣、紙幣、匯率、價格、消費、生產與消費以及社會再生產理論。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揭示出隱性主干知識——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這一商品經濟的重要理論觀點。
深入理解核心知識。核心知識是教材體系的支柱,是教材之精華,對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觀,以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是學生必須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的知識。為此,教師應幫助學生在全面理解核心知識內涵的同時,要注意掌握與之相關的核心知識間的內在關聯性,使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既有橫向的廣度延伸,又有縱向的深度拓展。如教師在復習價格這一核心知識時要引導學生從七個方面進行歸納整合:價格含義;影響價格因素;價格變動的影響;價格與利率;價格與財政;價格與市場調節;價格與宏觀調控。這樣的復習既有面的擴展,又有點的深入,學生也就能夠獲得既全面又深刻的知識。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對核心知識中的要點做重點解讀,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帶動相關知識的復習。如企業經營與發展中的“形成優勢”要點,教師應由淺入深地逐層剖析:第一個層次是字面淺表層復習。教師在復習該要點時的逐句解釋,雖然必要,但若停留于此,則就會變成沒有思維含量的知識性復習。第二個層次是拓展延伸性復習。教師可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即從生產全要素改革角度解讀企業發展。這樣的復習就有了一定的思維含量,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該要點。第三個層次是縱向深入性復習。教師在前兩個層次講授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即從企業可持續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角度進行理解。通過師生的共同探究,讓學生認識到企業發展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這是對該要點所能作出的最深入的理解,是復習課教學所應達到的理想深度。
構建單元知識結構。單元知識結構是教材的骨骼和經絡,是重要的隱性知識。動態的知識是活著的有生命力的知識,是能夠產生力量的知識。構建單元知識結構是以濃縮的方式將靜態知識動態化的重要做法。教師在復習核心知識時不僅要重視知識點內涵的全面解讀和相關知識間內在關聯性的把握,而且要帶領學生共同構建簡約化的單元結構,形成概括化和結構化的知識。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相互關聯的知識,而且有利于他們在需要時能夠準確快速完整地再現和提取出來,進而有利于學生運用這些知識分析解決綜合性較強的復雜性問題,從而提高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的能力。
構建模塊知識體系。系統優化方法是建立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思維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構建模塊知識體系是系統優化方法的實際運用。教師應在構建單元結構的基礎上構建模塊知識體系,以便學生能夠跳出教材,“站在五行外”俯瞰教材。為此,教師應依據模塊特征,以一定的線索整合知識,構建體系。如《經濟生活》可以社會再生產環節或國民經濟優質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線索;《政治生活》可以民主政治建設或國家性質為線索;《文化生活》可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線索;《生活與哲學》可以處理主觀與客觀關系為線索。模塊知識體系的構建能夠最大程度地將教材中核心知識整合起來,形成集成化的知識塊。
教師只有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實、用好、盤活教材,才能為教材知識注入思想、精神和靈魂。學生只有在教師引領下存儲優質知識,通過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才能變靜態的文字為跳動的音符,從而“隨心所欲”地演奏出華麗的樂章,進而彰顯政治理論課的獨特魅力、理論的邏輯之美和睿智的思維之美,讓政治理論課的理性之光如日中天,光芒四射,照耀學生心靈的天空,滋潤學生的心田,為學生健康成長助力。
三、練評結合,培養關鍵能力
復習課教學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觀培養為目標,以主干知識特別是核心知識的講授為主線,以關鍵能力培養為重點。“牽牛要牽牛鼻子”,教師在復習課教學中應牢牢抓住關鍵能力這個“牛鼻子”不放松,將其貫穿于復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在精練過程中培養關鍵能力。實際運用是提高學生關鍵能力的重要之舉,離開核心知識的運用,離開高質量的訓練,難以有學生的關鍵能力生成、培養和提高。如果教師能夠對核心知識及其內在聯系解讀得深入透徹,學生再通過高質量的訓練,領悟知識運用技巧和方法,掌握題型特點、要求和答題規范,那么學生的關鍵能力就能夠逐步得到培養和提高。為此,教師應精選適量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創新性與高考命題思路基本一致的題目讓學生定時訓練,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
在精評過程中培養關鍵能力。精評是復習課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關鍵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做到:一是做好記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對學生訓練情況的深度了解,精評如同沒有舵的船只,就會迷失方向,缺乏針對性,削弱有效性。二是思考應對。直面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師在面對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問題時要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三是區別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區別對待是正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教師在分析題目時切忌逐題分析。學生基本上做正確的題目,如果教師不能另辟蹊徑,講出新意,講出智慧,那么就不要浪費教學時間。學生基本上都做錯了的題目,說明該題難度過大,遠遠超出學生目前的理解接受能力(政治科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對此,教師要么放棄,要么待到學生能力提升后再行講解。教師應著力精講大多數學生本該做正確結果卻做錯了的題目。四是轉換角度。轉換角度是全面看問題和認識事物的需要,也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需要。高質量的試卷分析不是停留在“就事論事”上,而是不斷地轉換問題分析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如有關企業發展的題目,如果教師僅止于一個角度分析說明,那么就會遏制學生的發展。為此,教師應從勞動價值論、價值規律、社會再生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營者素質、轉方式調結構、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企業的經營與發展、落實新發展理念、市場經濟等角度分析企業發展,從而做到一題多解,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的效果。
教師應從政治學科實際出發,深入研究,把握航向,優化整合主干知識,特別是核心知識,形成簡約化的知識結構和集約化的知識塊。教師在精練、精評過程中鞏固復習成果,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觀培養,有效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幅度提高復習課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