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麗
摘?要:家校溝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成長不僅是學校教師的責任,也離不開家庭的教育。良好的家校溝通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師和家長、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系和交流,達成教育共識,最終形成教育合力。文章列舉了小學班主任在家校溝通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介紹了如何避免出現這些問題以及行之有效的溝通策略,以期更好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校合作;有效溝通;策略
“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即學校和家庭,不僅要有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
——【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一、 小學階段家校溝通常見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全社會對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個性化期待也越來越高,這使得班主任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剛剛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學校既充滿憧憬又忐忑不安的家長,小學班主任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家校溝通做到讓家長信任教師、配合教師,引領學生順利渡過幼小銜接,是一個特別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課題。
家校溝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與家長進行真誠有效的溝通,決定了能否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引導,而能否與家長進行專業冷靜的溝通,也能體現一名教育工作者專業素養的高低。而在實際的家校溝通過程中,家長和教師之間常常因理念不一致、方法不一致、信息不對稱而造成各種矛盾。比如,有的家長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有的家長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溫文爾雅,有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大膽活潑;有的家長在孩子出現問題之后,不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反而把責任一股腦兒地推給學校;學生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有的家長只關注自己孩子的喜怒哀樂,對于孩子的一面之詞深信不疑,而教師處理問題站在全班的角度去權衡、協調、引導;有的教師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不注意尊重家長的自尊心,言辭激烈,只顧自己表達情緒,不給家長辯解的機會,以為反映了問題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盡管初衷是好的,但因為方式方法不夠科學,最終使得談話不歡而散;有的教師也知道孩子成長路上出現的一些極端問題,一定是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出了問題,但苦于自己也缺乏專業知識,加上時間和精力的限制,無法給予家長長期、具體、有效的指導。這樣的家校溝通缺乏一致性,當然起不到好的溝通效果,最終也無法起到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二、 什么是有效的家校溝通
溝通是為了一個特定的目標,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個人或群體間進行傳遞,并且達成共同協議的過程。家校溝通為了達成家校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應實現以下三方面內容的傳遞:
1. 信息:教師和家長共同分享學生在校和在家的信息,促進雙方對學生情況的全面了解;
2. 思想:充分肯定學生自身優勢,針對學生成長中出現的問題,依據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與家長共同制定解決方案;
3. 情感:教師向家長和學生表達真誠的關愛以及期待學生健康成長的美好愿望。
班主任常用的溝通形式大概有以下五類:發信息、打電話、班級群發信息和面對面溝通,面對面溝通又包括到校面談和家訪。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了解家長類型,選用合適的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
為了取得良好的家校溝通效果,我們還需要了解影響溝通效果的要素中,語言只占7%,而我們的肢體動作、外表形象以及我們的表達方式卻占了93%。這就提醒我們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有效溝通。
三、 家校溝通的原則
有效的家校溝通應遵循以下原則:
1. 讓家長和孩子充分感受到教師的真誠與善意。在與家長交流時,語言盡量委婉,要多換位思考,用誠懇的態度交流。面對家長時,教師可多使用“咱”“您覺得怎樣”……這樣婉轉、協商性的詞語,這樣家長更容易接受教師的建議。
2. 溝通要有針對性,就事論事,不要因為學生某一方面做得不夠好,就給學生貼負面的標簽。
3. 溝通之前做好功課。與家長溝通之前,可以打打草稿,列一列條目,做到心中有數。這就要求班主任教師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優缺點,要告知家長孩子的具體表現,以及自己采取了哪些教育措施,需要家長怎樣配合,給家長的建議要具體且便于操作。
四、 家校溝通的策略
(一)冷靜理智、未雨綢繆
孩子剛剛升入一年級,家長會有各種不放心,這也是人之常情。但家長過度呵護孩子,可能會干涉學校的工作安排。比如,孩子在學校摔倒骨折,家長要求巨額索賠,再比如,家長要求孩子有特殊待遇:希望教師多提問自己的孩子、希望教師安排滿意的座位,還有的希望自己的孩子當班干部,甚至教師拍照沒拍上,拍得不好看,家長也會給教師提意見。對此,我們教師要有一定的同理心,并且與家長耐心溝通。
每接一個新班,班主任都要在班級群或者家長會上,引導家長與教師達成共識,家校合作做好幼小銜接。要讓家長明白,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不論是學習環境、學校規則,還是師生關系、同伴關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同伴之間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摩擦或者意外,無論家長如何不放心,家長都不可能隨時陪伴在孩子身邊,家長唯有放手,唯有信任、配合教師工作,激發孩子對學校的向往、熱愛,逐步培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幼小銜接。
當家長向教師提出要求時,不要急于否定,首先進行合理的歸因,考慮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工作確實存在疏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如果不是,再去做家長的工作。當學生之間產生矛盾時,教師要引領家長站在學生整個成長之路上去看待問題。教師要提醒家長,成長的路上有喜悅,也有坎坷和荊棘,孩子們成長之路上遇到的種種矛盾和問題能歷練孩子們的心智。
所以,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永遠不要忘記我們和家長始終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為了引導孩子成長和進步。千萬不要陷入爭論誰對誰錯或者是誰強誰弱的泥沼中,我們的冷靜和理智也一定能讓家長與我們精誠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