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蔓 歐彥麟
[摘要]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模式以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是我國職業教育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核心價值與核心使命。將“三全育人”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目標有機融合,通過學校、社會、家庭、學生“四方聯動”實現全員育人,通過引航、護航、保航、助航“四段融通”做到全過程育人,通過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落實全方位育人,創新“三全五育”體制機制,構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樹人體系,形成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育人的格局,以深化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推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立破并舉與創新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三全五育
[作者簡介]胡穎蔓(1974- ),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高級政工師,碩士;歐彥麟(1970- ),女,湖南寧遠人,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湖南? 株洲? 412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株洲市社科一般課題“‘三全五育視閾下高職院校創新提質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ZSK2021131)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1-3985(2021)19-0053-05
眾所周知,“三全育人”是一種全面、系統、動態的思政育人模式。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以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是我國職業教育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核心價值與核心使命。如何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各環節,形成長效機制,是各高職院校亟待研究的問題。將“三全育人”模式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目標有機融合,在高職院校充分發揮“全員”力量,挖掘“全過程”育人渠道,探索“全方位”的育人方法,開展“四方聯動、四段融通、五育并舉”的提質行動,創新“三全五育”體制機制,構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和高職院?!按笏颊备窬?,以深化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推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立破并舉與創新發展。
一、全員育人實現“四方聯動”:學校、社會、家庭、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從教育的主體角度來說,全員指的是社會全體成員都有育人的責任和使命,形成全面的、完整的、“人人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影響學生思想、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高職院校育人的“全員性”,可在政府引導下探索構建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所組成的“四方聯動”育人機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凝聚育人合力,實現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育人。
(一)學校育人:“獨角戲”到“大合唱”
學校育人是全員育人的重點和主體,指學校內部層面上的全員性,全體教職員工參與的育人體系。學校育人是涵蓋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資助育人等的系統工程。高職院校采取“三層”育人主體和“兩項”育人機制,從制度上規范育人,實現學校育人從“獨角戲”到“大合唱”的全員行動。一是“三層”育人主體。高職院??刹扇〗搪毠さ姆诸?、分層引領的方式,從三個層次提供育人的平臺和要求,實現校內育人的全覆蓋。實行“班導師”引領育人,明確領導干部帶頭育人的要求,全體校黨委班子成員、中層領導干部“一對一”聯系班級,并擔任班級的“思想導師”,參加班級主題班會和活動;兼職輔導員參與育人,鼓勵職能部門一般管理人員、專任教師參與育人,通過擔任兼職輔導員或班主任,直接深入班級參與育人工作;專職輔導員兢于育人,完善學生工作和輔導員相關管理辦法,督促專職輔導員、學生工作系統人員兢于育人,保證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出臺相關激勵政策,使學生思政工作專職人員有獲得感、認同感和幸福感,發揮育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二是“兩項”育人機制。高職院校制定激勵與約束結合的育人機制,提升參與育人的積極性,全員育人變被動為主動。用激勵機制鼓勵育人,嚴格落實專兼職輔導員、班主任崗位特殊績效津貼;選樹育人的先進典型,開展評選“師德師風標兵”“最美班主任”等活動。用約束機制要求參與育人,嚴格專兼職輔導員等考核管理,擔任兼職輔導員或班主任工作經歷作為優秀青年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等評先評優,以及職稱晉升的基本條件;探索新進青年教師在輔導員崗位任職三年的制度,對青年教師入校深入學生、深入班級予以強化。
(二)社會育人:“請進來”到“走出去”
社會育人指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讓全社會支持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會宣傳、新聞、文藝、出版等堅持弘揚主旋律,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營造社會輿論氛圍,形成關心學生健康成長環境。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請進來”或“走出去”方式來獲得社會育人資源,實現學校與社會聯動育人的目的。采取“請進來”——特聘班主任方式,聘請社會名人、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國工匠、能工巧匠、職教集團成員以及校友資源,擔任榮譽教授、班級顧問或校外班主任。通過專題講座、座談、訪談及定期參加班級活動等多種形式,彰顯成長經歷、人生軌跡和成就,引導學生多元化發展,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職業生涯。實施“走出去”——社會實踐模式,社會實踐是學校引導學生利用學校資源,結合地方產業經濟特色,發揮專業和特長優勢,利用“三下鄉”和畢業頂崗實習開展實踐鍛煉,是出成果、做貢獻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高職院校可以從時事形勢、社會熱點問題、思想道德教育、專業教育服務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三)家庭育人:校外參與到走進校內
家庭育人是每個家庭都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全員育人的一條重要途徑,大學教育階段家庭育人仍然不能缺位。高職院校與學生家庭之間應搭建起“連心橋”“互通橋”等互動平臺,家長從校外參與到走進校園,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雙向溝通、積極互動,形成學校與家庭聯動的育人機制。家長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學校可開設家長課堂,通過系統培訓、榜樣示范和傾心打造,對家庭教育進行科學、有效、創新性的指導,使家長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學會育人。開展致家長的一封信活動,并定期召開家長線上座談會,就學生學習、就業等學校和家庭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探討。同時,成立家長委員會,加強學校與學生家庭的聯系,讓家長參與學校重大教育改革決策會議,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參與學校評價工作,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引領積極輿論導向,為學校創品牌、樹形象做貢獻。
(四)自我育人:自我管理與參與管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睂W生自我育人是指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參與管理,學生管理學生,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在過程中實現知行統一。高職院校可充分利用學生會、學生社團聯合會以及共青團組織等平臺,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實際,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同時,還可通過聘任主要學生干部擔任校長助理以及相關行政崗位的助理等,讓學生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各項工作,把學生的智慧和熱情變成推動學校發展前行的動力。
二、全過程育人做到“四段融通”:引航、護航、保航、助航
從教育的時間角度來說,全過程育人指的是以學生在校成長發展的過程為主線,也就是從邁入大學校園到畢業離校直至走上工作崗位,學校將育人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階段以及畢業后的工作學習。全過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建立在校三年以及畢業后的“四段融通”育人體系,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特點和需求,制定相應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首尾呼應,形成完整閉環,有步驟、循序漸進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育人工作。
(一)引航行動:我與大學
引航行動是學校在學生入校第一年啟動“我與大學”主題教育活動。它是以道德養成為工作主線,從入學教育入手開展的“重養成、守紀律、遵規范”的教育活動,旨在培養學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塑造道德行為,養成道德習慣,優化道德素質,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一是聚焦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念引領、法制安全教育、學習生活適應教育等關鍵環節,通過“學黨史”、開展“網上重走長征路”等愛黨愛國愛校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盡快完成角色轉變,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二是聚焦校紀校規教育,以“學規范、守紀律”“學風、考風教育”“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光盤行動以及學生志愿服務等各種形式與載體,使學生養成遵規守紀的意識,培養其樂觀積極的心理品質。
(二)護航行動:我與專業
護航行動是在大學二年級推出“我與專業”主題教育活動。它是以專業培養為工作主線,從成長成才入手開展的“重鍛煉、強專業、提能力”的教育活動,旨在加強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興趣和愛好,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專業強校、專業報國。一是聚焦專業技能大賽,組織校內專業技能比武,指導學生參加區、市、省、國家以及世界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練,校園掀起學專業、愛專業、比專業的氛圍。二是開展“專業與人生”對話活動,通過專業知識講座、座談,各類專業為主題的文化藝術節等,與學生交流心聲,營造一個“專業育人、協同創新”的平臺。
(三)保航行動:我與職業
保航行動是在大學三年級緊扣“我與職業”主題教育活動。它是以職業素養教育為工作主線,從畢業教育著手開展的“知感恩、強素養、擔責任”的教育活動,旨在培養學生艱苦奮斗、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團結協作、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知榮明恥、遵紀守法的職業操守,奉獻社會、服務大眾的職業責任。一是聚焦就業創業教育、職業意識和品質教育、感恩教育,培養學生就業和創業意識,利用所學的知識,開拓創新。二是形成就業幫扶幫幫團,領導干部對點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黨員對點就業困難學生,熱門專業生對點冷門專業生等,保航學生先就業、再擇業,能就業、就好業。
(四)助航行動:我與未來
助航行動是在學生畢業后學校圍繞“我與未來”開展的主題活動。它是以檢驗育人效果為工作主線,從跟進走訪入手,開展針對畢業生就業情況跟蹤幫助,了解畢業生的工作生活狀態,助力由校園學子到職業人、社會人的轉變。
三、全方位育人落實“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
從教育的空間角度看,全方位育人強調利用好教育環境,搭建好教育平臺,使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專業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學生成長成才各個環節,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站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度,建立“五育并舉”的多角度育人體系,同步推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以德為先、以智理德、以體成德、以美潤德、以勞樹德,形成德智體美勞互相滲透、相互融合的有機整體,實現全方位育人目標。
(一)立德樹人,以德為先
德是人性之魂,人無德不立。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德育指引方向,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可靠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立德樹人重在以德為先、以德鑄魂,高職院校應通過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思政社團+社團思政”體系,將課上課下、校內校外、隱性顯性融合為一個完整的德育體系。一是深化“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課程是高校育人的主體,高職院校通過建立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大課程,形成以思政必修課為核心、思政選修課為骨干、通識課為支撐、專業課為輻射的同心圓的課程思政體系,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品德修養。二是創新“思政社團、社團思政”。對接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構建以“思政社團、社團思政”為核心的課下育人體系,立足思政社團,將德育根植學生社團活動,全面覆蓋并貫通社團活動全過程,打通課下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實現育人的潤物無聲。三是完善德育評價體系。探索教師、學生、家長、社區等多方參與的評價方式,以理論素養、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等為評價內容。
(二)融德入智,以智理德
智育特指通過學校系統地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技能,對學生智力、能力的教育。智育是德育的認知基礎,聚焦教學,打造創新能力提升新范式,為國家培養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高職院校要在智育中融入德育,以智理德。一是落實“三教”改革要求。“三教”改革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各高職院校面對師資配備不足、優質教材缺乏、教學內容偏舊、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興趣不濃等問題,必須提升教師能力,改進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優化專業結構,完善課程體系,實施課堂“革命”,形成融通理德、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教材標準、教師標準和教法標準。二是強化學風育人。高職院校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規范組織紀律,具有正確的認知水平、道德判斷和推理能力。加強課堂文明教育,狠抓學生到課率、抬頭率和前排就座率;加強誠信教育,嚴肅考風考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就業觀,形成良好的學風、班風、校風;嚴格學業標準,創新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嚴把出口關,將學業和綜合素質成績作為學生畢業以及學生獎項評定的重要觀測點。
(三)錘煉意志,以體成德
體育是為增強學生體質,傳授有關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的教育,為全面素質發展提供身體條件。高職院校應聚焦興趣引導,營造“終身體育”的校園新風尚,加強體育育人,體育孕育品德,以體成德。一是試行在校所有階段開設體育課程,提升運動技能,貫通體育道德、體育品格、體育精神和體育風尚的教育,培養學生高尚和優良的意志品質;優化體育課程評價,建立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達標要求為基礎,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貫通持之以恒等精神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鼓勵競賽育人。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市、省、國家級的體育競賽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1~2項運動技能,通過體育競賽,貫通機智、勇敢、靈活、頑強與堅毅的品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公平競爭意識,以及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和奮斗拼搏的精神。
(四)凈化心靈,以美潤德
美育是美學教育,又稱審美教育。美育培養審美素質,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是心靈的體操,具有道德教化功能,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睛,樹立對真善美的追求,聚焦文化傳承,鍛造“人人向美”的育人新格局,樹德育美學觀,以美潤德。一是推動公共人文德育,將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成為選修課程;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以及對于美的鑒別力,提升學生藝術技能和興趣。構建靈活多樣的美育評價體系,促使學生形成藝術愛好,擁有基本的藝術素養,正確的審美觀、健康的審美情趣、高尚的審美情操。二是倡導活動育人,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傳播貫徹政治主流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銜接區域文化、對接企業文化、傳承特色文化等。通過形象性和情感性改變傳統德育重理性和灌輸方式,用美育的浸潤陶冶,實現育人的潛移默化。
(五)知行合一,以勞樹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圍繞勞動的價值和弘揚勞動精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等內容進行了深刻闡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引領和精神支撐。勞育是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促進學生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手腦并用、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措施。高職院校應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基本勞動技能,塑造學生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報效國家的勞動情懷,強化勞動育人,以勞樹德。一是落實勞動教育進入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勞動教育專職教師,創新規范勞動課程的教學方法,編著符合高職特色的勞動教材。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入手,通過認識勞動、崇尚勞動、體驗勞動、科學勞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情感和勞動品質。二是突出實踐育人。結合高職院校特性和學生特點,組織以實習、實訓為核心的勞動教育,探索勞動清單制,通過開展日常生活勞動、社會實踐勞動和職業體驗勞動等,構建以實習實訓,參加宿舍勞動、校園公益勞動、志愿活動、社會實踐等組合實踐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高職教育勞動目標重在養成勞動習慣,具備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培養公益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教育學生學會勞動,在勞動中體驗勞動的艱辛,感受勞動人民的偉大,從而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成果,引領知行合一,提升實踐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鄭秀英,李涵.全員育人的內涵、意義與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3(2):63-64.
[2]馮建軍.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理據與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7(3):5-14.
[3]陳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育人體系構建初探[J].科技文匯(下旬刊), 2020(5):31-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