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映月
摘 要:營養學專家指出合理的膳食結構和均衡的飲食是保證兒童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的關鍵。在兒童成長和發育過程中,基于其生理特點,要在保護其胃腸道的基礎上又保證科學合理的飲食,就必須分階段進行科學喂養。一般來說兒童科學喂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六個月到兩歲之前的初始階段,二是兩歲之后的階段。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科學喂養原則及方法,本文就主要對這兩個階段的科學喂養原則及方法進行具體論述,供廣大家長朋友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科學喂養 兒童 健康成長
兒童科學喂養的關鍵在于適應兒童的生理結構特點。兒童從嬰幼兒時期脫離母體開始獨立的個體生活,那么其營養來源就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在母體之中主要是靠母體的血液來進行營養供給,當嬰幼兒脫離母體之后,就要開始獨自的適應胃腸道的消化過程,需要調動胃腸機能對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但是兒童的腸胃普遍比較脆弱,如果喂養不當,不僅會導致一些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還會使兒童營養失衡,影響兒童的成長發育。[1]要想使兒童能夠蓬勃而健康的成長,科學喂養至關重要,在進行科學喂養的過程中,我們著重強調飲食中營養物質的合理搭配,就兒童的大腦、骨骼、肌肉等生長發育特點來看,需要分階段研究科學喂養的營養搭配,根據每個階段兒童的不同特點來合理安排飲食,循序漸進完善兒童膳食結構。下面就主要針對兒童科學喂養的重要性,以及階段性科學喂養原則及方法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
1 科學喂養的重要性
近年來,兒童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那么為什么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兒童的營養性疾病發生率卻增加了呢?究其原因就在于不少家長不懂得對兒童進行科學喂養,再加上現在的兒童零食品類繁多,這些零食或者是垃圾食品當中一般都含有大量的香精、色素、防腐劑以及鉛等的元素,這些食物的攝入會影響正常的鈣離子、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等的吸收,進而導致兒童出現一些營養性的疾病。[2]就比如一些食用色素采取化學方法人工合成,對于成年人來說可能不會造成大的影響,但是對于正處在關鍵發育時期的兒童來說,這些物質的攝入就會干擾體內正常的代謝和多種活性酶的正常功能,如果過多的食用使這些物質蓄積在體內就有可能會影響兒童的神經系統,導致兒童多動癥的發生。研究發現,兒童多動癥的發生與兒童不健康飲食有非常大的關系,如果兒童經常高糖飲食,就會導致茶酚胺等神經遞質不足,從而導致多動癥。此外,如果不注重對兒童的科學喂養,很容易導致兒童體內鈣鐵鋅硒等微量元素的缺失,兒童缺鈣就會影響正常的骨骼發育,嚴重者會出現缺鈣性佝僂病;兒童缺鐵則會出現典型的缺鐵性貧血,使兒童經常食欲不振,而且還會伴隨嘔吐和腹瀉等的癥狀。研究表明如果兒童體內長期缺乏鐵元素,會影響兒童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不利于幼兒的智力水平發育;兒童缺鋅會導致食欲不振,嚴重者還會出現小兒厭食,進而導致兒童生長發育遲緩。[3]要想避免這些營養性疾病的發生,可以從飲食調節角度入手,通過科學喂養使這些營養物質得以補充。
2 兒童科學喂養的原則及方法
2.1 輔食階段的喂養原則與方法
伴隨著科學喂養理念的提出,輔食添加的概念已經被許多家長所接受。那么我們為什么要注重嬰幼兒時期的輔食添加呢?研究發現,我國嬰幼兒在6個月之前其生長指標是能夠達到國際標準的,并不遜色于發達國家的嬰幼兒。但是6個月之后,嬰幼兒的生長指標卻開始逐漸下降,嬰幼兒專家認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科學喂養所造成的,也就是不注意輔食的添加。[4]那么要實現對兒童的科學喂養,就必須要抓住6個月至兩歲這個初始階段,均衡并且及時的給兒童添加輔食。適當的輔食添加,還能夠鍛煉兒童的吞咽能力和胃腸道消化能力。
輔食添加階段科學喂養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輔食品種要從一種到多種,對于剛剛接觸輔食的嬰幼兒來說,也就是6個月左右的兒童,其輔食添加要以乳類和谷薯類為主,乳類可以是功能性奶粉,谷薯類可以是一些含鐵、鈣等元素的米粉和谷粉,到7~9個月就可以適當的添加一些蔬菜泥、水果泥,到10~12個月都可以增加一些動物類和豆類的食品,比如蛋黃、豆腐等,注意到滿一歲到兩歲之間可以逐步的在兒童輔食中加入植物油和鹽,但是要注意量的控制,植物油不要超過10g,鹽必須要小于1.5g。二是輔食添加的質地要做到由稀到稠,在兒童剛剛適應輔食的階段要選擇一些肢體比較細膩和順滑的食物,比如米粉,造成質地較稀的黏糊狀,方便孩子進行吞咽。到10~12個月這個階段則可以交實物切碎成小的碎塊,方便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三是針對兒童輔食添加的量要做到由少到多。兒童在剛開始接觸輔食時,比如谷薯類米粉一次就喂1~2勺即可,這樣既能夠讓孩子盡快的適應新食物,也以防萬一兒童出現過敏反應能夠及時補救。四是兒童輔食的制作應當堅持由細到粗,兒童科學喂養并不提倡精細化的飲食,一開始為了方便兒童吞咽可以選擇一些細膩食物,但伴隨著兒童咀嚼和消化功能的完善,提倡進行一些粗制食物的攝入。
2.2 2~6歲階段的喂養原則與方法
兒童科學喂養以兩歲為一個臨界點,兩歲之后大部分的兒童都已經斷奶,這時的科學喂養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兩歲之后的兒童就可以吃家庭餐桌食品,這是兒童和成人膳食結構接軌的重要起點,因此做好這一階段的兒童科學喂養指導,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發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階段的科學喂養原則及方法基本就是圍繞平衡膳食來展開的,也就是這一階段的兒童應當吃什么?如何吃?何時吃?要做到營養均衡和平衡膳食,廣大家長朋友就必須要走出對健康飲食的誤區,不少人認為只要讓孩子吃有營養的好東西,就能夠保證孩子的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樣東西再有營養,這一類食物也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營養元素,這樣不存在任何一種食物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5]因此科學喂養最重要就是膳食食物結構的平衡。調整膳食結構,不僅能夠保證全面和均衡的營養,同時還能夠讓兒童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習慣,對于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平衡膳食階段科學喂養的原則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個原則是多樣化原則,要做到食物攝入營養元素的多樣化和全面化,就必須要對食品進行分組。一般來說我們把營養性食品分為5組,針對兒童科學喂養的多樣化飲食就需要涵蓋這5組食品中的食物。第1組就是谷物組,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主食,比如米飯、饅頭、面條、玉米、紅薯等等,這一類食物主要給我們人體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B族以及豐富的膳食纖維。第2組就是水果蔬菜組,提倡只要兒童不過敏所攝入的水果蔬菜種類越多越好,水果蔬菜能夠供給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A等等,同時水果蔬菜還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對于腸道發育是非常有幫助的。第3組動物性食品組,主要就包括肉、蛋、奶等,這一類食物能夠給我們提供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脂肪,是我們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第4類是豆類食品組,主要包括各種豆類以及豆制品,比如豆腐等,這一類食物能夠給我們人體提供優質的植物蛋白、不飽和脂肪酸和天然鈣質。第5類是油糖組,主要就包括一些食物中的調味品,2~6歲的兒童已經有了比較敏感的味覺,在飲食上也開始出現一些偏好,家長在進行科學喂養時,注意不要以成人的口味去衡量孩子,仍然要以少油、少鹽和少糖為主,食用油應當多選用一些植物油,比如核桃油、橄欖油以及椰子油等,糖也盡量選用天然蔗糖。這樣既能夠給兒童提供身體所必需的熱量和脂肪酸,又不會加重兒童的身體負擔,能夠有效的促進兒童的正常發育。
第二個原則是食物均衡原則,在保證食物攝入多樣性的同時,還要對每個食物組中的食物進行合理的搭配,比如葷素搭配、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搭配、粗糧和細糧搭配等等。如果搭配的比例不夠協調,同樣不能達到很好的營養效果。就拿主食組的搭配為例,就要按照粗細搭配的方法,擴大主食的品種,注意一些粗糧和雜糧的攝入,比如高粱、玉米等。并且還要控制好主食和豆類之間的比例,以10:1為最佳,通過糧豆搭配可以更好的幫助兒童攝入蛋白質。[6]再比如葷素搭配,蔬菜和肉類的比例最佳為1:1,而且可以適當的增加蔬菜比例。
第三個原則是適量原則。在對兒童進行科學喂養的過程中,家長必須要注意過猶不及。雖然我們提倡粗細搭配,建議讓兒童多吃一些粗糧,但是并不是說粗糧攝入越多越好,如果粗糧攝入量過高而會影響體內鈣鐵鋅等營養元素的吸收。再比如我們提倡讓兒童吃一些動物的內臟,動物內臟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鐵元素,如豬肝等,可以有效的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但是動物內臟的攝入量也不宜過多,否則會增加膽固醇,加重兒童的腎臟負擔,反而不利于兒童的成長發育。因此家長在對兒童進行科學喂養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適度、適量的方法原則。
3 結語
通過科學喂養來調節兒童飲食結構,不僅能夠達到營養的全面和均衡攝入,能夠糾正一些兒童挑食、偏食和愛吃零食的不良習慣,對于兒童的生長發育大有裨益。廣大家長要掌握科學喂養的原則和方法,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奠定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 董威辰.幼兒發展與膳食健康管理研究——評《嬰幼兒膳食指導手冊》[J].中國釀造,2020,39(08):233.
[2] 楊淑云.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臨床癥狀及相關危險因素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23):66-67.
[3] 代涌.宜賓市3歲以下兒童喂養及生長發育情況調查[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14(02):17-19+26.
[4] 李迎春.科學喂養對嬰兒體格生長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21):2-3.
[5] 李雪梅,周曉軍,周文正.重慶市嬰幼兒家長科學喂養知識普及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02):218-220.
[6] 劉穎,林堯,梁仲齊,邢增才.嬰幼兒家長科學喂養知識知曉率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0):1554-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