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清煬
“我聽見雨滴落在青青草地,我聽見遠方下課鈴聲響起。”耳邊響起的是田馥甄的“小幸運”,但心里所念的卻是對故人的哀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清明時,故人何在,煙水茫茫。此時此景,總使人憂傷滿懷,雖然夾雜著一縷憂傷,但對我而言,清明時節能吃到外婆親手做的青團就是個小幸運吧!
想起兒時,麥田穿上新裁的綠衣,湖面睜開惺忪的眸子,湖岸邊滿是嫩綠,有陣陣清香沁人心脾,透露了艾草的秘密……彼時尚且年幼,我踩在外婆的影子里,尋著香氣扒開一片片比我還要茁壯的蘆葦蕩,學著外婆的模樣摘下幾片嫩芽。瞇上眼睛,湊近一聞,滿是清香撲鼻。兒時尋寶一般的奇妙體驗讓我一時恍惚,……
當我還沉浸在兒時仙境時,外婆從身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走,做青團去。”“哇,今年可以和外婆一起做青團啦,真是幸運!”我暗自竊喜。
外婆家的后院里,一眼石磨靜靜躺著,磨眼依舊深邃,磨盤更添了歲月的溝壑。我推動石磨,每轉動一圈,外婆就向磨眼里放一勺米粒。隨著石磨“吱吱”的轉動,外婆向我講起了青團的故事。“你知道嗎?清明節不可以生火,只能吃寒食,所以我們每年清明就吃青團。而這種習俗又好比一種辭舊迎新的儀式,象征著新的生命、新的希望,同時也代表著江南地區的特色文化,正是這種民俗文化一直傳承到現在。”外婆抬起袖口抹了抹額頭細密的汗珠,繼續說道:“吃青團呢,還有著感恩的意味,表示對先人的懷念與哀思。”我深沉地點了點頭。隨著石磨的轉動,米粉落在了磨盤中。外婆把事先搗好的艾草汁和入米粉中,捏成小團,然后往團子里放入一勺香甜的紅豆沙,接著把它搓圓,最后放入蒸鍋蒸煮。
青團就這么帶著艾葉的清香和米粉的軟糥出鍋了。
我咬上一口,外皮的軟糥、清香瞬間充斥著整個口腔,里面包裹著的紅豆沙又給予了人們溫暖。它所帶來的不僅是單純的美味,而是對于先人的懷念與未來的希望。
此時此刻,深感榮幸。在石磨“吱扭吱扭”的娓娓道來里,磨盤上碾過的無數光陰在我的眼前掠過;當軟糯可口的青團在味蕾上沁出芬芳,我仿佛感受到民俗符號在我舌尖上的熱情跳躍;當我再一次踏上奔赴明天的路途,我將懷揣著無數先烈的殷切期望,義無反顧,也不再彷徨。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清朝袁枚筆下的青團,是食譜,是詩篇,更是我幸運的引子,指示前方,積厚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