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瀾玥
在中國近代女性形象中,祥林嫂不可謂不經典,而她的悲慘遭遇也常常使人潸然淚下。在魯迅先生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在祝福之夜里悲慘地死去了。而祥林嫂這種悲劇結果,也并非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從最淺層的角度看,祥林嫂的死離不開魯四老爺和四嬸的嫌棄以及魯鎮上的人們的鄙夷和嘲笑。當祥林嫂喪夫喪子后重新回到魯四老爺家中時,他們的嫌棄溢于言表——連祭祖時需要干的活都不讓她做,覺得這樣是褻瀆了祖先......這無疑讓祥林嫂的自卑和痛苦又加重了幾分;魯鎮上的人們的行為也無異于將祥林嫂心中的傷疤一遍遍地撕開,可他們卻只是為了能夠獲得心中的那一點快感罷了。
而文中對祥林嫂表達了深切同情的“我”難道就是無罪的嗎?即使“我”對祥林嫂的遭遇表示了關心和同情,卻也無法伸出援手。正是心中的軟弱阻止了想要行動的身體。而就是這樣麻木、冷漠的“知識分子”的冷眼旁觀,使得那時社會中許多的不公正沒有了申訴的地方,最終只能縮在角落之中,自生自滅。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祥林嫂的形象是如此悲慘、讓人同情的。她年紀輕輕便守了寡,因為干活麻利才被魯四老爺認可。但當她再嫁之后再次守寡以來,魯四老爺和四嬸便對她充滿了嫌棄,魯鎮上的人們也只當她是一個笑話。
但是,一個人的死又豈能只怪罪別人?想來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的。雖然祥林嫂對于婆婆將她安排再嫁的時候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反抗,但在她的心中,女子再嫁是屈辱的、羞恥的。她的反抗并不是想要斗爭到底的“反叛”,反而是對封建禮教的一種屈服和順從。
但是,歸根結底,這一切悲劇的根源是那個充滿了枷鎖、囚禁著人們思想的牢籠。或者說:是那個黑暗的社會最終導致了祥林嫂的死亡,是那個張著血盆大口的深淵用尖長獠牙咬住了她的腳腕,將她拖進深不見底的地獄。但她的死真的是無用的嗎?
她的死是對當時社會上那些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人們的一種警醒,是對知識分子的一種警醒,只有驅散這個社會的黑暗,黎明才會到來。否則,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重蹈這般覆轍。